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713阅读
  • 0回复

琴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雪狼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0-06-24
琴律 )y`TymM[F  
`xX4!^0Hm  
目录 !jAWNK6  
基本信息 N$%61GiulT  
发展 o'^;tLs15  
律制 $35,\ZO>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i9;27tT~<  
律名和律高 4", )zDk  
琴律与琴调 "VDk1YX_&l  
6mBDd>`0  
o9 i#N  
   nR o=J5tY  
基本信息 *"ykTqa  
V Z2.w4b  
  中国宋代学者朱熹(1130~1200)在《琴律说》中 OgKWgvy  
  提出的一个律学名词。琴律的名词虽然晚至南宋才出现, QP$nDK<  
  但琴律的实践却渊源于先秦钟律和五弦琴、七弦琴的艺 ]D{c4)\7C|  
  术。就其中的纯律因素而言,则早在原始社会的“簧” V9zywM  
  中,已有踪迹可寻。 cK|rrwa0  
4ypRyO  
发展 7}d$*C  
u%=bHg  
  《国语·周语》 载周景王(公元前 544~前520在 D(qHf9  
  位)时的乐官伶州鸠说过“度律均钟”。三国吴韦昭注 oE!hF}O  
  释这句话:“均钟”是先秦的一种旋律正律器。琴身木 *9dV/TT~f[  
  质,长七尺。张弦,用来调钟。《管子》一书中“凡将  nOoKGT  
  起五音”的记载,可以和韦昭之说互证。《管子》的三 x[PEn  
  分损益法只算到五音。简略到存有未尽之意。对春秋时 W1?!iE~tO  
  的编钟测音研究证明:钟律用管子五音为基础,兼采纯 t}]9VD9  
  律三度的生律法;这只在“均钟”的性能与琴律相关时 U6juS/  
  才有可能。先秦钟律到秦以后失传,但它的实践却在汉 C!7U<rI  
  以后的七弦琴艺术中保存下来。两晋隋唐间,琴的艺术 Mr=}B6`  
  已有甚大发展,而琴的律学特点失载,北魏陈仲儒曾把 K}PvrcO1  
  琴五调与调律问题并提,但亦简略不明。宋代进入了一 rkfQr9Vc  
  个传统学术的大整理的时期,才有朱熹《琴律说》的出 >HcYVp~G  
  现。但人们对琴律的认识只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 6; 5)/q  
  在音乐考古学的新发展中引出有关律学研究的新课题。 v~V;+S=gz  
+MNSZLP]  
律制 |7QVMFZ  
5 6Sh  
  琴律是一种非平均律的体系。在律制问题上兼含三 Lf^5Eo/ 5A  
  分损益法和纯律三度音系生律法。它是灵活运用两种生 Z[#I"-Q~:  
  律法、或称复合律制的一种多变的体系。律制上的这种 .'5'0lR5  
  特点决定于琴徽的弦长比,琴的取音方法,兼采两种律 YER:ICQ  
  制的调弦法,并与琴调及琴的旋宫方法有关。 %Lp2jyv.  
6%ZHP?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yX7CN5vVl  
1 [fo'M  
徽位 e{fZ}`=7y  
;48P vw>g}  
  徽位与琴律的取音方法 首先在于纯律的特征。中 5ys #L&q'Z  
  国的簧、埙、磬、钟等古乐器,自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3a&Pb*PL  
  即有纯律的实践;但至《曾侯乙钟铭》(公元前433)出 WYwzo V-  
  现以前,史料中并无表明纯律数理逻辑关系的确切记载。 F2bm+0vOJ  
  可以明确看作纯律计算方法的材料,只有琴工自古相传 Gva}J 6{  
  的、确定徽位的“摺纸法”,亦即运算纯律弦长比值的 #D`S  
  简单整数比的计算方法。这种确定徽位的方法,到宋代 <`c25ih.4  
  才由朱熹的《琴律说》以概要的叙述反映于文献材料。 UsLh)#}h  
  徽位决定琴律在律制上的主要性质。它的13个徽位 OgEUq''  
  弦长比,形成如下序列: /B,B4JI)/  
  其中,第三、六、 八、十一各徽,比值的分母为5。 1Q&cVxA"\  
  产生的各音为纯律独有。其余各徽比值的分母可以析为 =$b-xsmeG  
  2、3两个因数,产生的各音则为三分损益法与纯律三度 0W~.WkD  
  音系生律法所共有。由于琴的各种取音方法,全部联系 K08 iPIkQ  
  着琴徽的作用,因此三分损益法虽可存在于某些取音方 [as-3&5S  
  法之中,但琴律仍是一种以纯律倾向为主的复合律制。 z}> 4,d  
a9#W9eP  
三种取音方法 e1%rVQ(v  
yy1>r }L  
  琴上取音有散、按、泛3种方法。散声是空弦音;按 n> MD\ZS  
  音也叫实音,是左手按弦、右手弹奏发出的音;泛声是 b A)b`1lI  
  左手指当徽位处虚触琴弦、右手弹奏促使琴弦发生分段 3TU'*w &  
  振动,因而产生的泛音。这3种取音方法构成了琴律在律 ATMc`z:5T  
  制应用上的全部可能性。 fDU+3b  
CgVh\4,a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 F~z_>1lpP&  
x*unye7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分别决定于两大类不同的 rD0k%-{{  
  “调弦法”,或为三分损益法,或为纯律三度音系生律 @+?+6sS  
  法;但按三分损益法调弦时,也只能约定各个散声的律 AA))KBXq  
  高,而不能决定琴律的全面的律制特点。琴律的按音虽 DUZQO{V  
  可按照三分损益法的弦长比确定“徽分”(一定的两个 EkRdpiLB  
  徽位之间,按十等分来决定其间占若干分的按音位置); Q&u>7_, Du  
  但按音在当徽之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然产生纯律音 cy1\u2x_`  
  程,而某些徽分则仍然产生纯律音程。琴律的泛声则由 E x_L!9>!  
  徽位约定,只能使曲调中的各音符合纯律结构。因此,琴 tCZpfZ@+=  
  徽决定着琴律的以纯律为主的律制倾向。 Y*Y&)k6 t  
H9%l?r5  
琴律及其两类调弦法 'rS'B.D  
T@(6hEmP,  
  七弦琴的调弦法脱胎于古代 =LXvlt'Q34  
  的五弦琴。后世尊为“正调”的调弦:徵、羽、宫、商、 PqT"jOF]n  
  角的序列是最古老的一种五音弦序。增为七弦之时,六、 n&_YYEHx  
  七两弦实际只是一、二弦的高八度的重复。 0SJ{@*  
  各种“琴调”都以正调为准则,传统上存在两大类 >65 TkAp  
  的调弦法。按正调的五音弦序说:第 1类即《管子·地 4JGE2ArR  
  员》所载的调弦法,它的特征是二弦(D)和五弦(A)的散 LIr(mB"Y0  
  声略高。第 2类即琴家所传的“仙翁法”,它的特征是 g9DG=\*A  
  二弦(D)和五弦(A)的散声略低。用音分数可以比较它 UskZ%J  
  们的差别如下: HR[Q ?rg  
  这两种调弦法虽在琴家手中世代相传,但其来源已 r~)VGdB+  
  难考定。根据《管子·地员》的记载,已知先秦均钟即 ^pJ0nY# c  
  有第1种调弦法;根据《曾侯乙钟铭》中的“索商”(二 "w*@R8v  
  弦)为 182音分的D,“□”(相当于五弦音高)常为 &bB6}H(  
  884音分的□,可知先秦至迟在春秋战国间即应有第2种  LsQs:O  
  调弦法。但由于七弦琴刊本的晚出,直到明代以至晚近, =MMCf0  
  才得见到有关这两种调弦程序的详细记载。第 1种可见 LkaG8#m1R  
  于1557年萧鸾所辑《杏庄·太音补遗》的“和弦”部分 wX-RQ[2X  
  以及今本《古琴初阶》。第 2种可见于1547年杨嘉森所 {hxW,mmA  
  辑《琴谱正传》的琴论部分以及《古琴初阶》所载“仙 HjV\lcK:v  
  翁法”。 54=}GnZN  
  这两种调弦法的空弦散声,原则上分属两种单一律 5\VxXiy 0  
  制,但在琴律各音的综合运用中仍然得出复合律制的结 -"F0eV+y  
  果,使琴律在律制问题上与调弦法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4Iv[ D1  
  第2种调弦法虽可称之为“纯律调弦法”,但在恰当徽分 S\B5&W  
  上仍可奏出三分损益律的音调;甚至在徽位上取按音,亦 iH[E= 6*  
  可产生四弦9徽204音分的D,二弦13徽接近408音分的E、 "YuZ fL`bb  
  五弦13徽接近1110音分的B。第1种调弦虽可称之为“三 clHM8$  
  分损益调弦法”,但纯取徽位上的按音,却可比纯律调 BwJNi6,  
  弦法得出更为完备的各种纯律音程。 9U]pH%.9  
NeY"6!;k  
律名和律高 c2/FHI0J;  
r k@UsHy  
  琴律与律名、律位 先秦钟律原属均钟所用的律名, --Oprl  
  自秦代以后至1978年曾侯乙钟出土前,久已失传。魏晋 'yE*|Sx  
  以来,七弦琴上通用的律名一般是以二弦散声为黄钟的 9#u}^t  
  三分损益律十二个“正律”的名称。除了因琴派之异, e:qo_eSC^-  
  律名与弦序的对应关系时有不同外,十二律名并无区别。 lNHNL a>W  
  但这些通用的律名在琴上并不严格表示一定律高,而只 ~Y% : 3  
  表明一定“律位”(大体上律高相近的、异律同位的同 ab{;Z 5O  
  名各音)。①从琴上取音看,朱熹《琴律说》称一弦11 j\! e9M  
  徽□音(386音分)为姑洗;而姑洗作为三分损益律的律 KZECo1  
  名应作E音(408音分)。②从调弦法看,同为纯律调弦 GL/  KB  
  法,《琴谱正传》的七弦散声D音(204音分)与一般的 ll_}& a0G  
  “仙翁法”七弦散声□音(182音分),也都按照异律同 F\JLbY{x]  
  位的原则同称“清太簇”。③从生律法的角度看,三分 +q7qK*  
  损益的仲吕应是□音(522音分,即比F音高一古代音差 7k>zuzRyF  
  之律),不能复生黄钟C音,但琴律中的仲吕(三弦F音) Q5g,7ac8L  
  却可复生黄钟,这两个律高在琴上可以同称“仲吕”。 _]P a>8X*  
  琴上所用的律名具有复合律制的特点,并不表示单 _=uviMuE  
  一律制的确定律高,正如先秦钟律中的宫商字一样,其 Hr8\QgD<4  
  内涵只是用来概括异律同位现象,实质是一种律位名称。 . /Y&\<  
-zprNQW  
琴律与琴调 ^ b@!dS  
60'6/3  
  琴调因各弦散声的阶名实质而异。不 # 2d,U\_  
  同的琴调都从正调(徵、羽、宫、商、角……)的弦序 > 9o{(j  
  变出(“紧”──升高、“慢”──降低有关各弦)。采 D^n xtuT*  
  用不同的琴调,只在不同程度上与特定琴曲的调高、音 1c'79YU  
  阶、调式、直至特殊的表现性能有关。正如正调的本身 \kxh#{$z?  
  不与两类调弦法直接相关一样;一般的琴调也与律制问 +hpSxdAz4  
  题没有直接关系。也有某些琴调专属某种律制的调弦法。 C+`xx('N9  
  诸如姜白石琴曲《古怨》的“侧商调”,在调弦程序上 $>;a 'f~  
  具有精密规定,确属纯律的调弦法。传统琴论中虽然常 {-Yee[d<?  
  将琴调问题归入琴律范畴,实质上琴调一般属于乐学理 3a%xn4P  
  论问题而不与律学理论直接相关。但在不同琴调涉及琴 Cgo9rC~]  
  曲旋宫问题时,它们的调律问题就呈现出种种复杂情况, L4~ W/6A  
  而将在律制问题上以不同程度相关联,这种情况属于琴 $ cq!RgRn  
  律理论的深入探讨问题,却已超出了琴律理论基本原则 Q2q| *EL  
  的范围。 C]/&vh7ta  
N.jA 8X  
$iwIF7,\P  
http://baike.baidu.com/view/88960.htm
古琴文化网 guqinwenhu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