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6pt]《考工记》主导思想在中国古琴制作技术中的体现 YTjkPj:
有关《考工记》: jOyvDY9\
Q26qNn
bK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书中保留了先秦时期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各种工艺的设计生产理念。 Ii^5\v|C
《考工记》的篇幅不是很长,但是书中的信息载量却很大,涉及了先秦时期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j4U^"_QB
JB&\i# 《考工记》作为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部典籍,成书年代以及作者却确定不下来。时至今日,研究它的学者们,,根据书中所用齐地方言,言及的地理范围,衡量之名等个方面特点,主要倾向于它是一部齐国政府制定的一套指导、监督和评价官司府手工业生产工作的技术制度。 b77>$[xB
《考工记》主导思想: !Y:0c#MPH
《考工记》中,通篇贯穿“和合”的思想。“和合”一词,“和”的意思为和谐、和睦。“合”的意思是结合、联合。“和合”连用,不仅代表不同质的要素联系构成的整体系统,更体现为是中国古代文的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国古代,“和合”的思想理念广泛影响于技术、艺术、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VT.;:Q
《考工记》中,“和合”这一思想最明确的表述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段述文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技术传统中一个深刻的造特原则或价值标准。 AT\qiznvP
《考工记》所谓的“天时”、“地气”是来自大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的制约;而“材美”、“工巧”则是来自主体方面主观因素的作用。现就《考工记》这一主导观念在中国古琴工艺设计和制作中的体现,略微陈述一下自己的体会: 4ON_$FUe
“天时” ]l(wg]
所谓天时,即是指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也即气候变化。《考工记》指出,“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预处理,有时以死;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也就是说,气候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中,可以使草木欣欣向荣地生长,也可以使草木到时死去;有时使水冰冻凝固,而有时使水变成川泽。在古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为低下的前提下,人们必须掌握自然变化规律对人类手工活动的影响,合理的加以利用,从而收到最佳效果。 &V<W>Y>|l*
在古琴制作中,木才、大漆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树木在大部分地区春季开始萌发,夏季生长,秋季开始储存养分,冬季结束生长。不同季节采集的木材,制成琴后,其音色是不同的。而不同地区,因为气候的不同,可以使同种木材在材质上存在疏密的差异这也是影响古琴单色的重要因素。这些都是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A;O~#Chvd
关于漆:也称为中国漆,生漆,大漆,是指从漆树上收集的树液。远在河姆度文化时期,我国先民就开始把它用到生活用器的制作上。在生漆的加工中,温度和湿度对它的干燥影响很大。它干燥要求的自然环境是高湿度和较高的温度。湿度在80%左右,温度在28摄氏度。在这个条件下,它的干燥速度是较快的。也就是说春季、冬季温度低,空气含水量少,湿底低。在这两个季度,是不适合作漆的。而夏季温度超过30摄氏度时,也不适合生漆制作。就长江流域来说,梅雨季节湿度和温度都适合生漆干燥。在秋季注意加湿也行。我们现在有专门的阴干房,可以调节温度以及湿度,而古代还不能人为对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时,选择有利的时间、气候,就成了制作漆的决定性因素了。 Cua%1]"4w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植物分布特色,产生不同的材质、矿产。《考工记》“橘逾淮北为枳,鸲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这段文字说明了地理环境的变迁,可以影响物种的存活,可以使不同地方出产不同的特产。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双方都大规模铸造兵器,而吴国铸剑更是名扬天下。有名者如:传说中的“鱼肠”、“干将”、“莫邪”,现在发掘的实物如: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等,其文饰、铸造之精美,剑刃之锋利,如新发于硎者。而苏州虎丘吴王墓,据传有宝剑三千陪葬。闻名于世的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的青铜礼器和有丰富的精铁矿,铜矿以及矿是无法完成的。又因为这些地方的矿物所含成分不相同,水中所含的微量元素不同,所以造成吴、越的金属制品的组织和热处理跟其他地方的制品存在优劣之别。这就是“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的原因了。这在技术还不能根本改变材质的古代,就只能依靠天然的资源而形成的一种现象,即“ 地气然也。” bI y sl
在古琴的制作中,木材的选择也是每个制琴家所重视的。但是木材受地区气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古代,桐木和梓木是制琴的重要原料。古人很重视桐、梓木的栽培,因而在传世古琴中,大部分是以桐、梓为原材料,自唐代一直用到明代。自宋代以后,杉木普遍用于制琴,这样就开拓了琴材的范围。从现在来看,杉木生长在南方,淮水以北就鲜见其踪了。因此,北方的制琴家就会受到材料的限制。近代以来,传统桐木产量剧减,北方更是难见其踪,就是江浙地区,大料地是凤毛麟角。北方盛产泡桐,尤以河南兰考所产质量为优,所以北方制琴者多取兰考的泡桐制琴,而南方制琴者,除了用本地的杉材外,也从兰考选购优质泡桐为琴村,如扬州乐器厂以及一些个人制琴者。按“地气”来说,南方气候温暖,水量丰富,大部分树木生长迅速,因而材质较适合于声波的传播。再者,杉木树材直,纹理通达而少结,材质松软,取之为琴材,能够发挥出古琴音色松透、苍老的特色。 8l"O(B'#Z
北方由于气候相对较冷,水量较少,故适合泡桐的生长要求,(泡桐的植物学物征)泡桐在北方树种中,是少有的生长迅速,材质疏松而纹理直达者,其传音效果很好,易体现古琴清脆、激越的音色。北方诸材中,楸木是制作古琴底板的重要材料。由于气候的关系,它生长缓慢,又不易变形,故历来被制琴家所重视。南方生产梓木,它和楸木同属,材质相近。但近来在生长的梓木也不多见了。从传世古琴来看,大部分琴材采用桐梓、杉梓以及楸木。由于气候的原因,故南方的琴材多且优于北方。因此南方制琴业规模大于北方。 [M%9_CfZOy
“材美” 4
8{vE3JY
也即是肯定人对材料质地、品性的选择,根据实际需要,主动地体认材料的“美”,包括材料的物理、化学等性质。 nxJee=qH
历代制琴家在选材时都本着“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的原则。所以到今天,我们还能见到春秋战国的琴、瑟。唐代的古琴还可以用到演奏。现存的历代古琴,在用材以及工艺制作上,大部分都达到了美伦美奂地境界。 s-7RW
历代琴家对选材都有独到之处,汉代蔡邕,听到农妇烧柴的爆裂声,知道是块制琴的好材料,因而制成了传说中的焦尾琴。唐代制琴名家雷威,常在大风雪中,入峨嵋山,听风吹杉树的声音,选择良材来制琴。) ]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