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sD0A
扬州琴家多次参加今虞琴社的雅集。 ;bu#8,
1936年3月1日今虞琴社召开成立大会,同时举行首次月集,张子谦当场演奏了《梅花三弄》。此后扬州琴家相继加入今虞琴社。 P%pp
)BS
6月18日,第五次月集,适逢著名琴家李子昭先生八旬大庆,扬州“广陵”、南京“青溪”、南通“梅庵”等琴社代表及各地琴友纷纷赶至,向子昭先生祝寿。扬州的张子谦、刘少椿、胡斗东等人已是海内知名之士,再加上陈泰芳等二位女琴家的到来,更使阵容增色。为此,苏州方面特地请黄培根(琴家周冠九夫人)和吴湘珩、吴湘岑(琴家吴兰荪之女公子)三位女琴人作陪。查阜西为宾主全体合摄一影。此次所收各方赠的送诗文对联书画甚多,第五次月集,刘少椿演奏了《樵歌》,胡斗东演奏了《昭君怨》,陈泰芳演奏了《醉渔唱晚》,张子谦演奏了《平沙落雁》。 nCg66-3A
(作者注:李子昭(约1856—1937),四川崇庆县(今崇州市)人,《今虞琴刊•琴人题名录》误为重庆人。该刊《李子昭君八十寿辞》徐元白诗起句“李翁子昭产西蜀”可证。李子昭曾长期客居京、沪、苏州等地,名满天下,素有“宫廷第一琴师”美誉。) _K2?YY(#>
9月27日在上海觉园举行第七次月集,并假佛音电台播奏古乐,从晚上8时播音,至10时始毕。这次参加者有时在上海的扬州张子谦和黄则均,上海佛教界名人赵朴初也参加了雅集。 }b3/b
12月27日 ,是第十次月集之期,同时成立“沪社,假浦东春江路17号社友张子谦处为社址,春江路10号社友柳一厔处为通讯处。沪社第一次月集,张子谦弹奏了他拿手的《龙翔操》,扬州王芳谷特地前往,并演奏了《墨子悲丝》、《山居吟》二曲,黄则均演奏了《梅花三弄》,张子谦还和他的弟子柳一厔琴箫合奏了《平沙落雁》,最后由彭祉卿、柳一厔二人操琴,张子谦配以箫,演奏了一曲《普庵咒》。 |V[9}E:
h
此后,1937年1月24日的第十一次月集和2月28日第十二次月集,张子谦等人都参与并演奏。 01a-{&
%6j)=IOts
文字资料 Z~G my7h(
《今虞琴刊》所刊登的文字资料有文章、诗词、书信和对联。 @* 1U{`
扬州籍女画家潘玉良为今虞琴社作《明代琴宗严天池先生画像》,为答谢潘女士的厚爱,该刊特意刊登了《潘夫人玉良女士传略》,文中说“夫人美性天成,绘画之外兼喜音乐,……心尚古人,神会先哲,于着笔作画之先精神风采已早在意中。其用色之精、传神之妙,尤为时人所不能及。” ^u)z{.z'H/
胡滋甫的《琴心说》,着重论述了弹好古琴,必须达到一定的修养和境界,功夫在琴外。 @!=\R^#p
张子谦《广陵琴学过去及将来》,介绍了广陵琴派的渊源、传承和广陵琴社之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v;8~pgO
史荫美《对于昌明琴学之我见》一文,着重提出了四点建议:一、“弹琴者须留心现代音乐之常识”,主张用现代音乐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二、“记谱之方法须改进”,这样才能够更加精确而方便地理解曲谱;三、“各派现弹之曲操,宜广事蒐集” 以保存并发扬多样化的琴派风格;四、“往昔旧谱宜详加整理”, 强调进行科学整理,以便于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 beY=g7|
柳希庐是丹徒人,但他在上海最初向张子谦学琴,传承广陵琴派。他的《五知斋琴谱考略》,根据详实的史料对广陵琴派的重要著作《五知斋琴谱》进行了考证,介绍了作者家世、刊行的经过、各版本的异同、内容的特色以及对后世琴学的影响。 CCijf]+
王仲皋也不是扬州人,但其父曾向广陵派云闲和尚学琴,王仲皋幼承家学,宗广陵派,著有《琴学真诠》一书,有抄本传世。《今虞琴刊》刊登了他的《琴学概论》一文。 |BMV.Zi
查镇湖、彭庆寿《致谢广陵琴社》书:“淮左名都,久萦旧梦,大江人物,喜挹清流。竟于西亭歌吹之场,得聆东鲁弦丝之雅。谓非夙世之因缘,而生平之幸遇哉!伏维琴社诸君子,荃怀月满,莲社风清。抱阙守残,存广陵之逸响;引商刻羽,衍牙旷心传。古调不肯独弹,《阳春》乃容属和。为谁洗耳,令我移情。下走操缦未工,赏音徒负。辱承倒屣,倍觉汗颜。惜胜会之匆匆,羌予怀之渺渺。犹冀江山有待,腰缠骑鹤以重来。好凭城北相将,目送飞鸿之远去。专肃鸣谢。即颂琴安。” 6V9doP ]i
对联有张子谦《贺今虞琴社成立》: 46jh-4)<
‘流水’‘高山’,且共‘渔樵问答’; "LhUxnll
‘采真’‘招隐’,相期‘猿鹤双清’。 Weoj|0|t
——吴门知音,新結今虞琴社,扶轮大雅,鼓吹元音。喜吾道之不孤,怀伊人兮宛在。爰集琴曲名,綴为联语,用识高风。丙子仲春广陵琴社张子谦书赠。 7;`o(
[N
1tzV8(7
广陵琴社《贺今虞琴社成立》: :
DG)g3#
今日群贤聚吴郡; X##1!
ad
虞山嫡派振江南。 yQS+P8x&|]
——广陵琴社撰句奉赠。 ^[:9fs
eZhPu'id\s
彭祉卿《赠广陵琴社》联: z|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