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 b<P9@h~:
中文名称: t4/d1qW0
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8CD #;)Oi9{9;
英文名称: 75u/'0~5
AnAnthologyOfChineseTraditionalAnd IKMkpX!]
FolkMusic-ACollectionOfMusicPlayedOnTheGuqin8CD G<# 9`
出版发行:中国唱片上海公司
ztKmB
发行时间:1994年 casva;
CD编号从CCD-94/342到CCD-94/348,CD制作方式为AAD -uIu-a]
mFw`LvH?*
关于中国古琴大全:古琴卷系列共计八张CD,由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发行。这套音乐汇集了诸多琴家的经典作品,个别艺术家尚在,很多已经作古,所以对爱古琴音乐的朋友和研究古琴音乐,都是一套不可多得的珍贵曲目,值得我们永久流传,弘扬我们的中华深远文化。古琴界称之为“老八张”。1956年,查阜西先生率领由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组织的古琴调查组,遍访全国各地86位琴家琴人,搜集、整理了大量琴学史料,并留下了大量极其珍贵、不可复得的琴曲钢丝录音资料。这“老八张”唱片正是其中的一部分。限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录音并非尽善尽美,但对后学者而言,如此原汁原味、醇厚无华的琴乐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聆听的。 L%}k.)yev
[KLs}
~H
<kN4@bd;
k(pI5N}pJZ
曲目 )gYsg
卷一 PxNp'PZr9
1、碣石调幽兰《古逸丛书》管平湖10'30 +)h *)
2、离骚《神奇秘谱》管平湖10'10 uPr'by
3、广陵散《神奇秘谱》管平湖22'15 7+0Kg'^+n
卷二 {Xb 6wQ"
1、阳春《松弦馆琴谱》吴景略6'58 R?b3G4~
2、墨子悲丝《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吴景略8'46 @@"}i7
2、潇湘水云《五知斋琴谱》吴景略8'10 Ly"u }e
3、梧叶舞秋风《琴学入门》吴景略3'26
V##=-KZ
4、忆故人《今虞琴刊》吴景略6'56 /bv1R5
5、秋塞吟《五知斋琴谱》吴景略6'54 eRKuy l
6、渔樵问答《琴学入门》吴景略6'57 e;GLPB
卷三 zRd^Uks
1、洞庭秋思《琴书大全》查阜西3'20 rU=qr&f"B
2、长门怨《梅庵琴谱》查阜西5'44 rG|lRT3-K
3、渔歌《自远堂琴谱》查阜西16'08 <^c?M[j
4、梅花三弄《蕉庵琴谱》张子谦8'02 w=Ac/12
5、龙翔操《蕉庵琴谱》张子谦4'56 c>#T\AEkF
6、樵歌《蕉庵琴谱》刘少椿9'14 P$ZIKkf
7、听泉引《大还阁琴谱》詹澄秋1'30 hCV e05
卷四 9fj3q>Un,
1、流水《天闻阁琴谱》管平湖7'30 XZD9vFj1Z
2、欸乃《天闻阁琴谱》管平湖12'30 u9ObFm$7
3、胡笳十八拍《五知斋琴谱》管平湖19'48 [APwHIS
卷五 @E
%:ALJ
1、高山《琴学入门》姚炳炎7'56 l\xcR]O
2、华胥引《神奇秘谱》姚炳炎2'07 4$#nciAe
3、酒狂《神奇秘谱》姚炳炎2'16 *pK bMG#
4、大胡笳《神奇秘谱》姚炳炎12'50 dQT A^m
5、楚歌《神奇秘谱》姚炳炎4'08 M{cF14cQ
6、良宵引《五知斋琴谱》溥雪斋2'10 V9&7K65-1
7、鸥鹭忘机《自远堂琴谱》溥雪斋4'06 8[\F*H
8、梅花三弄《琴箫合谱》溥雪斋7'32 l2vIKc
9、普庵咒《抄本琴谱》溥雪斋7'14 Ri=:=oF(
卷六 {AUhF}O
1、韦编三绝《抄本琴谱》乐瑛2'50 |T\`wcP`q
2、沧海龙吟《琴谱谐声》乐瑛5'26 D!Pv`wm
3、岳阳三醉《琴学入门》乐瑛8'52 OJ^kESrm8
4、列子御风《抄本琴谱》乐瑛6'50 s!(O7Ub
5、鹿鸣《琴学丛书琴谱》杨葆元2'46 @M-i$
q[4
6、伐檀《琴学丛书琴谱》杨葆元2'24 2fFZ70Yh
7、归去来辞《琴学丛书琴谱》杨葆元4'10 v._Q XcE
8、平沙落雁《琴学丛书琴谱》杨葆元7'25 I
.jB^
9、静观吟《抄本琴谱》夏一峰3'14 rp^=vfW
10、秋江夜泊《梅庵琴谱》程午加3'08 W/DSj :
卷七 r6S-G{o
1、搔首问天《五知斋琴谱》吴兆基9'40 3tzb@T
2、渔歌《五知斋琴谱》吴兆基14'24 R?MRRq
3、石上流泉《玉鹤轩琴谱》吴兆基4'10 }Q&zYC]d
4、忆故人《今虞琴刊》吴兆基7'52 y (@j;Q3(r
5、流水《天闻阁琴谱》顾梅羹7'15 a9]F.Jm
6、捣衣《梅庵琴谱》徐立荪5'24 *(wkgn
卷八 %Xc50n2Z
1、乌夜啼《琴说》杨新伦6'42 v EppkS U1
2、平沙落雁《琴学丛书琴谱》沈草农4'26 W^#HR
3、捣衣《梅庵琴谱》龙琴舫6'36 "Zm**h.t
4、高山流水《天闻阁琴谱》侯作吾7'56 UKX9C"-5v
5、佩兰《春草堂琴谱》喻绍泽8'04 `G7LM55
6、渔樵问答《琴学丛书琴谱》关仲航7'45 v;m`d{(i2
7、醉渔唱晚《李子昭传谱》卫仲乐3'35 wX5Yo{
8、流水《琴学入门》卫仲乐5'42 2[!#Xf
1Tl^mS~k
序言 4efIw<1_
古琴(即七弦琴)音樂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有文字記載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如照傳說,“伏羲作琴,神農作瑟”,那就更早,可以說是中國彈撥音樂的“鼻祖”了。 B_R
J;.oH
我非常喜歡古琴音樂,年輕的時候,聽過一些琴曲,了解一些樂曲的性能,那時古琴給我的印象,似乎神秘,深奧,距現代生活十分遙遠。近年來因為中國唱片總公司要出版一套古琴專輯,臨時抱佛腳,聽了一些錄音,閱讀了一些資料,學習了一下,在驚訝之餘,倒是有些體會。古琴音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素以題材廣泛、曲目豐富而著稱。據《琴曲集成》一書載,僅60年代前後收集到的琴曲就有3000多首,《琴談》、《琴賦》等理論著述一百五十餘種,可見祖先留給我們這份藝術遺產分量很重,的確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筆巨大財富,值得保留繼承,發揚光大。 古琴音樂作為高雅藝術,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史,歷代文人墨客都曾傾注心血,譜曲填詞,著述琴論,從而推動古琴藝術發展到了相當高的境界,涌現了許多琴家大師,許多名曲經典流傳至今。相傳春秋時期孔子學《文王操》,作《幽蘭》,伯牙作《高山》、《流水》,師曠作《陽春》、《白雪》;公元140年戰國時期的《關山樂》;魏晉時期的《廣陵散》、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南北朝劉義慶的《烏夜啼》;唐代王維的《陽關三疊》、潘庭堅的《搗衣》;宋代郭沔的《瀟湘水雲》;元代毛遜的《漁歌》、《樵歌》、《山居吟》;明代朱權的《平沙落雁》,李水南的《普庵咒》以及清代的《鷗鷺忘機》等等,曾給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以很大的影響,還有許多生動的故事傳說,膾炙人口,如“俞伯牙遇知音,司馬相如彈琴結良緣,嵇康遭司馬氏殺害,臨刑彈奏《廣陵散》以為寄托,聶政為父報仇,學琴十年,刺殺韓王的故事;更有三國空城計:武侯彈琴退仲達”的演義等等,為世人傳為佳話。 W%&t[_21
古琴能有這樣長久的影響,不是偶然的,它有幾個特點是值得提出的,首先,它的大部分作品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像歌頌民族氣節的《蘇武思君》、《正氣歌》;充滿愛國熱情的《瀟湘水雲》;歌頌英勇鬥爭的《廣陵散》;借景抒懷的《陽春》、《白雪》、《佩蘭》;歌頌大自然美的《高山》、《流水》;同情女性不幸遭遇的《昭君出塞》、《秋霞吟》、《大胡笳》及《漢宮秋》等,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其次,七弦琴音樂從思想內容、藝術形式、曲體結構、表現技巧上都高於民間音樂,但它是以民間音樂為基礎,並從中吸取營養而發展提高的,而且它的音樂語言和民間音樂幾乎完全相同,像《矣欠(ai4)乃》一曲,就是直接引用了勞動號子,經過加工提煉而創作的;另像張鞠田編寫的十幾首琴曲,都是從明清流行的民歌和戲曲音樂中選來加工改編的。所以,可以說七弦琴音樂與民間音樂有著血肉的聯係,第三,七弦琴音樂是結合詩、歌、詞、賦,並從民間傳統故事中吸取題材而發展的,因此,有著文化根底。如《關雎》取材於詩經,《離騷》取材於楚辭;《秋江夜泊》取材於唐張繼詩《楓橋夜泊》;《岳陽三醉》是根據蘇軾赤壁賦中的“羽化登仙”一句而作。還有《手挽長河行》、《禹鑿龍門》是依據孟姜女和大禹治水的傳說而寫的。至於歷來詩人詞家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岳飛、李清照、蘇氏三傑、姜白石等大師的作品,不論在琴歌,或在琴曲中,則屢見不鮮,數量是很多的。 ^/@Z4(E
近幾千年來,古琴藝術一直比較輝煌,只是在近百年當中有所冷落,而且日趨凋寒。為弘揚民族文化,搶救祖國這筆音樂藝術遺產,中國唱片總公司和中國音樂研究所聯手編輯了一套大型有聲節目--《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第一部分共八集,將在今年出版發行,值得提出的是這八集匯集了五、六十年代初不同流派的著名琴家演奏的精品,其中除了個別大師尚健在,大多已先後作古,成為絕版,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它的問世,對於繼承發展古琴藝術,使之更好地為當今社會服務是不無重要意義的,對於專業音樂工作者和廣大音樂愛好者欣賞、研究、借鑒,也是很有價值的。 {9?++G"\
近年來古琴音樂開始復蘇,一些海內外有識之士通過交流研討,正掀起一股“古琴熱”,我們相信,經過大家的努力,振興古琴音樂大有希望,流傳了數千年的中國古琴音樂,一定會在新的藝術天地裏,重放異彩。(劉森民) ;e
Iqxe>
编者的话 `o/G0~T)
这套激光唱片是一份珍贵的音乐遗产,因为这是古琴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搜集的古琴精华,它包括了广陵、虞山、泛川、九嶷、新浙、诸城、梅庵、淮阳、岭南等九大琴派,廿二位琴家,五十三首琴曲,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些琴家都是各派的第一流高手,现已有廿位琴家先后作古,目前尚健在的两位已是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因此这套唱片可称为中国古琴音乐的稀世珍宝,不可再得。 &O8vI,M
我们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把这套包涵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珍品,奉献给国内外琴家和古乐爱好者,我们深信大家不仅可以从这绚丽多资的作品中,管窥一豹,了解各家各派的风格特色,而且可以从诸琴家的心血结晶中得到启迪和营养,从而使古琴艺术之花,开放得更加鲜傃夺目。(特约编辑:王迪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riw0w
一套无可替代的东方瑰宝(代序) 7q\&
有人问我“如何欣赏古琴音乐?”如果以中国人的立场来面对这个问题,我想会有更多的人立即就联想到另一个比较功利现实的问题:“古琴音乐有什么值得我欣赏的呢?”如果是更年轻的朋友,更会理直气壮的询问:“我为什么要花身上有限的金钱,去买这一套古琴音乐?”要回答这般的质问,才有可能理清问题设问的头绪。 H4RqOI
大凡购买者都是为了“需要”才愿意以金钱作为交换,交换的心态自然是所能换得的东西越珍贵,价值越高越好,越能满足以物易物图利自己的潜意识欲望。于是,用有限的金钱如何能够换取最大的交换价值,成了现今市场买卖上最需要争取的心理焦点,从“交换”的角度而言,如果您是选择中国音乐产品作为交换的对象,那我可以很大胆的说,这一套八张的古琴音乐就是你用有限的支出所能换得的最珍贵交换品。理由有数点: sNB*S{
1、学中国音乐,欣赏中国音乐的人,是不能不懂古琴音乐的。 vd<r}3i*
这句话似乎有些武断的意味,但如果仔细的翻检中国音乐史,你会惊讶的发现中国音乐大流中,古琴音乐从先秦到现代,它一直是中国人抒情寄性,吟咏生命,嗟叹无常的音符,更是许多人视为中国人高贵德行的象征。一个热爱中国音乐的乐迷或研究者,如果和一般的世人一样听到琴乐的低沉缓慢,就立刻心生排斥,发出索然无味之想,这就犯了主观的妄断,把自己的知识系统和欣赏心情完全切断,产生排斥并避免接触古琴音乐,最后是永远在不理解中国古琴音乐情况下,做个有偏见的音乐逃兵而已。 X!H[/b:1O
2、古琴音乐,是一种认识中国精致文化很有效的艺术产品。 K/WnK:LU
中国音乐虽有三千年历史,但是能一脉承传而且系统俨然的乐种并不多,古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系统。它在长期历史更革中,形成了一套美学、乐律、弹奏法、思维模式和场合仪式等文化,它不但融合儒道二家的思想,也融进了千百年来文人雅士、山野樵夫、宫闺民妇等的忧喜心情。古琴音乐已是中国精致文化的另一种“语言”,懂此语言的人能够领略到琴音的真情真意,仿佛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对于有心深入中国音乐的朋友,为何不试图的进入这一个音乐语言的系统,做一个能与古人心意相通的人。 X 4L"M%i
3、听音乐是有选择性的,这一套古琴录音是无可取代的珍品。 K^32nQX
在金针、蜡般唱片时代虽然也曾经录音出版过几张的古琴唱片,但是音质和音色的再现似乎是不能满足现代高质机器的播放。这套录音在50年代。刚好是人类录音技术开始有“专业化”机器的时代,经过系统的录音,所留下的古琴演奏曲。在这个时期的古琴所能表现的是中国传统音乐正迈向现代化中,由于社会仍保持农业文明,因此,所有演奏家都在一种相当惯性的中国生活模式下,自然发出的音乐。这些录音没有一首是经过“文革”后的产品,所以,它可以说是中国自有文明开始,第一套有系统性古琴音乐录音专辑,也是传统古琴思维方式和琴人生命情态在一种相当自然的环境中录下的音乐。文革中琴人大批死亡、凋谢,琴艺退步,因此它是无可取代的珍品。 ^4MRG6G
4、古琴音乐,在全世界人心目中,其珍贵性已列为亚洲音乐的首席代表。 TwPpZ@
美国太空总署将管平湖先生所弹的一首古琴曲《流水》,当做亚洲音乐的最高精神代表,送上太空以做为和外层空间其它星球接触时,代表人类艺术文明的象征。像美国人这一个举动,难道无法唤醒喜爱中国音乐的人,应该积极进入古琴音乐的核心领域,去理解外国人为什么会将中国古琴曲做为东方文化的精神象征,古琴音乐的内涵究竟有何迷人之处?也许就是真正开拓欣赏中国音乐的大门。 /B"FGa04p(
5、这是一套由古琴专家精挑细选,含盖流派最广的琴曲音乐产品。 (h{"/sR
这套古琴出版品是名琴家查阜西先生和王迪、许建等人在一九五六年赴中国二十一省市,调查了八十六位琴家,搜集了二百七十多首琴曲中的精品。这些精品包括了九大琴派:广陵、虞山、泛川、九嶷、新浙、诸城、梅庵、淮阳、邻南派。然后,再从其中选出二十二位琴家,五十三首琴曲。这几位琴家可以说都是各派的高手,目前已有二十位作古,仅余卫仲乐与吴兆基两位八十高龄的老人,已卧病在床,不能抚琴。因此这套古琴音乐可以说代表了清末到民国四十年之间中国古琴音乐之精华,是无可取代的珍宝。 (sM$=M<$
6、制作艰辛,费尽心力。 B|9[DNd
这一套音乐出版品在大陆出版时是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全名是《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以激光唱片八张形式出版。在制作上除了序言和王迪教授的“编者的话”以外,只有简单的曲目说明,对于每一位弹琴者的照片都没有登载,对购买者而言,使用起来实在是相当的不便。录音中甚至有张冠李戴者。台湾的学鼎出版有限公司购下此套琴曲的版权后,交由我做文字编辑工作,为了这套资料我亲自去了北京访问王迪教授,承她同意帮助我们找寻琴人的照片,及相关资料,她的耐心协助,使得这套出版品有了起死回生的功效,当购买者欣赏琴曲时,能够见到每五种琴人的照片,能够读到他的小傅,能够了解他的琴派、师承和琴风,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事。尤其是这些已故去的琴人,能够藉此出版品,将他们的神彩流传在出版品上,也是对他们的一种纪念方式。 W5i{W'
承蒙几位琴界师友刘楚华、梁铭越、林谷芳为这套出版品撰写专文,使得这套出版品更为增色,也直接拓展欣赏者在聆赏古琴音乐以外对古琴文化的进一步认识,这也是制作中一个重要的目标。 RJ}%pA4I
曲意说明和琴家小传是我个人所写的,虽然说搜罗了台、港、大陆三地之琴曲资料很多,但毕竟可用者少,如有错误是个人的责任,笔者虽亦曾学琴,但为时不长,这次的制作,本着从头学习的态度来进行,虽然困难度很高,但诸琴界师友皆全力助我,才能有此简单位的规模出现。对于这套出版品我已尽了全力去制作,由于时间所限,亦不能够要求尽善尽美,只好向催套产品的杜洁祥先生致歉,并致最大的敬意了。 pQ~Y7
最后的结语,仍是一句话:“这是一套最珍贵,最值得购买的中国音乐产品。”(周纯一) E>LZw>^YJ
卷一 ;c tPe[5
管平湖 *<HA])D,
eBT+|
管平湖(1897年—1967年),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自称门外汉。祖籍江苏苏州,出生于北京一个艺术世家,清代名画家管念慈之子。古琴演奏家。 `U4e]Qh/+
管平湖自幼从随父学习绘画、弹琴,幼年丧父后,广泛求艺。他曾师从名画家金绍城,学花卉、人物。擅长工笔,笔法秀丽新颖,不为成法所拘,为“湖社”昼会主要成员之一。后任教于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 {7d(B1[1
管平湖琴艺精湛,曾拜“九嶷派”杨宗稷为师。二十八岁回苏州游天平山时,巧遇了琴艺高超的“武夷派”悟澄和尚,经悟澄指教,琴艺大进。后又向山东秦鹤鸣道人学会了川派《流水》,从此名声大震。其演奏风格浑朴、刚健,音乐表现细腻,形象鲜明,颇具神韵。他能博取三派之长,并从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不断创新,自成一家,形成近代中国琴坛上有重要地位的“管派”。他所演奏的《流水》,曾被美国录入太空探测号的金唱片。 <S[]VXy
1912年,管平湖参加了著名琴家杨宗稷在北平创办的“九嶷琴社”。1938年,他与北平琴家组织了“风声琴社”。1947年,他与张伯驹、王世襄、溥雪斋、杨葆之、郑珉中等琴家创办了“北平琴学社”(1954年改称“北京古琴研究会”)。他曾任北京汉学专修馆、国乐传习所、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古琴教师。1952年,管平湖被聘为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专门从事古琴音乐教学和发掘打谱研究工作。 BjX*Gm6l
管平湖将毕生的精力倾注于古琴事业,不仅演技精湛,闻名于世,而且琴学造诣极深,特别在发掘古谱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广陵散》、《碣石调幽兰》、《离骚》、《大胡笳》、《小胡笳》、《秋鸿》、《欸乃》、《获麟操》、《乌夜啼》、《长清》、《短清》、《白雪》等许多著名古琴大曲经他打谱整理后又重放光彩。通过他的艰苦努力,使这些已成绝响的古琴曲得以重新恢复了艺术生命,对古琴工作有起潜振绝的雄伟功绩。 ,4W~CkLD
管平湖的古琴演奏运指稳重刚健、刹有神韵,风格苍劲古朴、刚柔相济,处理乐曲富于深刻的哲理性。他留存的录音资料大部分为五十年代或更早期灌制,限于当时的条件,其音响效果显然不能与现在的录音相比。但正因如此,更使得这些流传于世的罕有录音弥足珍贵。他在古琴的演奏和研究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是中国民族音乐演奏的奠基人之一。 pW4O[v`
管平湖不仅善于弹琴,而且精于制琴和修琴。现故宫所珍藏的唐琴“大圣遗音”、明琴“龙门风雨”,都经过他修整完好。 xWRkg$A
管平湖在指法考订、乐曲演绎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后人的发掘整理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撰有《古指法考》一书。 6&oaxAp<s
1、碣石调幽兰《古逸丛书》管平湖 <Wrn/%tL
此曲传自南朝梁代隐士丘明(公元494—590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文字琴曲谱。曲名之前冠以调名,这样的标题为琴曲中所仅见。据推断,应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南北朝时流行碣石舞,碣石调可能是当时碣石舞曲调。“幽兰”有多种传本,据《琴操》记载: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因得不到重用,在自卫返鲁途中,看到山谷中兰花盛开却与杂草为伍,不禁触景生情,产生了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因而创作出琴曲《猗兰》。后世多将此意附会于《幽兰》一曲,实则《幽兰》、《猗兰》音乐上并无相似之处,乃是两首不同的琴曲。《碣石调•幽兰》具有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音调特征,谱序中指出“声微而志远”,格调幽怨、压抑。白居易有诗云:“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 Z7]["
谱本:最早于日本传钞唐卷子《碣石调•幽兰》文字谱,清光绪间黎庶昌在日本影钞收入《古逸丛书》。为四段中型曲。无词。此曲自明初以来历清代共见于二十三种刊本琴谱,称《猗兰》或《漪兰》,其中清代《自远堂》仍作《幽兰》。明谱为十一段大曲,与卷子本迥异,明清两代的谱亦互异。一八八五年,中国学者杨守敬在日本访求古书时发现了这首琴曲,其原谱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为唐代人手写的文字谱卷子,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684-714),文字所记是左右两手在琴上演奏的指法,共有汉字4954字。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南朝梁代隐士丘明。序曰「丘公字明,会稽人也。梁末隐居于九嶷山,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随开皇十年,于丹阳县卒,年九十七」。卷首和卷尾都标明为《碣石调幽兰》,「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幽兰」是指乐曲所描写的内容。「碣石调」源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即陇西地方的歌曲。 >wSrllmj@
g\.O5H9Od
《碣石调幽兰》曲调清丽委婉。其谱序说:“其声微而志远”,谱末的小注中又说:“此弄宜缓,消息弹之”。谱中每拍的结尾都用文字注明:“拍之大息”或“拍之”,一共四处,正好四拍。 Rtywi}VV2
《碣石调幽兰》以文字记写音阶及操缦手法,四拍,二百二十四行,每行二十至二十四字不等,共四千九百五十四字,以「耶卧」、「住」、「抑」、「末」、「蹴」、「蹙」、「唈」、「复泛」、「仰泛」、「互泛」、「放」等字记左法指法,「掌」、「半扶」、「打」、「摘」、「劈」、「却转」、「转指」、「龊」、「历」、「发刺」、「齐撮」等写右手指法,「纵容」、「节」代表共法,以「豆」代表徽位,「取声」、「附弦」等记明弦位、徽数,是手法谱一种,谱后所注:「此曲速度不宜快弹,而应缓缓弹奏,说明对兰花的描写不应以其外形取悦于人,表达了古代文人雅士孤芳自赏的心理状态」,则为表现提示。 Sb QM!Q
整首乐曲节奏缓慢,力度也并不强烈,表现了空谷幽兰那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表达了抑郁伤感的情绪。南北朝诗人鲍照曾写过同名琴曲歌词,见于《乐府诗集》,内容是借幽兰抒发其怀才不遇的心情,与现存曲调的情绪是一致的。 %Z~0vwY
原卷子谱只序说是梁桢明三年丘公明所传,未叙曲情。但杨守敬(《古逸丛书》编者)《经籍访古志》从原谱标题下"又名《猗兰》"四字,断此为表现《琴操》所述孔丘自伤不逢时的意境。朱权《神奇秘谱》《猗兰》的序亦同。 %"[`
琴家杨时百、盛家伦、查阜西、管平湖等为〈碣石调幽兰〉进行打谱,并有所得,吴文光译「幽兰」为四段,第一段曲调深沉,有压抑感,节拍较自由:第二与第三段取泛音与按音交替出现旋律,音色变化及对比较大,体现作者内心之深沉感慨:第四段多用清澈泛音演奏,情调明朗,通过兰花性格,象征光明将临。 ?uAq goCl
《古逸业书经籍访古志》:按蔡邕《琴操》曰:古琴曲有歌诗五曲,又有一十二操,二曰倚兰操。又称“倚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至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偷也。’乃止车援琴鼓之。盖自伤不逢时,托词於芗兰云。”此倚兰即倚兰操也。 d.e_\]o<@
又唐吴竞乐府古题要解载“碣石篇:右晋乐,奏魏武帝词。首言‘东临碣石观沧海,广大日月出入其中’;二章言‘农工毕而商贾往来’三章言‘乡土不同,人性各异’;四章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 `@<>"ff#F
2、离骚《神奇秘谱》管平湖 C" SG':
《离骚》是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诗所作的琴曲,乐曲古朴苍劲、深沉含蓄,抒发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遭奸谗后的忧郁和苦闷,及思乡爱国的崇高感情。 6(pa2
离骚:古琴曲,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抒情长诗而作。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原曲为九段,后人衍为十八段。 hl}iw_e
由管平湖定拍、定节奏并演奏的《离骚》,具有古朴苍劲、深沉含蓄的风格,在表达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压抑和苦闷之外,更表现了一种矢志不渝、高洁傲世的旷达奔放气慨。第二段在低音区出现的音调,凄凉而压抑;它与第三段表现愤慨的音调交替变化出现,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使人感到悲愁交加,层层曲折。第七段一扫沉闷的气氛,豪放自若,有不为天地所累之慨”,表达了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LI}@qLe
全曲随情绪的起伏变化,采用了商、羽、宫、角调式交替的手法,使情调得到鲜明、生动的体现。《琴学初津》在《离骚》后记中,以“始则抑郁,继则豪爽”的评语,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此曲的情操和格调。 (V(8E%<c
《离骚》题解 $sILCn
《神奇秘谱》:臞仙曰,离骚之操有二,其十八段者,屈原自作也;十一段者,后人追感而作也。按离骚经曰,“屈原名平,与楚同姓,仕於怀五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五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历国士。入则与五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候,谋分职修。王以亲亲,珍之。后被谗,王疏屈原,亲亲日衰。原忧心烦乱,乃作离骚。上述唐、虞三后之治,下序桀、纣、羿、浇之乱,冀君觉悟,反於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使张仪谲诈,诱与俱会武关,原谏怀王勿行,不听而往,遂为所胁,卒客死於秦;而襄王立,复用谲言,迁屈原於江南。原复作九歌、天问、远游、渔父等篇,冀伸己志,以悟君心,而终不见省。”不忍见其宗国将遂危亡,乃付诸徽轸告于上下也。 idzc4jR6BT
《浙音释字琴谱》:与神奇秘谱同。惟上述唐虞三后之治作“制”,末尾多“噫!观夫指天为正,远游自疏,临睨故乡之辞,忠之尽矣。 DXF>#2E^+
《太音补遗》:离,别也。骚,愁也。其操有二:十八段者,屈原自作;十一段者,后人追感而作也。原被谗见疏于怀王,忧心烦乱,不知所朔,故作离骚。 <@.!\
《重修真传》:与神奇秘谱:“……按离骚经云……反於正道,亦伸己之志焉耳。” 2^aXXPC
《玉梧琴谱》:按离骚经云……(与神奇秘谱同)……冀君觉悟,反於正道。亦伸己志焉耳。 {!0f.nv
《西麓堂琴统》:屈原名平,与楚同姓,事怀王为三闾大夫。始见亲任,后为子兰所谗,因被放。原作离骚,冀君觉悟而还己也。 m>FP&~2
《杨抡伯牙心法》:(作离骚操)离骚者,本灵均骚动经而作也。屈原被谗见谏,乃缱绻恻怛之意,而赋离骚,欲冀君觉悟,以还己也。惟南王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谤而不乱,离骚可谓兼之也。”又曰,“蝉脱于浊秽之中,以浮游于尘垢之外”。斯离骚之大而是曲之所从出也。使听者得以见古人于千载之上,而死者可作,又足以知千载之下,有知我者,则斯操所裨,岂浅鲜哉。 pNFVa<D
《乐仙琴谱》:与前谱同,惟斯离骚之大,作“大较”,多一“较”字。 a~*wZJ
《琴苑心传琴谱》:与神奇秘谱同。 q"LE6?hs
《琴史》:屈原者,楚之贤大夫。怀王之时,秦欲吞兼诸候,屈原为楚使於齐,以结其援。秦闻而患之,使张仪赂楚贵臣上官大夫靳沿之属,共谮屈原,遂放於外。怀五绝齐与秦所欺,客死於秦,为天下笑。及襄王立,又听谗放屈原於江南,屈原眷眷於楚,虽遭摈逐,而不忍去其国也,虽在厄穷,而犹冀悟其君也,然卒不复。屈原发愤,耻居浊世,自投泪洲以死。世传有自沈曲,而离骚之名,亦播琴中。其感愤伤切,犹有遗音。疑后世推其意,以度此曲,故然也。(屈原) 5,_DM
《离骚》后记 _ASyGmO{
《琴苑心传全编》:芳草为伍,郁志秋江,名山摇落,伤心迟暮,人各有情,何能巳巳,弹此操,一遇哀怨离愁,无端交集。 e^=b#!}-5:
《诚一堂琴谱》:无射为九月之律。音调凄凉,以写三闾之孤忠幽愤,宜其气之郁屈魁奇也。洲穆之士,当自得其奥旨。 :<p3L!?8y
《琴学初津》:离骚曲意,始则抑郁,继则豪爽,用音自然,所紧二五弦,因便於二弦九徽,五弦七徽,取泛仙翁,按音九徽,应五弦宫音散声,所以二弦七徽,仍作三分取音也。前定为商调羽音未确,实仍紧五弦调,借二弦为出入,紧二弦之变清徵。又曰清角,与角音相近,曲中全体,仍避,而所用者,多在滚拂撮连之中,故取十一徽,应四弦羽音,徽外,取徵音者也。其中段法,收音在商羽宫角,用吟仍在羽二位,故近宫体,而起音亦然,所谓宫为五音之本,洵不谬也。然其体用,羽宫角,均在商音之后,当定为徵调商音,若定宫音,则抱子失母,故实商音无疑,因五弦为宫,琴旨名徵调,与本集所定仲吕均适合,商音者,生羽,羽生角,角生变宫,曲中不用变宫,借宫为叶韵,仍是五音为用,与他曲并无二义,惟在十三段后起,所用四弦八半,五弦十徽,与二弦打圆,七弦六徽七分等有疑,未卜可是抄较之误,然除打圆之外,俱是活音,亦可不论,兼之略见不多,若此者,曲中当有,未可指为重变失古,其所以然者,定商调羽音之缠互也。今指出徵调商音,则无遗议矣。所以定调审音,须要四面照顾,方不失古人本旨,再虚实之间,亦宜留意,其泛音中之二弦,四、七、十徽,若用三弦,更为无病,因三弦所值之徽属徵,一六弦所值之徽是商,却合相生之理。再泛音中徵音,惟有五弦十二徽。或九徽,每段只有一用,似乎孤而无伴,复以此陪比,亦大相宜,叶其音,为六尺尺是也。但其曲中,尽属是是非非,故留此以见其义,兹与广陵散可相为表里,皆千古之绝调也。是操所易辩者,妙在未动音位,处处可寻,不若从前之不转弦换调,或音移位易,所以各谱不同,推考殊难,吾故曰,转弦之曲无不纯,於此曲可见矣。是操之音调,则如此。再审其用意,隐显莫测,视其起意,则悲愁交作,层层曲折,名状难言,继则豪放自若,有不为天地所累之慨,视其体用,有是是非非,大凡制曲,以叶以韵,乃两两相生者多,惟此不然,多系叶韵相犯,相生者略见之也。若定宫音,亦不可云非,若定羽音,亦属相近,大体在商,而不在宫羽之内,今将叶韵注明,则了如观炎,察其笔法,与搔首问天,如出一手,皆与命题有反激之义,惜不能尽得其理。听松客识。 (e"\%p`
《离骚》小标题 E\5Cf2Ox
《神奇秘谱》:一、叙;二、灵均叙初;三、指天为正;四、成言后悔;五、长叹掩涕;六、灵修浩荡;七、回车延伫;八、女类詈予;九、就舜陈词;十、埃风上征;十一、宓妃结言;十二、犹豫狐疑;十三、灵氛就占;十四、巫咸诀疑;十五、琼佩众;十六、兰芷不芳;十七、远游自疏;十八、临睨故乡。 /Fj*sS8
《浙音释字琴谱》:与神奇秘谱同,惟第一题作“冀古”。 R6cd;| fan
《风宣玄品》:与神奇秘谱同。 n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