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原名琴,堪称中国现存最古老之拨弦乐器,可信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先秦以至两汉典籍中,颇不乏有关之记载,如《礼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诗经》:“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椅桐梓漆,爰伐琴瑟”、《风俗能》:“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可知先秦之世,琴乐已然盛行,为众所重视喜爱,以桐梓制琴亦具悠久历史,迄今尚有唐、宋、元、明、清各代古斫流传,即有破损,经修缮后仍可供弹奏使用。 '{
<RX
琴之起源,自古即众说纷纭;据古籍所载,琴之创始者有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帝尧、帝舜……等诸般说法,因年代久远兼无原始实物传世,上述诸说仅足显示古琴历史之悠久,惜未能穷究其为何时何人所创。 lOm01&^"E
现时能行琴器长度多在一二0至一二五公分间,最宽处(肩部或琴首)约廿公分,即以最长宽之面、底板合成并外加灰漆,整体腹腔中空之狭长共鸣体,面圆拱而底平,下开两出音孔;除用于承弦之岳山、龙龈外,面镶十三徽以标示音位,底嵌两雁足以分系七弦,琴轸则外露于底板之轸池上,以便随时调音;现存此种已定型琴器以唐琴为最古。自唐至今,历朝所制之琴虽各显不同时代风格与制作特色,惟基本结构尚无重大改变。 hF'VqJS
早期琴貌 tVG;A&\,6
唐代以前之琴器面貌如何,目前督无传世真品可见,仅自近代考古所得及现存古画中略窥其一二。诸如四川绵阳出土之东汉弹琴俑,显示抚琴态手法;宋摹本东晋顾恺之斫琴图中,具见当时琴式内外及制琴施漆过程;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内砖壁画,不独描绘富特色之琴型,更首现琴徽图像……。近二十年出土之重要类琴实物则有下列四器: m.lR]!Y=w
一、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之十弦琴,全长67公分,1978年出土。 7O55mc>cF
二、湖南长沙五里牌战国墓之九弦琴(暂称),全长79.5公分,惜发现时已无岳山、弦、轸、据龙龈上九条弦压痕推断,其弦数似为九弦或更少,1980年出土。 5zK,(cF0-
三、湖北荆门市郭店村战国墓之七弦琴,全长82.1公分,1993年出土。 [*
<x)
四、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之七弦琴,全长82.4公分,1973年出土。 505c(+
荆门郭店战国琴乃现见中国七弦乐器最早实物,其大小与琴体构造略同于先前出土之马王堆西汉琴;上列四器弦数,尺寸虽不一,若与唐代以来——即现仍通行之琴制比较,其同者;出土四琴俱有类似乎今之岳山、龙龈、琴轸等部件,琴体外髹漆,系弦法亦相似;异处则发吓: 5]&sXs
一、 出土四琴均短小,最长之马王堆琴亦仅及今琴三分之二长。(有论者以汉代每尺23.1公分,符合蔡邕《琴操》所云:“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之说,待考。) OBWb0t5H?
二、无琴徽,未悉有否弹奏泛音,琴面非完全平直,除散音外,或可于局部弹按音;曾侯乙墓十弦琴之面板尤为起伏不平,较难按弹。 UFj H8jSBx
三、体形道宽尾狭,底板短于现板,底只及面长三分之二左右;面板后段为实木,前段方挖成T型槽腹,与活动式之底板合为共鸣箱;今琴则面、底等长并整体挖空,面底板胶合后,非破腹——即破开接合处,不能在再启音箱。 =Kj{wA
O
四、琴轸藏于腹内,须手打开底板始能调音;今琴之轸则置于琴体外,可随时调音。 C^ZoYf8+"m
五、只具一雁足,所有弦均系于一足上,不若今琴之七弦分系两足;亦无今琴之龙池、凤沼等出音孔。 ?t'V5$k\
四器中,马王堆七弦琴及曾侯乙墓十弦琴出土较早,故考界,音乐界论之者众,不少学者认同为今琴前身,即琴之早期实物;亦有琴家持异议,以为此两器音乐功能不足,与古籍所载之琴不符,其与今珍仅属同宗异族而非前后关系。因学术界对此等出土弦乐器未有公论,现暂称之为类琴乐器或琴属乐器。由此观之,欲真正认识早期琴器面貌,仍须待日后更多古材料及出土实物面世,方可进一步加以研究论证。 Ph^1Ko"2
唐代 71{Q#%5U~
研究古代琴器——犹其现行琴制之作演变,唐代实属承先启后时期。考琴之起源变革,唐以前虽有古籍可稽,惜无足够而确切之实物佐证,故暂难辨清;唐则不然,尚有盛、中、晚期制作传世,部分更具年款,可配合文献记载以研究并订出各期标准器。若言琴器制作水平,唐代乃制琴史上高峰;盖现行琴制远于唐以前已大致形成,发展至唐,显然更为完备,几达完美之境,故其制相沿至今,历千多年仍无重大改变,既为时贤年重,亦备受后世推崇,自唐至今,历代俱有仿唐制作。有唐一代,制琴名家辈出,尤以西蜀雷氏家族为最著,族中最负盛名者则莫过盛唐时期之雷威,其余有雷霄、雷文、雷珏、雷迅……等多人,据《陈拙琴书》所载,昔明皇返蜀,曾诏雷俨充“翰林斫琴待诏”,雷氏制琴为时人所重,于此可见;其族制琴传统世代相传,延至唐末,达百余年之久。雷氏一族外,唐代制琴名家尚有张越、沈镣、郭谅、李勉、冯昭……等,惜乎雷氏琴以外,上述各名家无作品流传至今。现存唐琴标准器中,著名者如盛唐雷威制春雷琴、九霄环佩琴,中唐至德丙申款大圣遗音琴、玉玲珑琴,晚唐太和丁未款独幽琴、飞泉琴等。然不论宫琴如大圣遗音,或野斫如飞泉,制作上均有共同之时代特点,概括言之,有如下数点: o;@~uU
一、选材 O#D{:H_dD>
琴以桐梓为材,自古已然,惟传世唐琴中,亦有用松杉作面底者。若九霄环佩、玉玲珑为桐面杉底,飞泉则面底俱杉。据《女郎环记》所述,雷威制琴不必皆桐,每于大风雷雪中独往峨眉,择松杉之优者伐而斫琴,妙过于桐,可知唐人选材不拘泥于古人成法;北宋《斫匠秘诀》曾引雷氏语:“选良材,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亦见其对选材之重视。 pS$9mzY
二、形制 SH)-(+72d
古人云:“唐圆宋扁”。较之宋元明琴,唐琴造形确属浑圆,如盛唐琴之面板漫圆而肥,又常于项、腰等内收部位将上下楞角作圆处理,或称减薄,琴额下亦向外渐斜出,以减少琴体此较厚三处之肥厚感;中唐以至晚唐之面浑圆渐逊,圆则依然,惟琴底额下、项、腰三处之减薄造圆方式仍与盛唐琴无异。 }u8(7
唐琴之岳山、龙龈均有合理高度,所谓“前一指,后一纸”是也;亦具适当之低头程度,其低头多自四徽始,渐次低于水平迄岳山内际,若如是则抚琴 k[f2`o=
三、琴腹 wO]e%BTO
现存各时期之唐琴中,不论琴面为桐或杉,部份于腹内面板正对龙池、凤沼处(或其中一处)以桐木块镶贴成假衲音,更有盛唐、中唐之器于假衲音正中开挖圆沟,此宋人所称之雷氏琴特点;腹内底板则“琴底悉洼,微令如仰瓦”、“于龙池凤沼之弦,微令有唇,余处悉洼之……令声有关闭”,据宋人记载,此皆雷、张琴之特点,达致腹内琴音“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效果。唐琴声音特点多见于宋人记载,如《琴苑要录》:“唐贤所重,惟雷、张之琴,雷琴重实,声漫劲而雅;张琴坚清,声清越而润”,又《陈氏乐书》:“然斫制之妙,蜀称雷霄、郭谅,吴称沈镣、张越;霄、谅清雄沉细,镣越虚鸣而响亮”。镶贴假衲音之法,唐以后历两宋至明初,期间仍偶有制琴家采用。 DO~
D?/ia
史载唐代制琴家李勉曾以小桐块胶缀之制成响泉,韵磬等名琴,惜已失传,惟此种百衲琴宋明以来仍续有制造。 }ny7LQ
四、漆灰断纹 'V]C.`9c
唐琴之表漆色有黑及栗壳两种,几朱红色皆后人所加,表漆下之灰胎必为纯鹿角灰;灰胎下则用麻布自下往上包裹琴背及两侧,达面之际而止,以保护面底胶合线使不易开裂;其后宋代琴亦有沿袭此类制法者。 "^&H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