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337阅读
  • 2回复

台灣古琴研究目錄(期刊、報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南宮蓮伊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2-03-19
孫毓芹:〈國樂與古琴〉,《新天地》,1964年第3卷2期。 /kz&9FM  
_E;Y ~I,i  
陳 雯:〈台灣的古琴音樂文化1949年以來之傳承概況〉,《北市國樂》,1966年123期,頁3-8。 ETOc4hMO  
!.9vW&t  
夏天馬:〈古琴曲譜--夕談〉,《音樂教育》,1969年第16期,頁6-9。 kut|A  
dO[4}FZ$  
容天圻:〈古琴的欣賞〉,《音樂教育》,1969年第16期,頁9-11。 a%!XLyq  
`$H   
朱 雲:〈古琴指法釋要〉,《東海學報》,1971年,頁47-58。 M@kZ(Rkv  
l:eNu}{&  
容天圻:〈歐陽修與古琴〉,《暢流》,1971年第四期,頁24-26。 wDO5Zew!  
H1nQ.P]_  
依 忠:〈閒談古琴〉,《全音樂樂文摘》,1973年,頁24-26。 [S:)UvB  
!cb#fl  
姚懷仁:〈古琴〉,《台肥月刊》,1974年,頁25-28。 #+ '@/5{n  
50&F#v%YB  
陳小凌:〈中國古琴的故事 〉,《綜合月刊》,1974年,頁90-96。 e{;e   
BcLt95;.\  
容天圻:〈琴曲五首述略〉,《東方雜誌》,1975年第9卷5期,頁64-67。 b..$5  
sQZ8<DpB  
容天圻:〈中國音樂的精華--古琴〉,《東方雜誌》第八卷第九期,1975年,頁66-67。 ra>`J_  
1%"` =$q%  
Ming-Yueh ,Liang ,"Neo-Daoist Implications in Melody for the Chinese Seven- %?hLo8  
                Stringed Zither", The World of Music, no.2(1975):20. ?U08A{ c  
>#?: x*[  
顏貴綉:〈古琴〉,《朱龍盦夫子七秩雙壽集文祝賀集》,1975年10月,頁48-57。 Bs?F*,zDJ  
dLf8w>i`T  
葉紹國:〈琴海飄蹤〉,《朱龍盦夫子七秩雙壽集文祝賀集》,1975年10月,頁  166-176。 At(9)6n8  
QZr<=}   
容天圻:〈古琴觀賞記 〉,《大成》,1977年第39期,頁26-27。 =LxmzQO#  
mPin\-I  
容天圻:〈廣陵散的內涵及賞析〉,《中華國學》,1977年第1卷12期,頁55-58。 3(+#^aw  
W~3tQ!  
容天圻:〈古琴的過去與現在〉,《音樂與音響》,1978年第57期,頁32-36。 S=p u  
v|@n8ED|@K  
孫毓芹講:〈說古琴〉,《音樂與音響》,1979年第69期,頁53-57。 (OB8vTRXP  
rbPs~C-[  
孫毓芹講:〈說古琴(2)--琴制與琴譜 〉,《音樂與音響》,1979年第70期,頁45-49。 YZRB4T9  
ef&@aB  
孫毓芹講:〈說古琴(3)--琴與中華文化〉,《音樂與音響》,1979年第74期,頁49-52。 =on!&M  
kW&Z%k  
梁銘越:〈古琴藝術的再認識--珍貴的傳統藝術期待發掘和發揚 〉,《音樂與音響》,1980年第84期,頁38-45。 Td*Oljj._U  
fZ}Y(TG/  
張清治:〈古琴藝術的美感境界〉,《中國文化月刊》,1981年第20期,頁   116-120。 .,Qnn}:l  
od1omYsR  
陳美利:〈古琴與樂教〉,《國教世紀》,1981年,頁7-9。 >8fH5  
s RQh~5kM  
劉  亮:〈古琴與琵琶:中國樂器的精華〉,《音樂與音響》,1982年第104期,頁51-57。 uR@`T18  
]Rh( =bg  
陳管雲:〈古琴與樂教〉,《中國文化月刊》,1982年第29期,頁143-150。 1fv~r@6s  
L_"(A #H:  
王海燕:〈詩詞音樂性與古琴歌曲創作藝術之研究〉,《藝術學報》,1983年第33期,頁133-162。 f9UaAdJ(  
wG5RN;`V  
王海燕:〈詩詞音樂性與古琴歌曲創作藝術之研究 〉,《藝術學報》,1983年第34期,頁39-81。 ATM:As:<@  
cl{W]4*$  
容天圻:〈記故宮所藏的兩幅琴士圖〉,《故宮文物月刊》,1984年2卷1期,頁68-73。 WN +Jf  
-5 /v`  
容天圻:〈王徽之的古琴〉,《故宮文物月刊》,1984年第14期,頁42-46。 EAw#$Aq=  
X'7S|J6s  
王海燕:〈詩詞音樂性與古琴歌曲創作藝術之研究〉,《藝術學報》,1984年第35期,頁225-298。 U!:!]DX(  
*\KvcRMGUa  
張清治:〈琴境圖說:古琴藝術的美感境界〉,《故宮文物月刊》,1985年第29期,頁92-99。 %J7mZB9  
1 \*B.  
容天圻口述;江大昭紀錄:〈古琴名家談古琴(一)〉,《高雄市國樂學會會訊》,1985年第一期。 z L'IN)7MU  
xsDa!  
容天圻口述;江大昭紀錄:〈古琴名家談古琴(二)〉,《高雄市國樂學會會訊》,1985年第二期。 Us,[x Q  
DXW?;|8)O  
容天圻口述;江大昭紀錄:〈古琴名家談古琴(三)〉,《高雄市國樂學會會訊》,1985年第三期。 Tki/ d\!+  
^YJA\d@  
容天圻口述;江大昭紀錄:〈古琴名家談古琴(四)〉,《高雄市國樂學會會訊》,1985年第四期。 G*i#\   
'S7@+kJ  
游淑靜:〈淡泊名利.熱心教學--訪古琴名家孫毓芹〉,《幼獅文藝》,1986年第389期,頁71-75。 j9ta0~x1*6  
sLdUrD%  
陳怡良:〈陶淵明的無絃琴與有絃琴:敬答呂興昌先生〉,《國文天地》,1986年第16期,頁40-44。 3D{4vMm X  
|.O!zRm  
容天圻:〈唐宋古琴今猶在〉,《故宮文物月刊》,1988年第61期,頁22-27。 Ln2C#Uf  
~e77w\Q0  
陳 雯:〈台灣的古琴音樂教學與演奏傳承現況(一)〉,《和真琴刊》,1988年第2期。 R.IUBw5;/  
!u4Z0!Ll  
容天圻:〈唐宋古琴今猶在〉,《故宮文物月刊》,6卷1期,1988年,頁22-27。 ll\^9 4]Q  
|$w={N^4  
容天圻:〈古琴的過去與現在〉,《故宮文物月刊》,7卷1期,1989年,頁 81-85。 z-G7Y#  
xg,]M/J  
蔡文婷:〈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古琴藝師孫毓芹〉,《光華》,1989年,頁118-122。 ?vn 0%e868  
]H#Rm#q  
李永翹:〈畫中有琴;琴中有畫───記臺灣著名書畫家兼古琴家容天圻〉,《明 報月刊》,1990年五月號。 ^>8]3@ Nh  
|vN@2h(|"  
陳美利:〈漫談古琴音律〉,《國教世紀》,1992年,頁55-59。 Q\#{2!I  
t"/"Ge#a  
樂 聲:〈我國最早的彈弦樂器--古琴〉,《音樂與音響》,1993年第236期,頁125-126。 ef}E.Bl  
;K\N  
邵元復:〈梅庵琴派的起源及發展〉,《故宮文物》,1993年11月第128期。 $;uWj|  
'0')6zW5s  
張清治:〈古琴晝畫與我的生活游藝觀〉,《雄獅美術》,1994年第275期,頁71-77。 S~Iw?SK3  
2~WFLD  
鄭正華:〈華夏正聲--古琴漫談〉,《歷史月刊》,1994年第76期,頁122-124。 %;(|KrUN  
I"32[?0 (;  
邵元復:〈漫談「梅庵琴派」及其他〉,《增編梅庵琴譜下集》,1995年10月。 ClMtl59  
ht3T{4qCS  
邵元復:〈《談古琴琴派》,《增編梅庵琴譜下集》,1995年10月。 /~l/_Jct@G  
iW1ih Q X  
邵元復:〈覆陸甸坤兄談琴調等問題〉,《增編梅庵琴譜下集》,1995年10月。 8o7]XZE=)  
?h)3S7  
吳崑茂:〈古琴七絃風情千種--鄭正華談古琴之美〉,《臺灣月刊》,1995年第152期,頁68-69。 y C0f/O  
&U$8zn~[k  
陳淑霞:〈古老的迴響--古琴音樂的欣賞〉,《漢家雜誌》,1996年第47期,頁80-83。 %}MA5 t]o  
6~h1iY_~  
鄭榮隆:〈淺談古琴與古琴音樂〉,《臺灣月刊》,1998年第186期,頁16-17。 e9@fQ  
O {6gNR,*  
竹碧華:〈絃與弦之研究〉,《復興崗學報》,1998年第64期,頁335-369。 "Dl9<EZ  
gSr}p$N  
祝家華:〈陳國興與陳雯的古琴姻緣 〉,《亞洲週刊》,1999年,頁57。 &lPBqw  
%Mng8r  
李美燕:〈「琴道」在漢代的歷史定位與文化意義〉,《中國學術年刊》,1999年第20期,頁267-294+606。 5m.KtnT)  
m>+,^`0  
朱家炯:〈古琴文化探討系列(1)--琴道:文人的表徵〉,《音樂月刊》,2000年第209期,頁50-52。 2r}uE\GN  
Uk *;C  
黃華源:〈古琴藝術探微--從「唐、宋、元、明百琴展」談起 〉,《典藏藝術雜誌》,2000年第90期,頁205-207。 R^yZG{?t  
9MB\z"b?A  
朱家炯:〈古琴文化探討系列(2)--琴學大觀:唐宋元明百琴展〉,《音樂月刊》,2000年第210期,頁46-49。 LlA`QLe  
%rDmW?T  
朱家炯:〈千禧年古琴藝術節〉,《傳統藝術》,2000年第6期,頁32-34。 j&[.2PW\  
hG~]~ )  
朱家炯:〈古琴文化探討系列(3)--琴樂式微之謎與美學思維的關聯〉,《音樂月刊》,2000年第211期,頁50-52。 cxD}t'T  
Md>f  
朱家炯:〈古琴文化探討系列(3)--琴樂式微之謎與美學思維的關聯〉,《音樂月刊》,2000年第212期,頁50-52。 RUk<=! U  
>[XOMKgQ](  
張顯文圖:〈泠泠絃上聲--話說古琴〉,《漢家雜誌》,2000年第66期,頁44-47。 w <#*O:  
hGA!1a4 c  
梁銘越:〈試論古琴禁情的神經心理功能學與氣功養生術〉,《漢學研究》,2001年第38期,頁406-426。 sO6gIPU^  
K\KO5A  
林孟儀:〈古琴製琴人--林立正:為古木賦予靈魂 〉,《Cheers》,2001年第12期,頁94-97。 cl8_rt  
MeI2i  
王海燕:〈元明兩代古琴歌曲創作與藝術的發展〉,《藝術學報》,2001年第69期,頁81-96。 d@6:|auO  
P10p<@?  
王海燕:〈醉翁操--古琴歌曲創作藝術〉,《藝術評論》,2001年第12期,         頁29-60。 827)n[#%|  
RZd4(7H=q  
王翰荻:〈昆欄開花.小心肝和老心肝--古琴爺爺〉,《人本教育札記》,2002年第159期,頁68-71。 Ztyv@z'/Z  
/%uZKG P  
李美燕、黃揚婷:〈清代琴曲「漁樵問答」的音樂美學析論--以楊宗稷「琴學叢書」的譜例為主〉,《屏東師院學報》,2003年第18期,頁589-623。 g/ l0}%  
t}XB|h  
李美燕:〈林占梅琴詩中的遊藝生活及美感意境〉,《中國學術年刊》,2003年第24期,頁325-342、394-395。 zh^jWu  
]~\SR0  
李美燕、黃揚婷:〈從張靜薌「琴學入門」之譜例析論清代琴曲「漁樵問答」的音樂美學〉,《屏東師院學報》,2003年第19期,頁225-293。 VX!Y`y^a  
-?aw^du  
馬良懷、侯深:〈風流千古,人琴俱存:漢晉之際的士人與琴的關係之探討〉,《哲學與文化》,2003年第353期,頁83-99。 )-.Cne;n  
uZ/7t(fy  
亓娟莉:〈高山流水,千古風流--談談魏晉名士與古琴〉,《東方人文學院》,2004年,頁61-75。 3j+=3n,  
s0)qlm*  
范李彬:〈美的效應:感天地?通神明…--談玄說妙話「古琴」〉,《藝術觀點》,2004年第24期,頁38-42。 <RoX|zJw  
zY+t,2z  
程玉凰:〈林占梅與「萬壑松」唐琴之謎〉,《竹塹文獻雜誌》,2004年30期,  頁74-95。 ^3WIl ]  
RUS7Z~5  
李美燕:〈徐谼《谿山琴況》中「和」況之美學意涵研究〉,《藝術學報》,2004 年第74期,頁41-53。 c3zT(FgO>N  
9xK4!~5V  
李美燕:〈徐谼《谿山琴況》中的儒道佛思想〉,《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2期,頁10-15。 xMSNrOc  
pY)j0tdd  
李美燕:〈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琴之考辨與研究〉,《湖南省博物館館刊》,2005年第2期,頁338-347。 7"n)/;la  
Tw`c6^%^y  
袁中平:〈「碣石調幽蘭」--古琴琴譜探微〉,《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5年第138期,頁16-25。  hmBnV  
S:p.W=TAB  
焦慧蘭:〈寰宇圓夢--情接千載枯木吟:程惠德的古琴製作〉,《小作家月刊》,2005年第132期,頁85-89。 )iEa2uJ  
x0u?*5-t  
郭麗君:〈踏雪尋梅琴詩樂〉,《中華文化》,2005年第3期,頁76-79。 uXQ7eXX  
u+z .J4w  
黃康綺:〈絃外之音--淺談琴道〉,《文明探索叢刊》,2006年第44期,頁89-99。 `rz`3:ZH  
3{Ek-{ 9  
宋安平:〈中拍國際古琴現身〉,《典藏古美術》,2006年第162期,頁135。 nb0 Py>4  
v?YdLR  
李美燕:〈古琴以「澹」為美之意涵析論〉,《藝術學報》,2006年第78期,頁209-220。 y\)G7 (  
+q #Xy0u  
李美燕:〈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琴之考辨與研究(續)〉,《湖南省博物館館刊》,2006年第3期,頁367-374。 r*i$+ Z  
vLnq%@x  
謝光輝:〈古琴妙韻〉,《中國旅遊》,2006年第313期,頁98-100。 \3Q:K |  
vJTfo#C|  
莊秀玲:〈談吳進風古琴的古典美感〉,《陶藝》,2006年第52期,頁76-78。 z;bH<cQ  
vZ[ $H  
鍾文心:〈傳承與開拓--古琴座談會暨名家演奏會綜述〉,《明報月刊》,2006年第492期,頁119-121。 lPRdwg-  
,5eH2W  
黃康綺:〈從瑜伽到古琴:身體與聲音關係之初探〉,《宗教與民俗醫療學報》,2006年第4期,頁181-199。 .7pGx*WH^Y  
t,=@hs hN  
張靜安:〈追尋遙遠的絲弦古調 古琴痴漢--鄭德宣〉,《源雜誌》,2007年第62期,頁72-79。 23}BW_m  
wR Xn9  
李美燕:〈高羅佩論古琴音樂之美--以《琴道》的論述為主〉,《藝術評論》,2007年第17期,頁211-229。 P~Te+ -jX}  
POqRHuFq  
李美燕:〈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琴之考辨與研究(再續)〉,《湖南省博物館館刊》,2007年第4期,頁424-432。 5W[3_P+  
$Yx6#m}[M  
黃瓊慧:〈古琴音樂中的「多層次單音結構」與聽覺空間感〉,《止善》,2007年第2期,頁107-128。 mJ8{lXq3!  
(#j2P0B  
張雅婷:〈從《大胡笳》的記憶演奏探尋古琴樂譜與詮釋〉,《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008年第33期,頁143-186。 jh 7p62R  
hl6,#2$  
翁瑞鴻:〈淺談漢魏琴賦中之幾個古琴論題 〉,《中國語文》,2008年第611期,頁32-51。 P"R97#C  
QJM-`(  
李美燕:〈從容天圻之琴曲〈歸去來兮辭〉看文人琴的藝術精神〉,《藝術學報》,2008年第83期,頁319-344。 z-KrQx2  
P Pwxk;  
李美燕:〈臺灣琴家容天圻先生的藏琴研究(上)〉,《收藏》,2008年第12期,頁114-116。 T6h;Y  
><;l:RGK|  
李美燕:〈臺灣琴家容天圻先生的藏琴研究(下)〉,《收藏》,2009年第1期,頁130-131。 C.yY8?|  
cg(QjH"  
李美燕:〈荷蘭漢學家高羅佩之藏琴及辨偽〉,《收藏》,2009年第10期,頁113-117。 fa!3/X+  
"pSH!0Ap\  
劉楚華:〈香江故事話古琴〉,《明報月刊》,2009年第520期,頁77-80。 ;[TljcbS  
1u"R=D9p,=  
蔡惠琴:〈琴面上搖來搖去的斷紋--讀[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著;熊彪,許嵐譯]《林西莉古琴的故事》〉,《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9年第127期,頁61-64。 1z})mfsh  
L4YVH2`0)  
楊元錚:〈晚唐陳康士琴學的片楮零縑〉,《人文中國學報》,2009年第15期,頁397-407。 h1^9tz{  
!j!Z%]7  
王育雯:〈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009年第40期,頁119-171。 ?%\mQmjas  
%_B:EMPd  
李美燕:〈嵇康〈琴賦〉中「和」的美學意涵析論〉,《藝術評論》,2009年第19期,頁189-207。 ^%n124  
_`bS[%CJ  
王 鵬:〈古琴:“和”的審美理想與斫琴工藝〉,《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2010年第25期,頁108-113。 )l+XDI  
s{(ehP.Dd  
李美燕:〈嵇康的音樂養生觀與道教之關係〉,《哲學與文化》,2010年第6期,頁5-21。 pu/m8  
My]+?.Ru  
賴慧玲:〈明代古琴譜論現存概要分析〉,《人文與社會學報》,2010年,頁25-61。 c }<*~w;  
2Vz'n@g=  
蔡秉霖:〈試論歐陽修音樂美學之「琴意」說〉,《東方人文學誌》,2010年,頁161-174。 O`wYMng)  
j+_S$T8w  
沈 冬:〈“洋客”的琴學研究〉,《讀書》,2011年第1期,頁42-46。 6}VUD -}B  
>AR Tr'B  
典藏古美術編輯部:〈古琴OFF學〉,《典藏古美術》,2011年第222期,頁96-123。 $ZQl IJZ  
)"(V*Z  
耿慧玲:〈斯人已遠--評李美燕《琴道:高羅佩與中國古琴(上冊)》〉,《止善》,2011年第10期,頁119-132。 QD$}-D[  
P]pmt1a  
張志威:〈修身養性 : 太極武藝與古琴音樂的思想契合點研究〉,《有鳳初鳴年刊》,2011年第7期,頁273-300。 ]j& FbP)3  
+M44XhT  
李美燕:〈荷蘭漢學家高羅佩收藏之琴畫及題字〉,《收藏》,2011年第1期,頁56-60。 jd ["eI  
_MM   
李美燕:〈東皋心越之琴道及其自創琴歌研究〉,《藝術評論》,2011年第21期,頁39-65。 PHQ{-b?4t  
6#E]zmXO2  
Yuhwen Wang. “Music as the Discipline of Disposition—Yue Ji and the Chinese Guqin Traditio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usic Education Philosophy. Eds. Wayne Bowman & Ana Lucia Freg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ntracted.),2011. ;Y Dv.I  
_:wZmZU}  
王育雯:〈情境、音樂與審美心靈:「心物二極」立場在古琴審美評價中之問題〉,《台灣音樂研究》2011年第11 期。 b%Wd<N2  
KqN!?anPr  
朱龍盦:〈古琴譜與指法1-4〉,《中央日報》1959年1月22、23、24、25日。 !"g=&Uy&  
=E;=+eqt  
朱龍盦:〈太古琴絃〉,《中央日報》1959年。 E4Y "X  
"DVt3E  
容天圻:〈古琴傳薪〉,《中央日報》,1971年5月16、17日。 qTyg~]e9(  
xK$}QZ)  
容天圻:〈古琴古箏欣賞會追記〉,《臺灣新生報》,1971年10月13日。 n_<mPU  
{iA^rv|  
容天圻:〈瑞士籍教授郭茂基 會晤古琴家容天圻〉,《臺灣時報》,1975年10月06日。 -L@]I$Yo  
' 2>l  
容天圻:〈張大千已康復──為容天圻題字〉,《新聞報》,1975年11月27日。 y._'K+nl  
>?S\~Y  
容天圻:〈自得琴中趣〉,《世界日報》,1977年08月30日。 yJnPD/i  
rs[?v*R74  
陳 煌:〈雨聲‧琴聲 與古琴家容天圻談琴〉,《愛書人》,1978年09月21 日。 _ymJ~MK  
0-*Z<cu%l  
容天圻:〈張大千題辭──讚譽容天圻〉,《臺灣新聞報》,1978年10月08日。 R<Z^L~)  
!+m@AQ:,  
張素青:〈為聽古琴郭茂基走遍世界 終在臺灣聆賞容天圻絕技〉,《自立晚報》,1978年10月12日。 (N,nux(0k  
%lXbCE:[  
左靜如:〈容天圻其人其事〉,《臺灣新聞報》,1979年05月05日。 E9^(0\Z I  
$GQphXb$  
程 飛:〈指揮如意 指畫家容天圻簡介〉,《中華日報》,1980年07月04日。 e Wc_N  
.|T2\M  
容天圻:〈指韻墨趣談指畫〉,《中央日報》,1980年07月08日。 }C=Quy%Z<  
j h; 9 [  
王馥質:〈容天圻以撫琴指法入畫〉,《民生報》,1980年07月11日。 'eqiYY|  
`Jn,IDq  
譚中興:〈琤琤古樂幾成絕響 誰人識得琴韻心聲 容天圻寄情古琴彈秋月 盼同道研彈曲譜傳雅音〉,《聯合報》,1980年09月30日。 riID,aut  
g93I+  
譚中興:〈琴聲‧墨韻‧書香 容天圻雅人雅事〉,《成功時報(晚刊)》,1984年06月20日。 YV*b~6{d  
@(Z( /P;:  
容天圻:〈香港訪琴記──兼懷古琴家盧家炳〉,《成功時報》,1984年08月09日。 zLh Fbyn(  
`koOp  
容天圻:〈記梅庵琴派〉,《成功時報》,1984年09月04日。 D ~Z=0yD  
q#;BhPc  
譚中興:〈操琴習畫‧旦旦練功力 彈指揮筆‧件件不含糊 容天圻苦學有成 古琴書畫具風格 筆墨水恰到好處 展覽會上見真章〉,《臺灣新聞報》, 1985年01月30日。 fk+1#7{  
FI\IY R  
譚中興:〈容天圻展琴書畫〉,《臺灣新聞報》,1985年01月30日。 JYPxd~T/-  
$np=eT)  
譚中興:〈撫琴筆繪相益彰 容天圻展出作品 目見耳聞、雙重享受 觀畫聽樂、妙不勝哉〉,《中國晚報》,1985年02月02日。 'KSa8;:=C  
/ >%L[RJ4  
容天圻:〈唐宋古琴今猶在〉,《臺灣新聞報》,1988年02月14日。。 5!<o-{J[(=  
>Cvjs  
容天圻:〈佬儂溪畔彈流水〉,《臺灣新聞報》,1988年06月02日。 <#>Oy&E  
rqF"QU=l  
黃智平:〈容天圻演奏古宋琴秋月〉,《中國晨報》,1990年02月24日。 "hW(S  
Z,3 CC \  
黃智平:〈古琴演奏會即將登場 文化中心邀您齊聆賞〉,《中央日報》,1990年02月24日。 i#k-)N _$  
!~kEtC  
黃智平:〈「弦上的琴操」古琴音樂會〉,《臺灣時報》,1990年02月28日。 W3^.5I  
,aI,2U91  
黃 吾:〈容天圻的藝術世界〉,《高雄縣青溪通訊》,1990年5月號。 ]K7`-p~T  
iu +3,]7Fm  
陳璧琳:〈彈指之間詮釋琴畫 容天圻是現代鍾子期〉,《中國時報》(南部版),1990年05月08日。 ~ 9=27 p  
:#WEx_]  
陳璧琳:〈國畫界的首席「指」揮家 容天圻「指畫」將琴藝融入畫境 轟動兩岸〉,《中國時報》(南部版),1990年07月23日。 a~WqUL  
moCK- :  
殷延泉:〈容天圻 手指畫 揚名彼岸 手指為筆 指揮如意〉,《民生報》(南部版),1990年09月16日。 $)Wb#B  
j5zFDh1(  
李 冰:〈秋庵墨情醉山水───容天圻書畫巡迴展〉,《臺灣新聞報》(南部版),1990年09月30日。 5Yl6?  
TfL4_IAG.  
許宏義:〈琴境入畫境指畫神乎其技 容天圻指下功夫備受推崇〉,《中央日報》,1990年10月01日。 Gi*<~`Gr  
9x(}F<L  
蘇福男:〈容天圻 當今畫家兼學者 巡迴展佳評如潮〉,《自由時報》,1990年10月01日 Y=9j2 ]t  
3 :UA<&=s  
黃智平:〈容天圻書畫巡迴展〉,《中國晚報》,1990年10月13日。 <_t5:3HL  
^b=XV&{q  
黃智平:〈指畫精進新境界 容天圻書畫展值得一賞〉,《中國晨報》,1990年10月13日。 J=):+F=  
0Su_#".-*  
蔡德昌:〈容天圻 潑墨指畫 另創蹊徑〉,《臺灣時報》,1990年11月03日。 C(s\LI!r  
V7P6zAJy  
廖銘瑞:〈容天圻書畫巡迴展,開麥拉〉,《中國晨報》,1990年11月05日。 ~]4kkm7Y  
SWT:frki`  
廖銘瑞:〈容天圻書畫假投縣展出〉,《中國晨報》,1990年12月07日。 N*f^Z#B]  
K<#-"Xe;  
廖銘瑞:〈撫琴,談琴!容天圻將再度展現優雅的琴韻風采〉,《中國晨報》,1990年12月20日。 h77IWo6%  
L.kD,'G}>  
曉 軒:〈容天圻展書畫 指畫尤具特色〉,《臺灣新生報》,1991年01月14日。 z4g+2f7h-X  
uMHRUi  
蔡德昌:〈大陸藝術界譽之為三百年來第一人 容天圻指畫 出神入化〉,《臺灣時報》,1991年10月12日。 D%A@lMru  
YX_vv!-]  
蔡德昌:〈容天圻指畫 展期至27日〉,《民生報》(南部版),1991年10月19日。 JPLI @zX^  
}?J~P%HpF  
廖銘瑞:〈書畫名家容天圻開個展 作品自廿五日起在高市春秋藝廊展出〉,《世界論壇報》,1993年12月24日。 i(0hvV>'  
~^x-ym5  
李 冰:〈彈指雲煙山水情 容天圻出逸塵寰的指畫世界〉,《臺灣新聞報》,1993年12月26日。 }hCaNQ&jH  
'|&,E#`  
廖銘瑞:〈十指作畫三百年來第一人 容天圻指畫傲視海峽兩案〉,《青年日報》,1993年12月26日。 sW?B7o?  
pzg&/m&F`  
廖銘瑞:〈書畫名家容天圻個人展 曾為張大千所推崇畫功精湛可期〉,《民族時報》,1993年12月30日。 q8/ihA6:  
HM):"  
彭凱玲:〈容天圻指畫藝術展〉,《中央日報》,1994年01月01日。 7gm:ZS   
2 % %|fU9  
%lV@:"G  
}C_|gd  
以上是我平常收集台灣人士的古琴研究資料,提供給同好交流, ;,dkJ7M  
若文中有誤或不足之處,懇請來信交流或告知。感激! ~6kJ~R4  
xupxu6@163.com ; cj6xu6@hotmail.com.tw蓮伊 C%]."R cMC  
b~j~  
离线雪狼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3-19
感谢整理分享
古琴文化网 guqinwenhua.cn
离线chapgirls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03-24
朱龍盦夫子七秩雙壽集文。还是越老越好。 V&[eSVY?  
q@kOTkHv)  
W' ep6O  
13a(FG  
HIGNRm  
LwOJ |jA(,  
E/mw* c^  
!| xZ6KV  
2tf6GX:  
.*!#98pT  
s}ADk-7  
5m7b\Mak  
P"F{=\V1`<  
DjwQ`MA  
$KX[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