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学解惑四:最能表现古琴之美的技法是什么? 0ZPPt(7
LnR3C:NO k
雷苗伟 kl2]#G(
Fi*6ud\n!
9n@jK%m
Z<ke!H
上一文在论重技法还是重内涵时提到了古琴的技巧,也就是“弦与指合”中之“指”,即古琴的指法,古琴的左右手指法十分丰富,每一种均各有特点,富有变化,然最能体现古琴独之美的技巧是什么呢?或最能反映一个琴人演奏水平的技巧是什么呢?是演奏的速度?还是右手的滚拂?愚之见,最能体现古琴韵味的是左手之吟猱. P\SD_8
!M3IuDN
X,T^(p
[iL2c=_
古琴是一件典型的"以韵补声"的乐器,因其有效弦长比较长,所以古琴的余音也较长,左手之吟猱就是用来装饰古琴的余音的,否则余音直白无华,毫无生机。吟猱处理得是否恰到好处,直接关系到琴曲内涵的表现。《溪山琴况》说:“五音活泼之趣半在吟猱”,如音不施吟猱,琴曲则意境大失,全无活泼生动之趣。 =X+DC&]%!
`EWeJ(4Z@
+R#*eo;o7
Nnv&~D>
吟猱历代琴书中多有论述,对吟猱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下面是《琴学入门》对吟猱的定义: 6jF~zI^
P+"#xH
吟:吟者,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分余,动荡有声,约四五转,仍即收归本位定吟而止。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以恰好二字为真诠,即圆湛饱满之谓也。凡吟之缓急长短,俱不外圆满一诀,若吟哦然,方有音韵。 @JN%P}4)
i.K}(bo;b
猱: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动荡,约过按位二三分。取音大于吟者,苍老浑厚,亦以恰好圆满为法。大抵小者为吟,大者为猱;吟取生动,猱取古劲,各有所宜。 HjnHl-
YMqL,&Q{1
Gg,,qJO
UPJgTN*
本人觉的这一段对吟猱的解释较为恰当,现代的一些琴学书上也多借此来解释吟猱,但大都只取了手指移动幅度的“大小”来区分吟猱,即动作幅度大的为猱,幅度小的为吟,这只是吟猱的“形”,多数忽略了吟猱“神”的一面:即吟取圆,猱取方,吟取生动,猱取古劲,。 <-FZ-asem
-pX/Tt6
!gJAK<]iW
SOP=
X-6f
另外,吟与猱的种类也十分丰富,历代琴论中多有说明,顾梅羹先生的《琴学备要》及丁承运先生《论吟猱》则更加详细,大家可去参阅,这里就不一一说明。 r("7
X2f
V @d:n
然而,我们人人都知道吟猱之重要,但自己在平时的技巧训练中去强调吟猱了吗?我见过不少有二三年琴龄的琴友,仍不知吟猱为何物,操缦时只是遇见二拍以上的音,才象征性地去猱几下,半拍等时值短点的音,几乎从不装饰。有朋友可能要反驳,如不明曲理,胡吟乱猱,反是花俏恶习。但我们更不能因噎废食,不施吟猱。所以只有慢慢地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仔细揣摩琴曲意境,多加以思考,合理地运用好吟猱,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的古琴之韵味。 = ng\
~{+J~5!;<H
:5@7z9 >
73N%_8DH
关于学琴多长时间,再去学习吟猱,我想这要因人而已,因材施教,时间没有定法。但如果习琴二三年,还不知吟猱为何物,那么自己就要思考一下了。常听琴友说,吟猱乃水到渠成之事,不必单独练习。此话听似有道理,但真是这样吗?聪慧之人不教便会,驽笨之人此法很难水到渠成,就算渠可成,那这水也不知等了多少年了。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向我学习二胡,因其学习时间较紧,加之上初中又位校学习,平时不回家,所以也没什么练琴时间,也就周六放假时练一两次琴,家长也多次强调只当是业余爱好而已,所以我也没有什么压力,练什么曲子也随她的爱好。等几个常用调及简单的弓法学习下来,准备学习揉弦时候,我正巧段时间常去向文水向恩师学琴,就让她停了一段时间。后来这个孩子恢复学习后,就直接学习曲子,揉弦这一技巧就没再做练习,可后来这个孩子每首曲子的揉弦总是过不关,音太直,关于这一点,自己颇感内疚,总觉的是误人子弟。 =X% D;2
?]5wX2G^|J
`{tykYwCLc
lzuPE,h
本人有幸师从山西琴家李庆中先生学琴,从跟恩师学习的第一曲《良宵引》开始,恩师就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用吟用猱,不厌其烦为我示范讲解,叮嘱我要“音音有吟猱,但各有别”,各种吟猱要合理施用,就像二胡的揉弦,几乎每音必揉,不揉弦的音反而要用符号特别标明,如<江河水>中的”直音” ,但揉弦要根据曲情,滚揉、压揉、滑揉、先揉后不揉、先不揉后揉等一一区别施之。我印象最深的恩师教我的“定吟”,告诉我一定要 “指在弦上,但要用力不觉”,每想到此,我都会想到恩师的点点滴滴。恩师家中就一张琴,所以每次学习我们都是共用一琴,弹琴时要和老师不断地在琴前换来换去,每换一次,恩师都要以耄耋之体蹒跚地起来,再慢慢地坐下去,每想到次我都不禁潸然泪下,感动不已。 [C7:Yg7
:4)mv4Q
;5y!,OF6
)xTp7YnZ;
今年的民乐大赛中有一环节是即兴演奏,即由选手用自己的参赛乐器为一段视频配乐,我印象最深的、感觉最好的,是二胡金奖得主孙凰的配音。孙凰用二胡的各种滑音、顿弓及快弓,恰到好处地把那只猫的调皮给展现出来,同时把二胡最美的一面也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古琴选手在此环节,却表现平平。一方面是古琴这一乐器自身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方面也是我们选手自身的素质问题。选手们大都用了古琴的滚拂、泼剌等技巧展现了古琴硬朗的一面,而古琴古朴厚重的一面却少有展现。滚拂、泼剌等技巧表演效果确实很好,但这不能表现古琴最美的一面。 Za=<euc7
_>3GNvS
#9
}Oqm
Ep0Aogp29
虞和钦先生在其《琴镜释疑》序言中,高度评价了琴学大师杨时百先生对于吟猱的诠释,在谈到吟猱重要性时,虞这样写道:“无音节非乐,无吟猱非琴,舍是而言乐与琴,犹缘木求鱼也”、又说:“琴而不重吟猱,是无琴也”!《琴诀》也说:“琴之妙趣,半在吟猱。”别让大师们的些话仅留在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