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毓芹:〈國樂與古琴〉,《新天地》,1964年第3卷2期。 2H/{OQ$
@plh'f}
陳 雯:〈台灣的古琴音樂文化1949年以來之傳承概況〉,《北市國樂》,1966年123期,頁3-8。 ^$s&bH'8
yX.; x 0
夏天馬:〈古琴曲譜--夕談〉,《音樂教育》,1969年第16期,頁6-9。 m4?a'z"
r3dGXiu
容天圻:〈古琴的欣賞〉,《音樂教育》,1969年第16期,頁9-11。 LZDJ\"a-
jI%glO'2
朱 雲:〈古琴指法釋要〉,《東海學報》,1971年,頁47-58。 3fxcH
rgF4 W8
容天圻:〈歐陽修與古琴〉,《暢流》,1971年第四期,頁24-26。 hv *XuT/
-I[K IeF
依 忠:〈閒談古琴〉,《全音樂樂文摘》,1973年,頁24-26。 Mc{-2
oQ}K_}{>
姚懷仁:〈古琴〉,《台肥月刊》,1974年,頁25-28。 JPM~tp?;<
Z8`Y}#Za [
陳小凌:〈中國古琴的故事 〉,《綜合月刊》,1974年,頁90-96。 oSLm?Lu
Gn^m 541
容天圻:〈琴曲五首述略〉,《東方雜誌》,1975年第9卷5期,頁64-67。 -z">ov-)
]]P@*4!
容天圻:〈中國音樂的精華--古琴〉,《東方雜誌》第八卷第九期,1975年,頁66-67。 (0["|h32,
3F32 /_`
Ming-Yueh ,Liang ,"Neo-Daoist Implications in Melody for the Chinese Seven- 9V|)3GF
Stringed Zither", The World of Music, no.2(1975):20. Nx"|10gC
&qP0-x)
顏貴綉:〈古琴〉,《朱龍盦夫子七秩雙壽集文祝賀集》,1975年10月,頁48-57。 EMzJyGt7
1E=E ?$9sg
葉紹國:〈琴海飄蹤〉,《朱龍盦夫子七秩雙壽集文祝賀集》,1975年10月,頁 166-176。 Hu+GN3`sx^
7Q9| P?&:z
容天圻:〈古琴觀賞記 〉,《大成》,1977年第39期,頁26-27。 40G'3HOp
~l}\K10L*
容天圻:〈廣陵散的內涵及賞析〉,《中華國學》,1977年第1卷12期,頁55-58。 y@r g_Paq
>D%
容天圻:〈古琴的過去與現在〉,《音樂與音響》,1978年第57期,頁32-36。 wz>[CXpi_
3_"tds <L
孫毓芹講:〈說古琴〉,《音樂與音響》,1979年第69期,頁53-57。 U |Uc|6
N@X(YlO
孫毓芹講:〈說古琴(2)--琴制與琴譜 〉,《音樂與音響》,1979年第70期,頁45-49。 Aw&0R" {
WAf"|
孫毓芹講:〈說古琴(3)--琴與中華文化〉,《音樂與音響》,1979年第74期,頁49-52。 FuC\qF
VniU:A
梁銘越:〈古琴藝術的再認識--珍貴的傳統藝術期待發掘和發揚 〉,《音樂與音響》,1980年第84期,頁38-45。 1#9PE(!2
g3f;JB
張清治:〈古琴藝術的美感境界〉,《中國文化月刊》,1981年第20期,頁 116-120。 ;;+h4O )
u.Tknw-X
陳美利:〈古琴與樂教〉,《國教世紀》,1981年,頁7-9。 " c+$GS
SqZ .}s
劉 亮:〈古琴與琵琶:中國樂器的精華〉,《音樂與音響》,1982年第104期,頁51-57。 EHK+qrym
J,J6bfR/
陳管雲:〈古琴與樂教〉,《中國文化月刊》,1982年第29期,頁143-150。 W;?e @}
EiVVVmm!
王海燕:〈詩詞音樂性與古琴歌曲創作藝術之研究〉,《藝術學報》,1983年第33期,頁133-162。 a n0n8l
{E0\mZ2
王海燕:〈詩詞音樂性與古琴歌曲創作藝術之研究 〉,《藝術學報》,1983年第34期,頁39-81。 Ol;DJV
Y
h53Z"a
容天圻:〈記故宮所藏的兩幅琴士圖〉,《故宮文物月刊》,1984年2卷1期,頁68-73。 .DM-&P
n`V? n
容天圻:〈王徽之的古琴〉,《故宮文物月刊》,1984年第14期,頁42-46。 6!SW]#sD
@VQ<X4Za
王海燕:〈詩詞音樂性與古琴歌曲創作藝術之研究〉,《藝術學報》,1984年第35期,頁225-298。 4v`G/w
QD-`jV3
張清治:〈琴境圖說:古琴藝術的美感境界〉,《故宮文物月刊》,1985年第29期,頁92-99。 1024L;
_9'hmej
容天圻口述;江大昭紀錄:〈古琴名家談古琴(一)〉,《高雄市國樂學會會訊》,1985年第一期。 kH`?^^_yJ
b[J0+l\!"
容天圻口述;江大昭紀錄:〈古琴名家談古琴(二)〉,《高雄市國樂學會會訊》,1985年第二期。 *fz#B/_o
"R"{xOQl
容天圻口述;江大昭紀錄:〈古琴名家談古琴(三)〉,《高雄市國樂學會會訊》,1985年第三期。 k*D8IB
biV NZdA
容天圻口述;江大昭紀錄:〈古琴名家談古琴(四)〉,《高雄市國樂學會會訊》,1985年第四期。 R_b4S%jhx
BjGfUQ
游淑靜:〈淡泊名利.熱心教學--訪古琴名家孫毓芹〉,《幼獅文藝》,1986年第389期,頁71-75。 qkqtPbQ 7
Bru] ;%Qg%
陳怡良:〈陶淵明的無絃琴與有絃琴:敬答呂興昌先生〉,《國文天地》,1986年第16期,頁40-44。 4s@Tn>%SP
Ns]$+|
容天圻:〈唐宋古琴今猶在〉,《故宮文物月刊》,1988年第61期,頁22-27。 A0OA7m:~4
>+DMTV[O
陳 雯:〈台灣的古琴音樂教學與演奏傳承現況(一)〉,《和真琴刊》,1988年第2期。 fL*+[v4
\VWgF)_
容天圻:〈唐宋古琴今猶在〉,《故宮文物月刊》,6卷1期,1988年,頁22-27。 _l2_) ~
F\^\,hy
容天圻:〈古琴的過去與現在〉,《故宮文物月刊》,7卷1期,1989年,頁 81-85。 a#lytp
2#ZqGf.'v
蔡文婷:〈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古琴藝師孫毓芹〉,《光華》,1989年,頁118-122。 hkdF
33&l.[A"!}
李永翹:〈畫中有琴;琴中有畫───記臺灣著名書畫家兼古琴家容天圻〉,《明 報月刊》,1990年五月號。 ;*0nPhBw0>
}rUAYr~V Z
陳美利:〈漫談古琴音律〉,《國教世紀》,1992年,頁55-59。 %y7ZcH'
11c\C Iu
樂 聲:〈我國最早的彈弦樂器--古琴〉,《音樂與音響》,1993年第236期,頁125-126。 8Ltl32JSB[
9bhubx\^/
邵元復:〈梅庵琴派的起源及發展〉,《故宮文物》,1993年11月第128期。 8`6G_:&X
iCCe8nK
張清治:〈古琴晝畫與我的生活游藝觀〉,《雄獅美術》,1994年第275期,頁71-77。 *Q#oV}D_
q[9N4nj$<
鄭正華:〈華夏正聲--古琴漫談〉,《歷史月刊》,1994年第76期,頁122-124。 jib pZ)
eL.WP`Lz
邵元復:〈漫談「梅庵琴派」及其他〉,《增編梅庵琴譜下集》,1995年10月。 O*.n;_&
AD+OQLG]`
邵元復:〈《談古琴琴派》,《增編梅庵琴譜下集》,1995年10月。 L4Kg%icz l
#lc6-K#
邵元復:〈覆陸甸坤兄談琴調等問題〉,《增編梅庵琴譜下集》,1995年10月。 : ^U>n{
u%lUi2P2E
吳崑茂:〈古琴七絃風情千種--鄭正華談古琴之美〉,《臺灣月刊》,1995年第152期,頁68-69。 T2_iH=u
`"hWbmQ
陳淑霞:〈古老的迴響--古琴音樂的欣賞〉,《漢家雜誌》,1996年第47期,頁80-83。 3D^cPkX
xGFbh4H=8p
鄭榮隆:〈淺談古琴與古琴音樂〉,《臺灣月刊》,1998年第186期,頁16-17。 p{:y?0pGN
'$rCV,3q
竹碧華:〈絃與弦之研究〉,《復興崗學報》,1998年第64期,頁335-369。 *Ms&WYN-
,.h@tN<C
祝家華:〈陳國興與陳雯的古琴姻緣 〉,《亞洲週刊》,1999年,頁57。 (UCCEQq5
B&_Z&H=
李美燕:〈「琴道」在漢代的歷史定位與文化意義〉,《中國學術年刊》,1999年第20期,頁267-294+606。 jFip-=T{4
mX!*|$bs
朱家炯:〈古琴文化探討系列(1)--琴道:文人的表徵〉,《音樂月刊》,2000年第209期,頁50-52。 /nv+*+Q?d
+v$W$s&b-h
黃華源:〈古琴藝術探微--從「唐、宋、元、明百琴展」談起 〉,《典藏藝術雜誌》,2000年第90期,頁205-207。 jT!?lqr(Rb
OMM5ALc(F
朱家炯:〈古琴文化探討系列(2)--琴學大觀:唐宋元明百琴展〉,《音樂月刊》,2000年第210期,頁46-49。 ^qi+Y)dU|
+TX4,"
朱家炯:〈千禧年古琴藝術節〉,《傳統藝術》,2000年第6期,頁32-34。 x6*y$D^B
bZr,jLEf
朱家炯:〈古琴文化探討系列(3)--琴樂式微之謎與美學思維的關聯〉,《音樂月刊》,2000年第211期,頁50-52。 H_Xk;fM
RAnF=1[v
朱家炯:〈古琴文化探討系列(3)--琴樂式微之謎與美學思維的關聯〉,《音樂月刊》,2000年第212期,頁50-52。 78r0K 5=
6}VFob#h8
張顯文圖:〈泠泠絃上聲--話說古琴〉,《漢家雜誌》,2000年第66期,頁44-47。 :LlZ#V2
HA7%8R*.2i
梁銘越:〈試論古琴禁情的神經心理功能學與氣功養生術〉,《漢學研究》,2001年第38期,頁406-426。 gf?N(,
'IT]VRObP
林孟儀:〈古琴製琴人--林立正:為古木賦予靈魂 〉,《Cheers》,2001年第12期,頁94-97。 z`.<dNg
&n#yxv4
王海燕:〈元明兩代古琴歌曲創作與藝術的發展〉,《藝術學報》,2001年第69期,頁81-96。 c&,q`_t
&=kb>*
王海燕:〈醉翁操--古琴歌曲創作藝術〉,《藝術評論》,2001年第12期, 頁29-60。 R$66F>Jz^
0Lb{HLT
王翰荻:〈昆欄開花.小心肝和老心肝--古琴爺爺〉,《人本教育札記》,2002年第159期,頁68-71。 z 2jC48~
o';/$xrH
李美燕、黃揚婷:〈清代琴曲「漁樵問答」的音樂美學析論--以楊宗稷「琴學叢書」的譜例為主〉,《屏東師院學報》,2003年第18期,頁589-623。 ,p /{!BX
UR9\g(
李美燕:〈林占梅琴詩中的遊藝生活及美感意境〉,《中國學術年刊》,2003年第24期,頁325-342、394-395。 GgnR*DVP$
<1B+@
李美燕、黃揚婷:〈從張靜薌「琴學入門」之譜例析論清代琴曲「漁樵問答」的音樂美學〉,《屏東師院學報》,2003年第19期,頁225-293。 a>rDJw:
9_?e, Q
馬良懷、侯深:〈風流千古,人琴俱存:漢晉之際的士人與琴的關係之探討〉,《哲學與文化》,2003年第353期,頁83-99。 pw5{=bD
I>##iiKN
亓娟莉:〈高山流水,千古風流--談談魏晉名士與古琴〉,《東方人文學院》,2004年,頁61-75。 cx ("F/Jm
\WbQS#Z9
范李彬:〈美的效應:感天地?通神明…--談玄說妙話「古琴」〉,《藝術觀點》,2004年第24期,頁38-42。 |)C*i
*A4eYHn@
程玉凰:〈林占梅與「萬壑松」唐琴之謎〉,《竹塹文獻雜誌》,2004年30期, 頁74-95。 TI\xCIH
_*n
`*"
李美燕:〈徐谼《谿山琴況》中「和」況之美學意涵研究〉,《藝術學報》,2004 年第74期,頁41-53。 2i;ox*SfpU
y/kB`Z(Yj
李美燕:〈徐谼《谿山琴況》中的儒道佛思想〉,《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2期,頁10-15。 U=7nz|
Pf<yLT]
李美燕:〈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琴之考辨與研究〉,《湖南省博物館館刊》,2005年第2期,頁338-347。 ,I ][
z+{+Q9j
袁中平:〈「碣石調幽蘭」--古琴琴譜探微〉,《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5年第138期,頁16-25。 r;MFVj{
%n GjP^
焦慧蘭:〈寰宇圓夢--情接千載枯木吟:程惠德的古琴製作〉,《小作家月刊》,2005年第132期,頁85-89。 sH_,P
t%J1(H
郭麗君:〈踏雪尋梅琴詩樂〉,《中華文化》,2005年第3期,頁76-79。 t`{T:Tjc
.gzfaxi
黃康綺:〈絃外之音--淺談琴道〉,《文明探索叢刊》,2006年第44期,頁89-99。 2Q\\l @b\
F_m'
9KX4E
宋安平:〈中拍國際古琴現身〉,《典藏古美術》,2006年第162期,頁135。 BFg&@7.X
$d!Vx m
李美燕:〈古琴以「澹」為美之意涵析論〉,《藝術學報》,2006年第78期,頁209-220。 -(>Ch>O
1Lk(G9CoY
李美燕:〈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琴之考辨與研究(續)〉,《湖南省博物館館刊》,2006年第3期,頁367-374。 vU5}E\Ny
(xoYYO
謝光輝:〈古琴妙韻〉,《中國旅遊》,2006年第313期,頁98-100。 -|f0;Fl
&%GAPs%
莊秀玲:〈談吳進風古琴的古典美感〉,《陶藝》,2006年第52期,頁76-78。 8ZqLGa]
FvG?%IFM
鍾文心:〈傳承與開拓--古琴座談會暨名家演奏會綜述〉,《明報月刊》,2006年第492期,頁119-121。 &CSy>7&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