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891阅读
  • 0回复

琴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雪狼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0-06-24
琴律 sR79 K1*j  
]P3[.$z  
目录 'lQYJ0  
基本信息 {nRUH*(d9  
发展 E+{5-[Zc*$  
律制 rm|7 [mK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m5gI~1(9  
律名和律高 l>Av5g)  
琴律与琴调 <Cq"| A  
Mq+< mX7  
CA^.?&CH^O  
   l2/ @<0P  
基本信息 {hd-w4"115  
*8-p7,D  
  中国宋代学者朱熹(1130~1200)在《琴律说》中 wZ>Y<0,  
  提出的一个律学名词。琴律的名词虽然晚至南宋才出现, qS]G&l6QF  
  但琴律的实践却渊源于先秦钟律和五弦琴、七弦琴的艺 jsm0kz  
  术。就其中的纯律因素而言,则早在原始社会的“簧” EAyukM2  
  中,已有踪迹可寻。 F6&P~H  
\(u@F<s-  
发展 -1mvhR~  
K%2I  
  《国语·周语》 载周景王(公元前 544~前520在 /djACA  
  位)时的乐官伶州鸠说过“度律均钟”。三国吴韦昭注 `o-*Tr  
  释这句话:“均钟”是先秦的一种旋律正律器。琴身木 DQ_ 2fX~)  
  质,长七尺。张弦,用来调钟。《管子》一书中“凡将 iS-K ~qa  
  起五音”的记载,可以和韦昭之说互证。《管子》的三 2oB?Dn  
  分损益法只算到五音。简略到存有未尽之意。对春秋时 <7RfBR.9  
  的编钟测音研究证明:钟律用管子五音为基础,兼采纯 1v]t!}W:6  
  律三度的生律法;这只在“均钟”的性能与琴律相关时 4*8&[b  
  才有可能。先秦钟律到秦以后失传,但它的实践却在汉 O5MDGg   
  以后的七弦琴艺术中保存下来。两晋隋唐间,琴的艺术 p#<nK+6.8  
  已有甚大发展,而琴的律学特点失载,北魏陈仲儒曾把 EXHR(t}e  
  琴五调与调律问题并提,但亦简略不明。宋代进入了一 Mjw[:70  
  个传统学术的大整理的时期,才有朱熹《琴律说》的出 ZKQo#!}  
  现。但人们对琴律的认识只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 u}CG>^0C  
  在音乐考古学的新发展中引出有关律学研究的新课题。 %!wq:~B1  
ZR mPP  
律制 ha>SZnKD{  
~XQ$aRl&  
  琴律是一种非平均律的体系。在律制问题上兼含三 FO^24p  
  分损益法和纯律三度音系生律法。它是灵活运用两种生 5"2@NL  
  律法、或称复合律制的一种多变的体系。律制上的这种 8MQ bLj'H  
  特点决定于琴徽的弦长比,琴的取音方法,兼采两种律 R0IF'  
  制的调弦法,并与琴调及琴的旋宫方法有关。 k~|ZO/X@l%  
=ZMF]|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nKu(XgFv  
ZgBckb  
徽位 gV`S%   
s01$fFJgO  
  徽位与琴律的取音方法 首先在于纯律的特征。中 ua:9`+Dff  
  国的簧、埙、磬、钟等古乐器,自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pn*d[M|k  
  即有纯律的实践;但至《曾侯乙钟铭》(公元前433)出 RAOKZ~`  
  现以前,史料中并无表明纯律数理逻辑关系的确切记载。 I~k=3,7<  
  可以明确看作纯律计算方法的材料,只有琴工自古相传 m)k-uWc$C  
  的、确定徽位的“摺纸法”,亦即运算纯律弦长比值的 swt\Ru6,  
  简单整数比的计算方法。这种确定徽位的方法,到宋代 ~2 Oc K  
  才由朱熹的《琴律说》以概要的叙述反映于文献材料。 ybYXD?  
  徽位决定琴律在律制上的主要性质。它的13个徽位 $Sw,hb  
  弦长比,形成如下序列: %&1$~m0  
  其中,第三、六、 八、十一各徽,比值的分母为5。 S)Mby  
  产生的各音为纯律独有。其余各徽比值的分母可以析为 kA,4$ 2_o  
  2、3两个因数,产生的各音则为三分损益法与纯律三度 F*!gzKZ"  
  音系生律法所共有。由于琴的各种取音方法,全部联系 s((b"{fFb  
  着琴徽的作用,因此三分损益法虽可存在于某些取音方 .h6Y< E  
  法之中,但琴律仍是一种以纯律倾向为主的复合律制。 !PI0oh  
'\'7yN'  
三种取音方法 24O d] f  
`skH-lk,  
  琴上取音有散、按、泛3种方法。散声是空弦音;按 )|:8zDuJ  
  音也叫实音,是左手按弦、右手弹奏发出的音;泛声是 FvA|1c  
  左手指当徽位处虚触琴弦、右手弹奏促使琴弦发生分段 5~yQ>h  
  振动,因而产生的泛音。这3种取音方法构成了琴律在律 o@',YF>OQ  
  制应用上的全部可能性。 K*:Im #Q  
NYwGK|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 H<z30r/-w  
un&>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分别决定于两大类不同的 W U0UG$o`  
  “调弦法”,或为三分损益法,或为纯律三度音系生律 i&pMF O  
  法;但按三分损益法调弦时,也只能约定各个散声的律 5iv@@1c  
  高,而不能决定琴律的全面的律制特点。琴律的按音虽 8E-Ip>{>  
  可按照三分损益法的弦长比确定“徽分”(一定的两个 1O4D+0@  
  徽位之间,按十等分来决定其间占若干分的按音位置); vVdxi9yk  
  但按音在当徽之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然产生纯律音 e sGlMq  
  程,而某些徽分则仍然产生纯律音程。琴律的泛声则由 2{gwY85:  
  徽位约定,只能使曲调中的各音符合纯律结构。因此,琴 $~ VcQ  
  徽决定着琴律的以纯律为主的律制倾向。 ~D_ rZ&  
iz(m3k:w  
琴律及其两类调弦法 ~=Fk/  
l3\9S#3-^  
  七弦琴的调弦法脱胎于古代 6Ok,_ !  
  的五弦琴。后世尊为“正调”的调弦:徵、羽、宫、商、 . Nk6  
  角的序列是最古老的一种五音弦序。增为七弦之时,六、 ]3 j[3'  
  七两弦实际只是一、二弦的高八度的重复。 *NF&Y  
  各种“琴调”都以正调为准则,传统上存在两大类 wRj~Qv~E  
  的调弦法。按正调的五音弦序说:第 1类即《管子·地 1sMV`qv>  
  员》所载的调弦法,它的特征是二弦(D)和五弦(A)的散 (I!1sE!?1  
  声略高。第 2类即琴家所传的“仙翁法”,它的特征是 Sy:K:Z|[U  
  二弦(D)和五弦(A)的散声略低。用音分数可以比较它 &gJW6 <  
  们的差别如下: \`&xprqAw  
  这两种调弦法虽在琴家手中世代相传,但其来源已 +>^[W~[2  
  难考定。根据《管子·地员》的记载,已知先秦均钟即 w4aiI2KFq  
  有第1种调弦法;根据《曾侯乙钟铭》中的“索商”(二 J]\s*,C&  
  弦)为 182音分的D,“□”(相当于五弦音高)常为 \CDAFu#  
  884音分的□,可知先秦至迟在春秋战国间即应有第2种 IY~ {)X  
  调弦法。但由于七弦琴刊本的晚出,直到明代以至晚近, ~Ji>[#W K  
  才得见到有关这两种调弦程序的详细记载。第 1种可见 ec#_olG%  
  于1557年萧鸾所辑《杏庄·太音补遗》的“和弦”部分 Iw*C*%}[Z  
  以及今本《古琴初阶》。第 2种可见于1547年杨嘉森所 k=FcPF"  
  辑《琴谱正传》的琴论部分以及《古琴初阶》所载“仙 TftOYY.hQ  
  翁法”。 [e1\A&T  
  这两种调弦法的空弦散声,原则上分属两种单一律 x6jm -n  
  制,但在琴律各音的综合运用中仍然得出复合律制的结 ~{9x6<g!  
  果,使琴律在律制问题上与调弦法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qjzZ}  
  第2种调弦法虽可称之为“纯律调弦法”,但在恰当徽分 FfjC M7?  
  上仍可奏出三分损益律的音调;甚至在徽位上取按音,亦 ,A^L=+  
  可产生四弦9徽204音分的D,二弦13徽接近408音分的E、 C~:b*X   
  五弦13徽接近1110音分的B。第1种调弦虽可称之为“三 ^Jn|*?+l  
  分损益调弦法”,但纯取徽位上的按音,却可比纯律调 tRkrV]K  
  弦法得出更为完备的各种纯律音程。 [(!Q-8  
vg5E/+4gp%  
律名和律高 (+@faP   
@_(nd57oSs  
  琴律与律名、律位 先秦钟律原属均钟所用的律名, ItMl4P`|  
  自秦代以后至1978年曾侯乙钟出土前,久已失传。魏晋 65uZ LsQ  
  以来,七弦琴上通用的律名一般是以二弦散声为黄钟的 Dn: Yi8=  
  三分损益律十二个“正律”的名称。除了因琴派之异, uH= Gt^_  
  律名与弦序的对应关系时有不同外,十二律名并无区别。 Qk|( EFQ9  
  但这些通用的律名在琴上并不严格表示一定律高,而只 ;+r0 O0;9  
  表明一定“律位”(大体上律高相近的、异律同位的同 $=7H1 w  
  名各音)。①从琴上取音看,朱熹《琴律说》称一弦11 Fz{o-4  
  徽□音(386音分)为姑洗;而姑洗作为三分损益律的律 "3v7gtGG  
  名应作E音(408音分)。②从调弦法看,同为纯律调弦 ;g6 nHek  
  法,《琴谱正传》的七弦散声D音(204音分)与一般的 D . 77WjwQ  
  “仙翁法”七弦散声□音(182音分),也都按照异律同 pDP33`OFh  
  位的原则同称“清太簇”。③从生律法的角度看,三分 +OKA_b"wB  
  损益的仲吕应是□音(522音分,即比F音高一古代音差 F61 +n!%8  
  之律),不能复生黄钟C音,但琴律中的仲吕(三弦F音) (tTLK0V-|3  
  却可复生黄钟,这两个律高在琴上可以同称“仲吕”。 dPRtN@3  
  琴上所用的律名具有复合律制的特点,并不表示单 YdPlN];[  
  一律制的确定律高,正如先秦钟律中的宫商字一样,其 ]}5`7  
  内涵只是用来概括异律同位现象,实质是一种律位名称。 i4 P$wlO  
W;5N04ko  
琴律与琴调 *P&OxVz  
Q4#\{" N!  
  琴调因各弦散声的阶名实质而异。不  I8:"h  
  同的琴调都从正调(徵、羽、宫、商、角……)的弦序 y+l<vJu  
  变出(“紧”──升高、“慢”──降低有关各弦)。采 Qz'O{f  
  用不同的琴调,只在不同程度上与特定琴曲的调高、音 sek6+#|=  
  阶、调式、直至特殊的表现性能有关。正如正调的本身 rffVfw  
  不与两类调弦法直接相关一样;一般的琴调也与律制问 LxIuxt=X|p  
  题没有直接关系。也有某些琴调专属某种律制的调弦法。 {6ajsy5=  
  诸如姜白石琴曲《古怨》的“侧商调”,在调弦程序上 l DgzM3  
  具有精密规定,确属纯律的调弦法。传统琴论中虽然常 B6-AIPb  
  将琴调问题归入琴律范畴,实质上琴调一般属于乐学理 Mp!2`4rD  
  论问题而不与律学理论直接相关。但在不同琴调涉及琴 byp.V_a}/  
  曲旋宫问题时,它们的调律问题就呈现出种种复杂情况, Wnb)*pPP  
  而将在律制问题上以不同程度相关联,这种情况属于琴 :U7;M}0  
  律理论的深入探讨问题,却已超出了琴律理论基本原则 p0"BO4({{  
  的范围。 ='KPT1dW*  
-v;iMEZ)  
1LV|t+Sex  
http://baike.baidu.com/view/88960.htm
古琴文化网 guqinwenhu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