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学解惑四:最能表现古琴之美的技法是什么? n"Ec %n
vq_W zxaG
雷苗伟 |GE3.g
|s|>46E
%*OKhrM
eJ)Bs20Q
上一文在论重技法还是重内涵时提到了古琴的技巧,也就是“弦与指合”中之“指”,即古琴的指法,古琴的左右手指法十分丰富,每一种均各有特点,富有变化,然最能体现古琴独之美的技巧是什么呢?或最能反映一个琴人演奏水平的技巧是什么呢?是演奏的速度?还是右手的滚拂?愚之见,最能体现古琴韵味的是左手之吟猱. &Th/Qv}[
LfyycC2E
6}R^L(^M
tp$NT.z
古琴是一件典型的"以韵补声"的乐器,因其有效弦长比较长,所以古琴的余音也较长,左手之吟猱就是用来装饰古琴的余音的,否则余音直白无华,毫无生机。吟猱处理得是否恰到好处,直接关系到琴曲内涵的表现。《溪山琴况》说:“五音活泼之趣半在吟猱”,如音不施吟猱,琴曲则意境大失,全无活泼生动之趣。 @]tFRV
&J^@TgqL^
:Oo
R6dw#;6{I
吟猱历代琴书中多有论述,对吟猱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下面是《琴学入门》对吟猱的定义: mn\e(WoX
7;KmJ}$
吟:吟者,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分余,动荡有声,约四五转,仍即收归本位定吟而止。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以恰好二字为真诠,即圆湛饱满之谓也。凡吟之缓急长短,俱不外圆满一诀,若吟哦然,方有音韵。 R?1;'pvpa[
X obiF
猱: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动荡,约过按位二三分。取音大于吟者,苍老浑厚,亦以恰好圆满为法。大抵小者为吟,大者为猱;吟取生动,猱取古劲,各有所宜。 +xRja(d6
=Y|TShKk
CU6rw+Vax
`d6
{Tli
本人觉的这一段对吟猱的解释较为恰当,现代的一些琴学书上也多借此来解释吟猱,但大都只取了手指移动幅度的“大小”来区分吟猱,即动作幅度大的为猱,幅度小的为吟,这只是吟猱的“形”,多数忽略了吟猱“神”的一面:即吟取圆,猱取方,吟取生动,猱取古劲,。 Zb-TCS+3l
<Sm -Z,|
KXcG;b[7n
k='sI^lF
另外,吟与猱的种类也十分丰富,历代琴论中多有说明,顾梅羹先生的《琴学备要》及丁承运先生《论吟猱》则更加详细,大家可去参阅,这里就不一一说明。 N-jFA8n
-Qo`UL.}
然而,我们人人都知道吟猱之重要,但自己在平时的技巧训练中去强调吟猱了吗?我见过不少有二三年琴龄的琴友,仍不知吟猱为何物,操缦时只是遇见二拍以上的音,才象征性地去猱几下,半拍等时值短点的音,几乎从不装饰。有朋友可能要反驳,如不明曲理,胡吟乱猱,反是花俏恶习。但我们更不能因噎废食,不施吟猱。所以只有慢慢地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仔细揣摩琴曲意境,多加以思考,合理地运用好吟猱,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的古琴之韵味。 NAV}q<@v
l#%Y]1*
hF+YZU]rT
?yddr`?W
关于学琴多长时间,再去学习吟猱,我想这要因人而已,因材施教,时间没有定法。但如果习琴二三年,还不知吟猱为何物,那么自己就要思考一下了。常听琴友说,吟猱乃水到渠成之事,不必单独练习。此话听似有道理,但真是这样吗?聪慧之人不教便会,驽笨之人此法很难水到渠成,就算渠可成,那这水也不知等了多少年了。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向我学习二胡,因其学习时间较紧,加之上初中又位校学习,平时不回家,所以也没什么练琴时间,也就周六放假时练一两次琴,家长也多次强调只当是业余爱好而已,所以我也没有什么压力,练什么曲子也随她的爱好。等几个常用调及简单的弓法学习下来,准备学习揉弦时候,我正巧段时间常去向文水向恩师学琴,就让她停了一段时间。后来这个孩子恢复学习后,就直接学习曲子,揉弦这一技巧就没再做练习,可后来这个孩子每首曲子的揉弦总是过不关,音太直,关于这一点,自己颇感内疚,总觉的是误人子弟。 a}#[mw@m=
$;7?w-.
^R1
nOo/
U/,`xA;v>
本人有幸师从山西琴家李庆中先生学琴,从跟恩师学习的第一曲《良宵引》开始,恩师就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用吟用猱,不厌其烦为我示范讲解,叮嘱我要“音音有吟猱,但各有别”,各种吟猱要合理施用,就像二胡的揉弦,几乎每音必揉,不揉弦的音反而要用符号特别标明,如<江河水>中的”直音” ,但揉弦要根据曲情,滚揉、压揉、滑揉、先揉后不揉、先不揉后揉等一一区别施之。我印象最深的恩师教我的“定吟”,告诉我一定要 “指在弦上,但要用力不觉”,每想到此,我都会想到恩师的点点滴滴。恩师家中就一张琴,所以每次学习我们都是共用一琴,弹琴时要和老师不断地在琴前换来换去,每换一次,恩师都要以耄耋之体蹒跚地起来,再慢慢地坐下去,每想到次我都不禁潸然泪下,感动不已。 ~b5aT;O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