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钊:
古琴静美且养心
$3Ia+O 孙 鹤
http://www.gmw.cn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xr2:bu hzH5K ~S6N'$^
NEH$&%OV? -XyuA:pxx 视古琴为“生命的文化”的吴钊,期待后生们对古琴给予足够的尊重。
=w8 YZs8w 6月2日,国家大剧院,一位名叫吴钊的76岁老人将在这里拨弄丝弦,以古琴特有的“兴到而不自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扰、意到而不自浓”的含蓄与清雅,给他的听众以美的萦怀。
=+L>^w#6= CUG<v3\ 时光回溯到57年前的一天,那时吴钊年方十九。就在国家大剧院不远处的中山音乐堂,他首度正式登台公演。
6};oLnO &Os Ritj 当时,他研习古琴已经有七八个年头了。由于出生在书香门第,家里属于苏州的名门望族,艺术的因子弥漫于他家的一凳一椅。他的父亲曾师从苏州著名的古琴大家吴兰荪,弹得一手好琴。应了“耳濡目染”的道理,吴钊对古琴的痴迷自然地生长着,学琴不知疲倦,乐在其中。
|Wgab5D>V }.vy|^X “以往读过诗书文章的收获,似乎都可以通过手指下的琴弦流出来,我心里的一些想法,也可以完全靠着拨动琴弦抒发出来。”古琴已经彻底走进了他的生命。
7(;VUR%%. KAzRFX), 父亲发现,这个“徒弟”有点特别,越教他越吃力。于是让他出外拜师,选中的对象是古琴大家查阜西。
1mV0AE538 {XC rjO| 人对某种东西的痴迷,会写在脸上,浸透在一举一动里。查阜西应允了。吴钊至今记得,当时他随家迁到北京,就读于某所普通中学,每周他都抱着琴,来到老师家里“学艺”。
LN^8U ;v'Y'!-J “在查先生那里学琴,有点中国传统私塾的味道,一张桌子上摆着两张琴,师生二人面对面坐下,手把手地教,一点一滴地领悟。”吴钊对这样的教育方式依然神往。
E;Hjw0M'k "8]170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恩师家学琴的过程中,吴钊经常会碰到当时京城里的音乐名流,比如琵琶大师李廷松、二胡大家蒋凤之、古乐专家潘怀素等。经常是其他人各献其艺,潘怀素在一旁边欣赏边品评。查阜西来段昆曲清唱、洞箫独奏或
古琴演奏,李廷松弹上一曲武的《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或文的《浔阳琵琶》,蒋凤之则以《汉宫秋月》来捧场。有时蒋凤之和查阜西一道,用二胡与古琴联袂献上
琴曲《鸥鹭忘机》。
/km3L7L%R pp`U]Q5"gX 这样的艺术熏陶,给吴钊的琴艺插上了一双翅膀。他受益于这样的技艺切磋,也享受着这样的精神往来。
w6Q]?p+ f5-={lUlIS 对于这番场景,吴钊记忆犹新,不肯遗忘,因为在现在的时空里,它成了稀有。
Oe!&Jma*> I$LO0avvH2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吴钊可能都难得有这样的心境来品味古琴的悠长,因为古琴的现状与未来令他难以释怀。
lTP02|eK /{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