中国琴学在斫琴方面的造诣,远在唐代前后的中古时期就达到了十分精湛的程度。中古以来留存至今大量唐、宋、元、明、清的传世古琴实物,以及律、调、谱、器、曲、论等浩繁的着录、曲籍,充分地体现了它在人类文化文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仅就笔者在斫琴(制琴)方面的学习、思考,研制中的心得、体会简作论述,以就教于识者。 y_}K?
与诸多乐器制作相比,古琴在音声品质的追求方面有着独具特质的要求,如,为体现其散、泛、按音质的匀称,为体现其各音区虚实的声韵质量,为达到〝九德四芳,24况〞音声品质的完美体现,历代以来无数的斫琴大师、操弄名家在操弄和斫琴的结合方面作出过长期的实践,为后世积累了一笔笔丰富的遗产和宝贵的经验。唐代李勉的《琴记》,北宋石汝历的《碧落子斫琴法》,《僧居月斫琴法》,南宋田紫芝的《太古遗音》及《琴苑要录》等大量琴书着录中都有着不同程度对斫琴制度的详细记载。在这些记载中除对材质的炮制方法,底面厚薄,施材配料、秘旨配方等方面有着准确的记录外,对琴体中空的大小,槽腹内项实、纳音、声池、韵沼的合理开剜,有效布局,相互间的匹配比例等方面都有对规范的设计要求,其中有些玄秘的机关还附注了启发式的口诀。 DQ}_9?3
如《琴苑要录》所载《斫琴秘诀》〝谁是倚山路,江深海亦深,洞中多曲岸,此处值千金〞。〝山根深处太无端,舟更弦高下指难,徽外相应无别韵,横纹龙怕岳池边〞。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