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被 等待千年 设置为精华(2012-12-07)
—
RlH|G R=uzm=&nR C!KxY/*Px 古琴一道,我是一个十足的门外汉,日前有缘读到《今虞琴刊》,其中有关扬州琴人的资料,对于研究广陵琴学的爱好者或许有所帮助,于是整理出来,共大家参考。 SMHQo/c r  e~#;ux 今虞琴社和《今虞琴刊》 [RtTi<F^ 民国二十五年(1936)3月1日,我国著名古琴学家查阜西、彭庆寿等人在苏州组织成立“今虞琴社”,琴社社员之间不仅交流古琴技艺,而且注重整理古谱,考证源流,倡导学术论说。一时间,俊彦云集,社员遍布全国各地。扬州的张子谦等人是该社的首批社员,他参加了在苏州琴友周冠九的“觉梦庐”召开的琴社成立大会,并在首次月集上演奏了《梅花三弄》。 USgZ%xk2 (作者注:有文章介绍说张子谦为“今虞琴社”发起人之一。张子谦当时供职于上海浦东的公茂盐栈,1934年秋,他获交修水查阜西、庐陵彭祉卿。因查善弹《潇湘水云》一曲,被琴界称为“查潇湘”;而彭善奏《渔歌》,有“彭渔歌”之誉;张子谦则擅长《龙翔操》,便得了个“张龙翔”的雅号;三人的住处都在浦东,相去不远,于是当时琴坛称他们为“浦东三杰”。但是张子谦并没有参加发起今虞琴社,根据有二:其一,《今虞琴社一年来月集纪事》载,1935年重阳节,澄江琴家庄剑丞柬邀苏沪琴友在苏州怡园雅集,此事,苏州《明报》的《坡仙琴馆听琴记》、上海《申报》的《吴门琴讯》二文作了专门的报道。“其时,同会彭君祉卿素以提倡古乐为怀,首倡组织琴社,到会诸君一致赞成”。此后查彭等人即着手筹备,由李子昭、周冠九、吴兰荪、郭同甫、彭祉卿、庄剑丞及查阜西七人具名,发出《征求社友小启》,具名者中没有张子谦。其二,著名琴家柳一厔最初学琴于张子谦,后又向彭祉卿、查阜西二位请教,他在为今虞琴社所写的《五知斋琴谱考略》一文的《引言》中也只是说:“吾师查阜西、彭祉卿两先生”,并未提及张子谦。可见“张子谦为今虞琴社发起人之一”的说法恐怕不实。) ~{Gbu oH 今虞琴社每星期小集一次,每月大集一次,活动内容非常丰富。他们并不仅仅局限于在书斋琴室之内论琴、操缦,也走出去访古探幽、凭吊先贤,还“假座佛音电台”播奏古乐,选送古琴、古谱和名画参加“吴中文献展览会”。后来,因上海同仁旅途不便,为了使“社友免奔波之劳,弦轸无尘封之叹”,遂又在上海设立了“沪社”(今虞琴社分社),并有赵朴初等名流参加雅集,影响更大。次年(1937),在查阜西等人的主持下,琴社创办了一份社刊,这就是《今虞琴刊》。全书厚达337页,栏目分为“发刊词”、“图画”、“记述”、“论说”、“学术”、“考证”、“曲操”、“记载”、“艺文”等,内容十分丰富。作者皆为当时琴界名流,扬州琴家胡滋甫、史荫美、张子谦等人也都有作品发表。为祝贺《今虞》创刊,著名书画家王福厂、邓散木、钱仲则等人都赠送了作品,扬州籍女画家潘玉良画了一幅肖像油画《明代琴宗严天池先生画像》刊登在该刊的首页。 sT.;*3{ 《今虞琴刊》是在风风雨雨中诞生的。1937年八月,当该刊大部分已经印刷成功,仅剩《介绍》、《艺文》、《杂录》三个部分需要校对。不料8·13事变,淞沪难作,百工停业,主编彭庆寿流转长安,他在浦东的居所化作一片废墟,原稿散失殆尽。所幸此时张子谦和社友沈增厚未离开上海,他们搜检剩稿,又到印刷厂找到幸存的已印稿件,督促完工。1937年10月《今虞琴刊》终于问世。彭庆寿在《编后语》中感叹道:“丧乱之餘。救死不赡。犹抱此区区而弗释。宁非大愚。然而敌焰方张。文化摧残日甚。此编独不随劫火以俱烬。毋亦作者诸君子精神之所持护,而天之未丧斯文也欤。” nps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