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節拍法》述要與隨想(5)(完) jYxmU8
"0V8i%a
m4m,-}KNi
現代人一提到指揮,相信第一印象就是站在大樂隊前,手執指揮棒飛舞,成為整隊樂隊的靈魂。王鳳桐、張林著的《中國音樂節拍法》中,也談到指揮問題,並且涉及站着指揮和坐着指揮的比較。 J
,s9,("
iVUkM3
這裡所指的「坐着指揮」,就是指傳統戲曲樂隊中的司鼓掌板者(亦稱作「鼓師」)。 vl"{ovoC
([#4H3uO-
很多學習西洋音樂的人,往往都不認為戲曲樂隊中的鼓師是指揮。但考察鼓師的職能,確實是整個戲曲演出的總指揮,兼顧了舞台上的演出及樂隊伴奏的配合。 fZ6-ap,u
c %f'rj
西方音樂其實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站着指揮的指揮,例如十八世紀一些該劇演出,指揮者乃是以彈奏大鋼琴,並附加一些手勢來指揮的,到了十九世紀才開始使用指揮棒,再經作曲家白遼士寫了一本指揮法的書,站着指揮的體系才確定下來。 lQ{o[axT
Vlf =gP
然而這是否坐着指揮的鼓師落後了? 5ns.||%k
yu.N> [=
絕對不是,那是中國戲曲音樂的節拍法決定了指揮家非坐着打鼓擊板不能演奏的,首先是樂隊隊型不大,更何況鼓板指揮法是有聲指揮,隊員只憑聲響就可接受指揮,不必死盯手勢,當然必要的手勢(手影)還是要看的。 32S5Ai@Cd"
E*W|>2nx]
事實上,以鼓板指揮,正好發揮「彈性節拍」的民族音樂特點、長處。許多音樂專家掌握不了中國這些彈性節拍,實際運用便到處碰壁。文革時的樣板戲就「較量」過不少,站着指揮的指揮坐着指揮的,結果站着的指揮節拍甩掉了,只因樣板戲雖有總譜,還配置大型西洋管弦樂隊,但戲曲音樂的彈性節拍依舊,那些「無限反覆」、「無限延長」、散板、搖板,都極須「尺寸」感,不能死跟譜上記錄的。 =qNZ7>Qw
@p\te7(P%
te*|>NRS
後記:這本《中國音樂節拍法》委實是了解中國傳統音樂的好書,然而,年代久遠,又多年不見有再版,要找來閱讀都很不易啊! aCZ7G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