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律
F+AShh p2y
h 目录
58MBG&a% 基本信息
v1zJr6ra9 发展
uBs[[9je( 律制
{N;XjV1x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h3
Gk;u 律名和律高
rYq8OZLi 琴律与琴调
J]|-.Wv1 D1lHq/ '89D62\89 e}}xZ%$4| 基本信息
-]PW\}w1 obX|8hTL% 中国宋代学者朱熹(1130~1200)在《琴律说》中
_&JlE$ua7 提出的一个律学名词。琴律的名词虽然晚至南宋才出现,
diqG8KaK 但琴律的实践却渊源于先秦钟律和五弦琴、七弦琴的艺
5NeEDY2%# 术。就其中的纯律因素而言,则早在原始社会的“簧”
;LH?Qu;e 中,已有踪迹可寻。
M>_S%V4a AC(}cMM+ 发展
.)u,sYZA| fi#o>tVyJ 《国语·周语》 载周景王(公元前 544~前520在
\"PlM!0du 位)时的乐官伶州鸠说过“度律均钟”。三国吴韦昭注
w];t ]q| 释这句话:“均钟”是先秦的一种旋律正律器。琴身木
poHDA=#
3 质,长七尺。张弦,用来调钟。《管子》一书中“凡将
W?R$+~G 起五音”的记载,可以和韦昭之说互证。《管子》的三
%-T]!3"n 分损益法只算到五音。简略到存有未尽之意。对春秋时
4k$BqM1 的编钟测音研究证明:钟律用管子五音为基础,兼采纯
({zp$P} 律三度的生律法;这只在“均钟”的性能与琴律相关时
T cSj`- 才有可能。先秦钟律到秦以后失传,但它的实践却在汉
'J<KL#og 以后的七弦琴艺术中保存下来。两晋隋唐间,琴的艺术
hgKs[ySo,3 已有甚大发展,而琴的律学特点失载,北魏陈仲儒曾把
BbiBtU 琴五调与调律问题并提,但亦简略不明。宋代进入了一
#ZGWU_l} 个传统学术的大整理的时期,才有朱熹《琴律说》的出
bU:"dqRm< 现。但人们对琴律的认识只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
K |Yr 在音乐考古学的新发展中引出有关律学研究的新课题。
XUUS N })bTQj7 律制
v?h#Ym3e< IEeh)aj[ 琴律是一种非平均律的体系。在律制问题上兼含三
;Z.}~d6>! 分损益法和纯律三度音系生律法。它是灵活运用两种生
K22W=B)Ln 律法、或称复合律制的一种多变的体系。律制上的这种
x%x:gkq 特点决定于琴徽的弦长比,琴的取音方法,兼采两种律
WE`Y! 制的
调弦法,并与琴调及琴的旋宫方法有关。
/tP"r}l #\4uu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Q9#$4 o~^hsm[44J 徽位
;][1_ X'[SCs 徽位与琴律的取音方法 首先在于纯律的特征。中
n2Ycq&O 国的簧、埙、磬、钟等古乐器,自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TZ}* d 即有纯律的实践;但至《曾侯乙钟铭》(公元前433)出
XX}RbE#4 现以前,史料中并无表明纯律数理逻辑关系的确切记载。
C2eei're 可以明确看作纯律计算方法的材料,只有琴工自古相传
xb_35'$M 的、确定徽位的“摺纸法”,亦即运算纯律弦长比值的
(g~&$&pa 简单整数比的计算方法。这种确定徽位的方法,到宋代
'n.eCdj 才由朱熹的《琴律说》以概要的叙述反映于文献材料。
Pd^ilRB 徽位决定琴律在律制上的主要性质。它的13个徽位
^X0<ZI 弦长比,形成如下序列:
)Hlr 09t=] 其中,第三、六、 八、十一各徽,比值的分母为5。
/2?GRwU~P 产生的各音为纯律独有。其余各徽比值的分母可以析为
vM\8>p*U 2、3两个因数,产生的各音则为三分损益法与纯律三度
w>VM-- 音系生律法所共有。由于琴的各种取音方法,全部联系
/1tqTi 着琴徽的作用,因此三分损益法虽可存在于某些取音方
8u;l<^< 法之中,但琴律仍是一种以纯律倾向为主的复合律制。
D@d/O NY1olnI 三种取音方法
%qfEFhRC Te!q(;L`4 琴上取音有散、按、泛3种方法。散声是空弦音;按
%t%+;(M9 音也叫实音,是左手按弦、右手弹奏发出的音;泛声是
8<?60sj 左手指当徽位处虚触琴弦、右手弹奏促使琴弦发生分段
Fv5@-&y$W 振动,因而产生的泛音。这3种取音方法构成了琴律在律
&&(sZGw 制应用上的全部可能性。
@ZK|k t]"3vE>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
le|e 4f*+ }QG6KJh_%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分别决定于两大类不同的
U4zyhj “调弦法”,或为三分损益法,或为纯律三度音系生律
tq>QZEg 法;但按三分损益法调弦时,也只能约定各个散声的律
WRFzb0;01 高,而不能决定琴律的全面的律制特点。琴律的按音虽
m[ txKj.=_ 可按照三分损益法的弦长比确定“徽分”(一定的两个
3=5+NJ'8 徽位之间,按十等分来决定其间占若干分的按音位置);
&Cdk%@Tj]B 但按音在当徽之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然产生纯律音
<tgJ-rnL 程,而某些徽分则仍然产生纯律音程。琴律的泛声则由
Y@^MU->+ 徽位约定,只能使曲调中的各音符合纯律结构。因此,琴
0xC{Lf& 徽决定着琴律的以纯律为主的律制倾向。
m]Z&
.,bA q^goi1 琴律及其两类调弦法
bv$)^ YJXh|@LT 七弦琴的调弦法脱胎于古代
P",~8Aci( 的五弦琴。后世尊为“正调”的调弦:徵、羽、宫、商、
`Nu3s<O7CF 角的序列是最古老的一种五音弦序。增为七弦之时,六、
W)w@ju$Ko 七两弦实际只是一、二弦的高八度的重复。
zj`!ZY?fv 各种“琴调”都以正调为准则,传统上存在两大类
\nPa>2r 的调弦法。按正调的五音弦序说:第 1类即《管子·地
{Sd{|R_ 员》所载的调弦法,它的特征是二弦(D)和五弦(A)的散
jcOxtDTSW 声略高。第 2类即琴家所传的“仙翁法”,它的特征是
H-0A&oG 二弦(D)和五弦(A)的散声略低。用音分数可以比较它
aeE9dV~ 们的差别如下:
,T jd 这两种调弦法虽在琴家手中世代相传,但其来源已
.azdAq'r&\ 难考定。根据《管子·地员》的记载,已知先秦均钟即
^^)D!I"cA, 有第1种调弦法;根据《曾侯乙钟铭》中的“索商”(二
hMeE@Q0 弦)为 182音分的D,“□”(相当于五弦音高)常为
S1;#58 884音分的□,可知先秦至迟在春秋战国间即应有第2种
Kv!CL9^LX7 调弦法。但由于七弦琴刊本的晚出,直到明代以至晚近,
{o5E#<) 才得见到有关这两种调弦程序的详细记载。第 1种可见
PS!f&IY}[. 于1557年萧鸾所辑《杏庄·太音补遗》的“和弦”部分
NBE)DL 以及今本《
古琴初阶》。第 2种可见于1547年杨嘉森所
WQ =C5^u 辑《
琴谱正传》的琴论部分以及《古琴初阶》所载“仙
RNp3lXf O 翁法”。
SH5GW3\h 这两种调弦法的空弦散声,原则上分属两种单一律
>,A:zbs& 制,但在琴律各音的综合运用中仍然得出复合律制的结
d^WVWk K 果,使琴律在律制问题上与调弦法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ZOo%"M_Y 第2种调弦法虽可称之为“纯律调弦法”,但在恰当徽分
^B>
4:+^ 上仍可奏出三分损益律的音调;甚至在徽位上取按音,亦
Ry[VEn>C1 可产生四弦9徽204音分的D,二弦13徽接近408音分的E、
+`_%U7p( 五弦13徽接近1110音分的B。第1种调弦虽可称之为“三
hU+sg~E 分损益调弦法”,但纯取徽位上的按音,却可比纯律调
:%)l*[ 弦法得出更为完备的各种纯律音程。
g5X+iV Sep}{`u 律名和律高
x"5/1b3aq t#}/VnSQ 琴律与律名、律位 先秦钟律原属均钟所用的律名,
p?=rQte([ 自秦代以后至1978年曾侯乙钟出土前,久已失传。魏晋
SG;]Vr 以来,七弦琴上通用的律名一般是以二弦散声为黄钟的
tX&Dum $ 三分损益律十二个“正律”的名称。除了因琴派之异,
^0A'XCULG 律名与弦序的对应关系时有不同外,十二律名并无区别。
KS1Z&~4 但这些通用的律名在琴上并不严格表示一定律高,而只
-&D~TL# 表明一定“律位”(大体上律高相近的、异律同位的同
# TC
x8]F 名各音)。①从琴上取音看,朱熹《琴律说》称一弦11
!2tZ@ p| 徽□音(386音分)为姑洗;而姑洗作为三分损益律的律
z9YC9m)jK 名应作E音(408音分)。②从调弦法看,同为纯律调弦
:kflq 法,《琴谱正传》的七弦散声D音(204音分)与一般的
6
}qNH29 “仙翁法”七弦散声□音(182音分),也都按照异律同
Iz!Blk 位的原则同称“清太簇”。③从生律法的角度看,三分
Nx;U]O6A 损益的仲吕应是□音(522音分,即比F音高一古代音差
N
0&h5 之律),不能复生黄钟C音,但琴律中的仲吕(三弦F音)
4vW:xK 却可复生黄钟,这两个律高在琴上可以同称“仲吕”。
,H1j&]E! 琴上所用的律名具有复合律制的特点,并不表示单
]6W#P7 一律制的确定律高,正如先秦钟律中的宫商字一样,其
O,]t. 1V 内涵只是用来概括异律同位现象,实质是一种律位名称。
z';p275 -`FTWH 琴律与琴调
xv9SQ,n< hf8=r5j= 琴调因各弦散声的阶名实质而异。不
HpuHJ#l
同的琴调都从正调(徵、羽、宫、商、角……)的弦序
m(XcPb 变出(“紧”──升高、“慢”──降低有关各弦)。采
]f-< s,@ 用不同的琴调,只在不同程度上与特定
琴曲的调高、音
%{5mkO&,2 阶、调式、直至特殊的表现性能有关。正如正调的本身
kiZA$:V8 不与两类调弦法直接相关一样;一般的琴调也与律制问
9] Uvy| 题没有直接关系。也有某些琴调专属某种律制的调弦法。
RAR"9 N
. 诸如姜白石琴曲《古怨》的“侧商调”,在调弦程序上
\O^b|0zc 具有精密规定,确属纯律的调弦法。传统琴论中虽然常
PDzVXLpC 将琴调问题归入琴律范畴,实质上琴调一般属于乐学理
W(1p0|WQ: 论问题而不与律学理论直接相关。但在不同琴调涉及琴
b;Pqq@P|g 曲旋宫问题时,它们的调律问题就呈现出种种复杂情况,
e
,k,L 而将在律制问题上以不同程度相关联,这种情况属于琴
ZVR0Kzu?Ra 律理论的深入探讨问题,却已超出了琴律理论基本原则
[F*t2 -ta 的范围。
ul>$vUbyf ke2'?,f 'kL>F&| http://baike.baidu.com/view/88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