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学解惑二十一:何为外调?——紧角为宫、慢宫为角 s: MJ{r(s
雷苗伟 qv/chD`C
\z2d=E
古琴的常用调式为正调,即一至七弦的首调唱名为:5、6、1、2、3、5、6,固定音名为:C、D、F、G、A、c、d,古称仲吕调,今称F调。古琴曲十有八九为正调定弦,如《梅花三弄》、《流水》,然古琴曲并非全是正调定弦,如《阳关三叠》、《捣衣》等曲,现代琴人统称这些调式为“外调”。对于初习琴者来讲, “外调” 的定弦并非一件易事,现代一些琴学教材虽然也标明了各种调式的定弦方法,但多数初学者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道理难以知晓。本文便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加以简单的剖析,以飨初学者。 U(:t$SBKy
bW'Y8ok[v
古琴外调的旧称,五花八门,有称之为“某某调”的,也有称之“为某某均”(“均”古通“韵”)的,甚至还有用与声律毫无关系的个人感受来命名的,如“泉鸣调”、小碧玉调”等。此处的“某某”,有用十二律代指的,如黄钟调、黄钟均,蕤宾调、蕤宾均等,也有用五声代指的,如宫调、宫均,徵调、徵均等,一种调式,多种称谓,甚至不同的调式有着相同的称谓(如正调与紧五弦均有“仲吕调”之称),其实这均是琴家的仁智之见,不同的观察角度得出的不同结,“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理也。律吕也好,五声也罢,其实在古代并非有固定的音高,均为相对的一种音阶,所以此处的调也只是一种称谓而已,本非有着实质的“调高”关系,有用心者自可根据上面的提示一一找出各调名称的由来,本文便不做详解。 bHHR^*B
古代的转调原理多为“十二律旋相为宫”,即以十二个律位分别一种调式中的“宫”(即现在首调唱法中的1),但古琴仅有七弦,且不杂二变,远不如弦钟或编磬等乐器容易“十二律旋相为宫”, 所以实际运用上并没有十二个调。历代琴人通常是先定一调为范(多用三弦为宫的正调),然后以此为基础,或紧或慢琴弦,使此调中的五音分别做为新调中的宫(1)。为使初学者明白,我暂把古琴的这种调弦方法称为“七弦旋相为宫”,即七条弦分别为做一次新调中的 “宫”(1)音。古琴虽有七弦,然通常有二组弦为同声的位半关系(即八度关系),所以“七弦旋相为宫”实质为“五弦旋相为宫”。此种变调方法在某种意思上类似于民间所说的“五调朝元”,然“五调朝元”常指乐曲的一种变奏方法,而此处则是通过改变宫的位置而得到一种新的调式,所以两者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然原理类似。根据五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或紧或慢琴弦,便能得出古琴现在常用的五种调式:慢角调——C调(一、六弦为宫),清商调——bE调(二、七弦为宫)、正调——F调(三弦为宫)、太簇调——G调(四弦为宫)、蕤宾调——bB调(五弦为宫)。另外,像《广陵散》、《大胡笳》等曲又为一些特殊的调式,《琴学备要》一书把其称为变调,笔者也赞同此观点,所以上述调式不属于本文讨论之列,另文再议。 } x'o`GuUf
如何 “五弦旋相为宫”呢?古代琴人总结为八个字:“紧角为宫、慢宫为角”,即以一个调为基础(通常以三弦为宫的正调为基础),把本调的角音紧一徽,变为下一调的宫,如正调变为紧五弦的蕤宾调(正调的五弦原来为角,经紧一徽后即变为蕤宾调的宫),正调变为慢角调(正调的三弦原来为宫,经慢一徽后即变为慢角调的角)。可见,宫、角二音为变调的一个枢纽。 9x9E+DG#(
r8L'C
古琴的七条弦中,小勾间①里弦九徽与外弦十徵的两处泛音,除宫弦②和角弦这一组小勾间外,其它两弦此处的泛音均相高,大勾间③里弦七徽与外弦九徵的两处泛音,音高也相等,无一例外。所以,根据这两个泛音等高的原理便可以调弦,或紧或松,一一对应,这也是泛音调弦的一个重要依据。为何宫弦和角弦这一组小勾间的两处泛音不等呢?答案便是:“音始于宫,宫无母声”,“音穷于角,角无子声”。清角(4)和变宫(7)为宫、角二音的母和子,而古琴仅用五声,不杂二变,清角(4)和变宫(7)这两个变音古琴多不用,故称为“宫无母声、角无子声”。泛音如此,按音也同此理,所以宫弦十徽与角弦九徽的按音均不常用,通常采用的是宫弦十徽八分的角(3),角弦八徽五分的(宫),这也是辨别宫、角两弦的一个方法。
Y
XxWu8
下面便详细解释一下常用的五种调式。 Z,b^f
Vw
jg3['hTJT
一、 以一弦为宫(慢三弦) q?&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