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度
r/SV.`
k 金蔚 著
s J,:[ 侯序 \)pk/ L]cZPfI6 夫琴之道大矣哉。冠眾樂之長,統大雅之尊。志靜氣正,蒼古空靈。鼓天地之和而和天下,此琴道綿延數千年而不絕之至理也。操琴見性。其境界之高,段非斤斤樂 工所能窺其堂奧者。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難求。大雅久不作矣。今日琴道之衰,殊非一時一世之力。近世以降,西風東漸,或以西樂為尚,或圖西樂之理變中樂 之法。時人更以雜響悅耳為貴,心氣輕浮。而於彈琴之道,則見輕矣。
K[O'@v J=ZNx;{6 暨陽金蔚,字魯伯,氣宇宏深,方正清素,有士氣。潛心金石書畫,亦精琴藝。攜琴往來南北,遊遨山水之間,撫桐引操,意態兀岸,令聞者神移。今年遍訪琴家, 博師眾長,瀟灑俊逸,蒼勁入古,卓然自成格局。因有感於今日琴學之頹廢,將其歷年鼓琴深見心得披錄成書,著琴度三卷,發常人之所未見,撥流行之謬論。援據 明確,體制高曠,得琴道之雅韻也。
mJl|dk_c s-[ _% 余識魯伯有年,素佩其才智。甲申春相晤西江,出此書示餘,愛不能釋。弘揚琴學用功如金蔚者,真琴人也。思今日樂壇,猶能見此中流砥柱,聆此雅正母音,寧非 快事?故附之剞劂,庶幾籍廣流傳,進而欲以華夏正聲,播之寰宇,以期一掃俗世之弊,力挽琴道於不振。請作[]序,遂敢以無文之辭欣然為之。
~]3y667 3DbS\jja
甲申春 侯輝 於湖西九裏松 >O?5mfMK J"# o #~ 序 QOMh"wC3
今國運通則琴運始通,吾國文明光大,雖祖宗之力存焉,而不乏今人之功。目下好琴者日增,其所謂傳琴者亦日增。我混跡其中,好為人師,雖非時百之為琴來,亦 是積習未除,不慚於人者。大治而後,琴如枯木逢春 。雖然,亦待修整而成氣象。故著琴度三卷,願為知音者言。吾自少從鄉賢趙宇明先生研習金石書畫,術進而愈知吾國文明之博燦,吾國家之偉大。藝之教化可知 矣。今國人以西來之藝為尚,其失也大。琴冠眾藝,有道存焉。故欲著此以明世人,自不畏其謗也,或曰:無法可說。或曰:道可道非常道。而此二語亦因說道而 傳。故文不盡意,亦不可廢。今言於琴學,或度,或渡,識者味之。若助其與先人同聲相應,與後人同續一脈,但稱快事也。
__OD^?qa s+l)Q 癸未正月 金魯伯蔚 h5>JBLawQP
t0(1qFi
琴度目錄 5#~u U 卷一 起源 名辨 功用 一聲論 三韻說 尚意 尚中 儒道釋 辨器 辨弦 辨譜 獨奏 弦歌 合器 知音
zrri&QDF< 卷二 授受 天資 學養 個性 品操 長幼 性別 宗派 他意 揚合 調弦 形容 手勢 音準 節奏 速度 力度 章法
<GT&q <4w 卷三 陰陽 虛實 賓主 吟猱 指法辯 制琴 打譜 創新 審美 雅俗 論品 忘物
qdWsP9}q 6p])2]N>p 琴度卷之一 %[b~4,c1
Y;G+jC8
起源 > -OQk"o 伏羲造琴,蓋言其上也。先民扣弓得聲,乃張粗細鬆緊之弦於一處,則器成焉。器成不可謂琴成,歷代聖賢推崇完善之,方成今日之琴 。獨高於眾器之上,有別與箏琶之類。其文人之器也,傳承有序之器也,代表中國精神之器也 。
a2/!~X9F CNQ>J`4 名辨 B[}#m'Lv 古琴原指老琴,五四以來稱為古琴,實無其理。樂器古者甚多,偏以我稱古歟?其古字貌似美其久遠,實有不合時宜之意。或謂琴乃諸器統名,為不亂而稱古琴。如 是,當稱國琴為宜。今人操弄所謂國樂者,舍中之長,取西之短,固不如西樂之傳承有序者。人何不輕哉?若以吾琴相較,雖不言過之,自可比肩。近人多不知此, 故有待中華赤子正之也。
BNL Q] a~jM^b;VN 功用 Cwl#(;@ 藝之功用必欲有益於人。今人好以醜怪驚人,其不知其藝之所設,因人生多苦而喜樂之,人生多缺而完美之,人生多卑而崇高之。若人見之聽之,或生厭惡,或多恐 懼,何益之有?離騷之美,不在其苦也。吾琴亦然,如能自娛娛人,然後再言教化。琴乃歷代賢人著力所成,如朝夕參究,古人風標時沁於心,日久風規自遠。人與 其處,似入蘭芝之室,從而被其所化。故所謂助教化著,豈但琴音乎?
@Pb!:HeJE lOYzo 一聲論 )Z2HzjE 萬事無不始於一,故學琴之人首求一聲之玄微,然後可言多寡。切不可以繁聲快手為能事。知音者聽一音便知高下,何必廣陵離騷?白玉無暇,雖少可寶。頑石滿 山,多亦無用。人不知其理,以操大麯為貴,皆耳聰實聾者也。能操大麯,可知其學之力,而不可知其學之得。一聲尚不得其味,如何知二聲之應和?其千百聲者亦 虛設而無用。故須細細審度,一聲之中,雅俗,清濁,高下,沉浮,無所不備。豈揮手成聲按弦得音而已? 今人好論音色,音準,節奏,速度,此故彈琴之首要,然蒙童得之者眾。而能得琴中之真味著,代不數人。藝之傳承立於技而妙於道,故重一聲,更欲其於音外意中 求之。學者悉心探究,雖不可輕得,日久必有化龍之時。
L>
> % @|sDb?J 三韻說 >d%;+2 一分箏聲,二分琵琶音,琴韻全無。此語調笑中有至理存焉。琴若無韻,遠不如箏琶取音便捷悅耳。然今欲與箏琶一比高下者亦不為少,何也?不知我琴之長,心中 虛空之故。其不知人之為人,力不如牛,速不如馬,惟憑智慧而為萬物之尊。重韻為琴首要,可分為曲韻,音韻,器韻三者。今人言韻多襲明清之說,明清人重韻多 在音韻,唐宋人重韻多在曲韻。且明與清異,明人重其神,清人則多落於實處。大凡曲韻從應和來,音韻從吟猱出,而器韻乃自然之物,亦欲揚而不可抑。若彈琴倉 皇下指,則三韻皆損,學者明辨其理,取捨自得。
u?r=;:N|y Mt"j< ]EW 尚意 |p}qK
Fdi 山何其巍巍,水何其洋洋,琴以聲追造化,遠矣!惟有聲外之意,或可過之也。故意之所重,甚於其他。琴也者,立于聲妙於意,以滾拂狀流水易,至於高山一曲, 多不可端的。重聲而輕意,則以有崖追無涯。故以為聲不響則勢不大者有之,音不繁則意不足者有之,樂不枉者無趣,哀不哭者無情。其不知欲以聲大求勢,音繁為 足,如何聽雷觀瀑?至於樂而枉悲則哭,人世唯恐太多。琴不尚意,無其用哉!
8wMu^3r Tapj7/0` 尚中 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