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音樂節拍比較 ZJm^znpw6
N/=3Bs0y-
「張林與中國音樂節拍法研究」是《人民音樂》2009年8號裡的一篇文章,撰文者是王宏霏。多年前,筆者拜讀過張林與王鳳桐合著的《中國音樂節拍法》,而此次王氏介紹張林及其對中國音樂節拍法的研究,所談的與書中的並不大相同。這裡試把王氏文章裡談及中西音樂節拍比較的部份節錄下來,只因為筆者對這部份興趣較濃。 f ebh1rUX
k"c_x*f
比較之一 節拍重音不同 ~(S4/d5
西方英法等語種屬輕重音,特點是一強一弱,形成了長短交替的觀念和節拍形式。 bS6Yi)p
中國的語言與象形文字一樣,非常形象,而且十分講究咬字上的五音,吐字上的四呼,收音歸韻和字音上的四聲變化,加上不同語氣變化多端的邏輯重音,必然會影響並要求音樂的重音也隨之千變萬化,形成有別於西方的、流動的、靈活的節拍重音。它是不可輕率地用西方節拍理論作解釋的。 p$<qT^]&
^a5>`W
比較之二 節拍彈性不同 boon=;{p
西方節拍中每拍時值變化的幅度是40-203∕分鐘,其變化性質是屬於數學式的彈性變量。1696年法國第一個節拍器便是這種彈性變量的產物。 M] *pBc(o0
中國節拍的彈性變化不同於西方,是根據需要自由伸縮式的彈性變量,而這種「自由」是只限於彈性自由,不允許絕對自由,它時時處處者受彈性應力的制約的,不准超出應力限度的一厘一毫。是被限定在節拍彈性變量之中的。中國節拍的各種板式中普遍存在着的彈性變量現象,用西方音樂理論是無法說通的。 hgltD8,
C_)>VPD
比較之三 整散關係不同 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