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4+_y 古琴,又称“七弦琴”、“瑶琴”、“丝桐”。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古代,在文人修养中的“琴、棋、书、画”四艺中,列为首位。福建原为闽越部落聚居的地区,闽文化的发展大致依赖于汉民为避战乱的数次移民,福建古琴的发达也是从宋代开始,到了清代,福建古琴颇为发达,闽北一带一时间成为全国古琴的一个中心。但不久就衰落了。解放后到当代,福建古琴蓬勃发展,福州学习古琴的越来越多等。80年代以后,
古琴演奏传承方面已经大体脱离濒危状态。但是传统古琴
制作传承方面依然存在极大的危机,福州古琴制作者凤毛麟角。
s!hI:$J. 琴谷子是福州一所本科大学的古琴教师、琴谷书院
斫琴坊的高级斫琴师,多年前,从民间艺人、斫琴家那学到传统的斫琴技艺,保留着传统制作古琴的手艺。
};"+ O
;naq-%'Sg Jny)uo8 图一:琴谷子先生
%0NkIQ`C T}t E/ 闽越古琴传统制作技艺,古琴从原料加工到成品经历11步骤与300多道工序,主要步骤为:选材,制作面板,制作底板,合琴,制作配件,裱布、刮灰胎、打磨,安装琴徽,髹漆、雕刻,安装雁足,上琴弦,调音等。制作工期长达一年以上,其工艺难度,每个工艺步骤的完成状况以及工艺流程管理的严谨性都非常的复杂。熟练300多个工序并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完美统筹安排,从而最终制作出一张精美的古琴,对于古琴制作学习者来说是个很繁重而艰巨的工作。2010年起,琴谷子创办琴谷书院古琴斫坊工作室,为了提高古琴髹漆工艺水平,又先后跟随闽江学院漆艺教师学习漆艺。
,5\2C{
kByrhK5U G !1~i*P$u 图二:琴谷子斫琴挖槽腹
$W/+nmb)@K hEv=T'*,K) 闽越古琴传统制作技艺所制的古琴不仅具有很高的音乐学学术研究价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既是闽越传统文化生命形态的体现,也是闽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i[2bmd!H
xMNNXPz( ;J(rw
图三:斫琴作品-绿绮式古琴
[*9YIjn 0eqi1;$b] 琴谷子作品多次在各地举办个人琴展,其作品广泛得到当代琴家的认可。得到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
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郑珉中先生的高度认可,并题词勉励,并赞誉他所斫古琴工艺精湛严谨制作规范,音色数德兼具,是标准的文人用琴。得到台湾中华古
琴学会会长袁中平先生的赞扬。得到香港中国传统文化大师、著名小说家金庸先生的认可,并题词勉励。
GDHK.?GY J+71FP`ZH 在制作古琴琴器的同时,琴谷子还重视琴艺的传播,担任闽江学院古琴社指导老师、福州大学古琴社指导老师,他先在闽江学院开设《古琴与中国文化》课程,举办闽越古琴制作技艺和艺术讲座。努力倡导、宣传古琴文化、推动闽越古琴艺术及制作技艺传承和发展。定期举办古琴
雅集,让更多的人了解闽越古琴。定期与外地和其他
古琴流派的古琴制作人进行交流。招收热衷于闽越古琴制作技艺的学生,学习闽越传统古琴制作技艺。在闽江学院发起创立了古琴社(闽江琴社),目前拥有师生社员100多名。同时,他还组织琴社社员赴北京大学古琴社、北京师范大学松风古琴社交流学习。
Tf#2"(!
|k`f/* 5PGlR!^ ws>WA{]gq 图四:琴谷子指导的闽江琴社
8R\>FNk;
9|N"@0<B so!w !O@@ 图五:琴谷子带领古琴学子赴北京大学交流
~MhgA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