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振琴坛毕生操劳——古琴家查阜西 $ U~3$*R
许 健 Muhq,>!U
古琴艺术在我国历史上曾盛极一时,然而近百年来它却日趋凋零,难道它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吗?知音者并不以为然,查阜西热爱古琴,为重振琴坛毕生奔波操劳。他以其渊博的学识修养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为这门古老艺术焕发生机作出了贡献。 ^N{Lau
查夷平字阜西,号镇湖。祖籍江西修水,l895年11月7日出生于湖南永顺。6岁随父亲住湖南乾城(今吉首市)时,就常跟着哥哥、姐姐哼唱当地的小曲。他与姐姐听弹琵琶的唱《哭五更》,被音乐感动得哭了起来。八九岁时就能作小诗,在当地有“神童”之称。11岁在长沙读模范小学时,他向日本女教师学了《大雪歌》、《上学歌》等日本学堂乐歌。回到家里则向亲友学吹洞箫,学吹山歌、小调,还能跟着别人吟诵诗词的曲调吹奏。他发现家里吹的曲调和学校里唱的洋歌味道大不相同,这种区别引起他莫大兴趣,导致他日后对律学的研讨。 hvc%6A\nm
查阜西13岁随父到湖南津市,私塾老师夏伯琴有张古琴,爱弹琴唱歌。他也跟着唱会了其中的《凤求凰》和《渔樵问答》。老师很喜欢他,准备教他弹琴,他却随父亲去了大庸。15岁在大庸和夏老师继续有书信来往,老师寄来一张琴,一副琴弦和两首琴歌的抄谱,他根据琴谱和过去的观察记忆,自学弹会了这两支琴歌。接着他又向当地琴师田曦明、龚峄辉、俞味莼请教,学了《慨古吟》、《陋室铭》、《古琴吟》等琴歌。与此同时,他还学了民间的扬戏、花灯、读书人的丝弦等,舅父荣漱石唱的昆曲和表兄何光熙吹的笛子也使他迷恋不已,不仅跟着唱会了《十五贯》,而且还吹会了许多曲牌,少年时代的查阜西,便与民族音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T(n<@Ac]V
1912年查阜西考入长沙明德中学预科,20岁左右曾在南昌江西省立一中学习。这里唱的学堂乐歌除了来自日本的以外,还有音乐老师李小石自己创作的歌曲,如《时难歌》、《哀亡歌》、《荆轲刺秦》等。课余同学们很喜欢听查阜西弹琴吹箫,有两个同学还经常向他学习琴歌。国文老师王易家对律学很有研究,从而启发了他的兴趣,为此,他经常出入图书馆,结合自己的物理、数学知识,开始专研乐律学。 fF~3"!1#\I
1917年查阜西在烟台海军学校上学时,听到一位张姓商人弹奏琴曲《秋江夜泊》,这是《梅庵琴谱》中根据一首唐诗创作的独奏曲。首次接触这种无歌词的琴曲,他当时很感奇怪:没有唱词如何理解乐曲的内容呢?后来听得多了,才豁然开朗,发现古琴领域居然还有这样广阔的天地。在烟台繁忙的学习生活不允许玩弄乐器,音乐活动一度中断。1919年他领导海校学生响应北京“五·四”运动被学校开除。到了上海徐家汇,才又弹起琴来,向琴友沈草农学了裴介卿传谱的《秋塞吟》、《平沙落雁》。在此期间,还开始撰写了一些介绍古琴的稿件。l920年8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1921年5月考入孙中山创办的广东航空学校。 ]yR0"<W^xO
1923年查阜西回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教英文、数学、物理,课余则以弹琴为乐,与琴友顾梅羹、彭祉卿过往甚密。这两人都是琴学世家,华阳顾氏所编《百瓶斋琴谱》中,保存有《流水》、《醉渔唱晚》等川派蜚声琴坛的作品;彭氏编有《桐心阁指法析微》,家传的《空山忆故人》和源于黄勉之的《渔歌》,也都是颇有影响的琴曲。与顾、彭的交往对提高琴艺大有好处,他们所擅弹的名曲充实了查阜西的演奏曲目。1925年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中国声律之调停与琴之声律》(19卷8、9期)、《律吕概论》(20卷7期)。 R78=im7
1924年查阜西加入中国共产党,l927年大革命失败,曾在“马日事变”后被捕。出狱后曾任交通部航政司科员、军政部航空署航务科长。1930年他到上海任欧亚航空公司秘书(后为主任秘书),从此生活安定,才有条件致力于古琴事业。 .bwKG`F
上海是人文荟萃之地,弹琴的高手很多,文化界名流也不少,这使查阜西燃起重振琴坛的愿望。他找到报业巨擘史量才,希望这位1919年曾主办“晨风庐琴会”的热心人继续召开这样的盛会。史量才说:“如今忙于救国大事,琴会是顾不上了”。他又找到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1918年以来他曾先后聘请王露、杨时百任该校古琴教师),希望他能继绩倡导琴学,蔡元培却说:“据我的经验看来,更需学习的是西洋音乐”。他不甘心失败,又向音乐大师赵元任进行鼓动,赵元任答复说:“优秀的琴曲可以作为音乐学的资料”,言外之意是供人欣赏怕已过时。他向胡适求助,胡适也说:“古琴只有艺术史上的地位”。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并不曾冷却他的热情,他决心自己动手来干。 k3:8T#N>!O
首先查阜西从提高自己的琴学修养做起。江南琴家崇尚虞山派的清、微、淡、远,于是他致力于演奏曲目的开拓,先后弹出《梅花三弄》、《鸥鹭忘机》、《长门怨》、《关山月》,至于象《渔歌》、《潇湘水云》这些难度较大的曲目,则下了更多的功夫。当时他家住苏州,每周去上海两趟,途中乘火车的时间,就是闭目凝神细致推敲作品的机会。经过如此刻苦地专研,效果是很明显的,演奏起来深沉细腻、古朴典雅。有次赴杭州演出归来,人们送他一个雅号——“查潇湘”。 xKol
接着查阜西与琴友彭祉卿、张子谦、庄剑丞等人于1934年在苏州创建了“今虞琴社”,以纪念明代的虞山琴派,通过琴社不仅把上海地区的琴人组织起来,且与各地琴友取得广泛联系。1919年上海举办的“怡园琴会”和“晨风庐琴会”曾经轰动一时,参加者不过三十多位琴人。而1936年与“今虞琴社”联系的琴人却多达二百余人,其中包括:北京的“岳云琴会”、长沙的“愔愔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扬州的“广陵琴社”、南京的“青溪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以及成都的“律和琴社”等,几乎囊括了全国的古琴界。如此广泛的琴人联系,为解放后l956年全国古琴调查创造了有利条件。 i2h,=NHJh?
同时,查阜西又主持编辑了《今虞琴刊),这份18开的大型铅印出版物,为琴友交流情况、切磋琴艺提供了阵地。其中“记述”部分介绍了各地琴坛动态和琴人传略;“学术”部分刊载有琴律、均调研究;“考证”部分为琴学史料的考证;“论说”部分汇集了对古琴工作的种种议论;“琴谱”部分刊登了《忆故人》等流行琴曲;此外,还刊有照片和书画多幅。全书图文并茂、蔚为大观,生动地反映出当时古琴界活跃进取的盛况,查阜西重振琴坛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实现。 ue YBD]3'
“七·七”事变的炮火使中华民族陷于深重的灾难,查阜西去昆明担任滇黔铁路督办公署转运专员。这时他仍与上海琴友保持通信联系,同时又结交了不少新的知音,如杨荫浏、张充和、吴南菁等。其中与杨荫浏的交谊最深,两人书信不断。在一封信中他写道:“这是杨先生敦促我写中国音乐文字的又一次。我是一个航空运输负责人,被紧张的职业工作绊住了,排不掉。在过去要每隔十年才勉强写一点文字,而只觉得纸短情长,发挥不够。中国音乐是一个期待着重新整理、重新估价的问题,象我这样没有时间的人,……是不应该妄参末议的,但是因为杨先生这次的信里,居然有一句‘惜贵人多忙’恼我的话,而且我被他这一杰作(按指杨的《改进古琴谱式》)钦佩到冲动了,所以有下面几句……由衷之言”。从这些信中不仅可以看到他们两人通过学术讨论而建立的真挚友情,而且还可以看出查阜西是在何等繁忙的条件下从事音乐研究的。(全国解放以后,杨荫浏担任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查阜西受聘为音研所通讯研究员,他那“重新整理,重新估价”中国音乐的宏愿,从而得以实现。) Stq
[[S5P
1945年中央航空公司副总经理查阜西赴美考察,利用这个机会,他在美国几个专科大学介绍并演奏了古琴,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录制了一些琴曲,其中《渔歌》一曲即后来华裔音乐家周文中改编为管弦乐曲的依据。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查阜西还找到了我国寄存在那里的明刊本《神奇秘谱》和《太音大全》等珍贵琴书,并将它们的复制本带回了祖国,为1962年编辑《琴曲集成》汇集了难得的版本。 "0ITW46n
建国前夕,查阜西积极参与了香港两航飞机回归祖国的义举。新中国成立后,他因健康关系辞去民航局行政职务,改任该局顾问,又根据医生的建议,从事一些音乐活动。他在《溲渤集》原序中写道:“大革命成,心怡甚,将以身供世,而痼疾转厉,三日五日辄必却繁钜,还室静养。又无奈生性不能绝处,遂复以摸捉旧艺作劳,自得遣,医亦云利于病。学问有无利于病而又利于世者?有之,则惟效良医之溲渤俱蓄,以待用耳。”搜集音乐资料“以待用”,这就是他编写《溲渤集》的目的。他认为近世学者侈谈音乐,王国维并不懂音乐,刘复懂一点又不自己动手,“治乐而又言乐者,有之,则余一人耳!以是,余于收蓄之责无旁贷矣!”正是这种历史使命感,促使他勇于承担前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他很清楚收集这些资料并非为了自己“实待用之物,即吾早逝而不及用,至盛世寻求文化之际,焉知不蔚为国实而不用?”就是这种甘为人梯、嘉惠后学的精神,促使他晚年不顾年迈体衰仍然不倦地从事资料积累的工作。 Gp<7i5
他历任第l至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l953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同年被聘为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56年兼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1960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民族音乐委员会主任。这些职务促使他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音乐事业。为积累和整理音乐研究资料,为网罗和培养音乐人才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他在1957年所写的自传中认为:“由于中国音乐家协会的督促和领导,从1953年起,短短的4年中,对古琴音乐学习所得,超过了过去的60年。” 4 nIs+
查阜西晚年的音乐成就之多,贡献之广,本文未能尽述。仅就其主要方面概括如下: zAr@vBfC%
一、搜求音乐史料 OJ2O?Te8
中国音乐资料浩如烟海,但是寻找起来却非常隐蔽而且零散,如果没有渊博的学识,不仅难以识别,甚至无从发现;即或能够识别和发现,要想进一步掌握到手,也还有许多麻烦的事,这就需要极大的热情和非凡的毅力。查阜西在这些方面具有超乎常人的修养和能力,因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hqPpRSv'
查阜西从美国带回资料只是个开端,此后才正式有计划地大干起来。1949年冬他与郑振铎同住北京饭店,得知郑氏也藏有《太音大全》,经过鉴定认为它与美国的那个版本虽有不同,但也出于明代初年。1950年他听说江苏常熟“铁琴铜剑楼”藏有北宋《琴苑要录》和明刊《懒仙琴谱》等珍本,便设法托人借来摹抄,但是借用人家珍藏的善本又谈何容易?常常需要辗转相托,全靠朋友们多方协助,像上海某位藏书家的《神奇秘谱》、《玉梧琴谱》就是几经周折才到手的。1954年底他随巡回演出团来到广州,经琴友介绍见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谈老先生,从而寻得岭南琴派《古岗琴谱》和《悟雪山房琴谱》的下落。l956年他率王迪、许健到全国各地搜求,找到二十多种琴书,其中包括宁波天一阁的明初《浙音释字琴谱》和重庆图书馆的清初《琴苑心传琴谱》等罕见的版本。通过多年不断地搜求,1957年他在《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序言中自豪地宣布:“从1827年起,清代道、咸间的古琴家蒋文勋和祝凤喈,到民国十年左右上海盐商周庆云和北京图书馆袁同礼……这四家在将近一百年中共计只发现得67种,其中还包括着钞本在内”。“但是,今天的形势变了,变得令人兴奋而鼓舞…三年中先后购入、转钞、影印和调查所得,在谱集方面,包括印本、稿本和转钞本,已达144种之多”。过去的一百年还不如今天的三年,这是何等鲜明的对比!他又怎能不兴奋而鼓舞呢?他清醒地认识到新中国时代对研究民族音乐的有利形势,从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T~*L[*F0
琴谱之外,查阜西还注意搜求其它音乐史料,包括音响资料。1951年4月他应杨荫浏的嘱托,在京组织管平湖、谢孝苹等多人为音研所演奏录音。1956年出访各地,又录制各派传曲达262首之多。其中包括济南、南京、苏州、福州、上海、杭州、合肥、长沙、武汉、重庆、贵阳、成都、西安等十多个城市86位琴家所擅长的琴曲。这是各种风格的一次总的检阅,这些活的音乐史料存入音研所,将免于散失。如此大规模地搜集琴曲音响资料,也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d@_R^]X
二、整理古琴书谱 m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