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学解惑二十五:漫谈散音之“左、右手” xLfx/&2
vT*z3
雷苗伟 ,a N8`M
散、按、泛为古琴的三种音色,散音浑厚如地,泛音清灵似天,按音圆润类人,三种音色,交互辉映,刚柔互补,共同构成极富特色的古乐雅韵,本文就散音常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初学者共同切磋。 /cPezX
"Qf X&'09
;\N{z6
右手下指,左手离弦,谓之按音,初习古琴,便是先用散音来练习右手的基本八法。右手弹弦时,左手的位置及姿势也是琴人学习的一个内容,因为琴人的琴姿琴容历来为琴人所重,这些虽与音色无关,但却关系着琴人对琴的一种态度,抚缦在室,琴人应庄重坦然,聚神凝气,不沾染一丝俗气,有人在侧如此,室内无人更应如此,谓之慎独。所以散音左手的姿势为琴容之第一步,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tLfB[S.5
YT)jBS~&
但现代琴人对此多不太讲究,往往随意而为。07年央视民乐大赛中,著名琴家李祥霆先生在点评一名选手的演奏时,便尖锐地指出了这一问题:左手散音时的姿势存有错误!当弹散音时,左手虽不抑安琴弦,但也不应离开琴面,更不能随意垂下。后来这一点评还曾在琴界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古琴的的新旧之争、门派之辩,让一贯沉寂的琴坛热闹起来,其间,泼妇骂街者有之,诋毁漫骂者有之,无事生非者也有之,瞬时,让一些深爱古琴的人们感到不少困惑:原来弹古琴的人也可以这样!我们现代人的浮燥确实为这件昔日的雅器蒙羞不少。 7$ vs X
o%ZtE
言归正传,再说散音时左手的位置与姿势,其实,关于这一点,历代琴论多有阐述,如唐《陈拙论指法》:“如作散声,右手下指与木声(即抹声)同,左手虽不按抑,亦不得离琴面,用中指倚着十徽,以虚笼其弦,大指藏于掌底”。《琴书大全》卷八也指出:“左手来去抑按,贵不离弦,凡散作,左手中指倚着十徽之间,以掌际倚七弦之外,虚笼其弦”。由上面两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出,散音时,左手的中指应点在十徽,手指自然弯曲,手掌虚笼琴弦,小指微翘,大指藏于掌下,这便是古法,作为一名古乐的演奏者,我们应该去恪守它,在这个问题,我想李祥霆先生的点评是正确的。当然,散声时左手中指“倚点十徽”的这一姿势,往往是专指琴曲的起式或大段的散音而言,如乐曲进行中的个别散音则又另当别论,比如一段密集的高徽位按音过程中夹杂着的几个散音,左手便不必退至十徽,依势点在附近的徽分即可,此时便不需拘泥于此。 }Y/uU"t
CzP?J36W^
散音时左手倚点十徽这一观点,现代琴学教材中也多有论述,古今基本一致,唯有争议的是,左手的大指是应该藏于掌下,还是应该自然伸直,在这两个观点多有不同。见过不少琴友弹琴时,大指常常自然伸直,或高高翘起,显露于外,大指的“藏”“露”,很难定义对错,因为有好多琴家也是如此,但琴风也依然颇俱风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大指的“露”并不合古法。《琴学大全》一书指出:“中欲低昂象凤首,食、名高而象凤翅,大欲藏于中之下而象凤足也,小指名曰禁指,须常直勿动为善。”从书中的这一段文字,不难看出,古法的大指是以藏为美,以露为丑,其实这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色,如中国文化中的偏含蓄之美。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