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律
.wr>]yN rM"l@3hP 目录
Y\tui+?J 基本信息
eDB ;cN 发展
']oQ]Yx0 律制
i6N',&jFU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u= yOu^={ 律名和律高
2?i7UvV 琴律与琴调
.|=\z9_7S8 H)&R=s L%5%T;0'~ <-0]i_4sK 基本信息
et+0FF
, mVmGg, 中国宋代学者朱熹(1130~1200)在《琴律说》中
E)3NxmM# 提出的一个律学名词。琴律的名词虽然晚至南宋才出现,
oXS}IL
og' 但琴律的实践却渊源于先秦钟律和五弦琴、七弦琴的艺
i?;Kq~, 术。就其中的纯律因素而言,则早在原始社会的“簧”
9>$p 中,已有踪迹可寻。
d!{r v 3M= 发展
L=h'Qgk% Wez5N 《国语·周语》 载周景王(公元前 544~前520在
\[nut; 位)时的乐官伶州鸠说过“度律均钟”。三国吴韦昭注
J^/p( 释这句话:“均钟”是先秦的一种旋律正律器。琴身木
hzC>~Ub5 质,长七尺。张弦,用来调钟。《管子》一书中“凡将
LHmZxi? 起五音”的记载,可以和韦昭之说互证。《管子》的三
w=@Dv 分损益法只算到五音。简略到存有未尽之意。对春秋时
0(btA~'* 的编钟测音研究证明:钟律用管子五音为基础,兼采纯
t:c.LFrF 律三度的生律法;这只在“均钟”的性能与琴律相关时
eiOW#_"\ 才有可能。先秦钟律到秦以后失传,但它的实践却在汉
8EEuv-aeo 以后的七弦琴艺术中保存下来。两晋隋唐间,琴的艺术
@|)Z"m7 已有甚大发展,而琴的律学特点失载,北魏陈仲儒曾把
"ITIhnE 琴五调与调律问题并提,但亦简略不明。宋代进入了一
rQ9'bCSr% 个传统学术的大整理的时期,才有朱熹《琴律说》的出
8$|=P!7EO 现。但人们对琴律的认识只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
6zn5UW#q 在音乐考古学的新发展中引出有关律学研究的新课题。
A70d\i Er[A X.3 律制
Qci]i)s$js FgI3 琴律是一种非平均律的体系。在律制问题上兼含三
'W#D(l9nI 分损益法和纯律三度音系生律法。它是灵活运用两种生
MY/}-*| 律法、或称复合律制的一种多变的体系。律制上的这种
3mni>*q7d 特点决定于琴徽的弦长比,琴的取音方法,兼采两种律
/Q )\ + 制的
调弦法,并与琴调及琴的旋宫方法有关。
Hr4}3.8 h.fq,em+H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Qei"'~1a ]{L jRSV 徽位
]N[ 5q=A5 &~w}_Fjk 徽位与琴律的取音方法 首先在于纯律的特征。中
c"xK`%e 国的簧、埙、磬、钟等古乐器,自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DeYV$W
B 即有纯律的实践;但至《曾侯乙钟铭》(公元前433)出
Vq2$'lY 现以前,史料中并无表明纯律数理逻辑关系的确切记载。
E!AE4B1bd 可以明确看作纯律计算方法的材料,只有琴工自古相传
$7uA%|\ 的、确定徽位的“摺纸法”,亦即运算纯律弦长比值的
&-=5Xc+Z 简单整数比的计算方法。这种确定徽位的方法,到宋代
u2[w# 才由朱熹的《琴律说》以概要的叙述反映于文献材料。
07 $o;W@ 徽位决定琴律在律制上的主要性质。它的13个徽位
s<o7!!c 弦长比,形成如下序列:
d5l UGRg 其中,第三、六、 八、十一各徽,比值的分母为5。
[8*)8jP3 产生的各音为纯律独有。其余各徽比值的分母可以析为
Xry47a
) 2、3两个因数,产生的各音则为三分损益法与纯律三度
W'.m'3#z 音系生律法所共有。由于琴的各种取音方法,全部联系
%%wNZ{ 着琴徽的作用,因此三分损益法虽可存在于某些取音方
{BHO/q3 法之中,但琴律仍是一种以纯律倾向为主的复合律制。
wdZ/Xp9] KGpA2Nx 三种取音方法
]s748+ Lh<).<S 琴上取音有散、按、泛3种方法。散声是空弦音;按
}d }lR 音也叫实音,是左手按弦、右手弹奏发出的音;泛声是
uwBiW 左手指当徽位处虚触琴弦、右手弹奏促使琴弦发生分段
b u"!jHPB 振动,因而产生的泛音。这3种取音方法构成了琴律在律
yOKI*.} 制应用上的全部可能性。
D
sWSGb ~v"L!=~G;a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
]+$?u&0?w Q3SS/eNP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分别决定于两大类不同的
'%`:+]! “调弦法”,或为三分损益法,或为纯律三度音系生律
Tb-F]lg$ 法;但按三分损益法调弦时,也只能约定各个散声的律
llsfTrp 高,而不能决定琴律的全面的律制特点。琴律的按音虽
JMM W 可按照三分损益法的弦长比确定“徽分”(一定的两个
MJrR[h] 徽位之间,按十等分来决定其间占若干分的按音位置);
'Z |mQZN 但按音在当徽之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然产生纯律音
2:= 程,而某些徽分则仍然产生纯律音程。琴律的泛声则由
>"<Wjr8W!$ 徽位约定,只能使曲调中的各音符合纯律结构。因此,琴
8sCv]|cn 徽决定着琴律的以纯律为主的律制倾向。
8JD,u ei{eTp4HpV 琴律及其两类调弦法
{}Za_(Y,] VD\=`r)nT 七弦琴的调弦法脱胎于古代
x3krbUlx 的五弦琴。后世尊为“正调”的调弦:徵、羽、宫、商、
b_):MQ1{ 角的序列是最古老的一种五音弦序。增为七弦之时,六、
r"R#@V\'1b 七两弦实际只是一、二弦的高八度的重复。
?0,Ngrbe 各种“琴调”都以正调为准则,传统上存在两大类
OUXR 的调弦法。按正调的五音弦序说:第 1类即《管子·地
FsryEHz 员》所载的调弦法,它的特征是二弦(D)和五弦(A)的散
Hq 188< 声略高。第 2类即琴家所传的“仙翁法”,它的特征是
DFTyMB1H 二弦(D)和五弦(A)的散声略低。用音分数可以比较它
e~':(/%|5; 们的差别如下:
as_PoCoss 这两种调弦法虽在琴家手中世代相传,但其来源已
)F2OT<]m, 难考定。根据《管子·地员》的记载,已知先秦均钟即
8e|%M 有第1种调弦法;根据《曾侯乙钟铭》中的“索商”(二
!Rt>xD 弦)为 182音分的D,“□”(相当于五弦音高)常为
BF <ikilR 884音分的□,可知先秦至迟在春秋战国间即应有第2种
Oc; G(l( 调弦法。但由于七弦琴刊本的晚出,直到明代以至晚近,
MqUH',\3 才得见到有关这两种调弦程序的详细记载。第 1种可见
@ry_nKr9 于1557年萧鸾所辑《杏庄·太音补遗》的“和弦”部分
40<mrVl 以及今本《
古琴初阶》。第 2种可见于1547年杨嘉森所
?F;8Pa/ 辑《
琴谱正传》的琴论部分以及《古琴初阶》所载“仙
*WT`o> 翁法”。
IaXeRq?< 这两种调弦法的空弦散声,原则上分属两种单一律
Wxe0IXq3Nn 制,但在琴律各音的综合运用中仍然得出复合律制的结
N.{D$" 果,使琴律在律制问题上与调弦法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tnG# IU
* 第2种调弦法虽可称之为“纯律调弦法”,但在恰当徽分
8&aq/4:q0 上仍可奏出三分损益律的音调;甚至在徽位上取按音,亦
)>- =R5ZV 可产生四弦9徽204音分的D,二弦13徽接近408音分的E、
{.\TtE 五弦13徽接近1110音分的B。第1种调弦虽可称之为“三
K96<M);:g 分损益调弦法”,但纯取徽位上的按音,却可比纯律调
eGHaY4| 弦法得出更为完备的各种纯律音程。
veh<R]U O8.5}>gDn. 律名和律高
?I@W:#>o C2Tyoza 琴律与律名、律位 先秦钟律原属均钟所用的律名,
r0gJpttDl 自秦代以后至1978年曾侯乙钟出土前,久已失传。魏晋
3%ZOKb"D* 以来,七弦琴上通用的律名一般是以二弦散声为黄钟的
pV"R|{#V 三分损益律十二个“正律”的名称。除了因琴派之异,
n.G!43@*N 律名与弦序的对应关系时有不同外,十二律名并无区别。
t<viX's 但这些通用的律名在琴上并不严格表示一定律高,而只
;d9QAN&0} 表明一定“律位”(大体上律高相近的、异律同位的同
nj53G67y 名各音)。①从琴上取音看,朱熹《琴律说》称一弦11
IB7E}56l 徽□音(386音分)为姑洗;而姑洗作为三分损益律的律
"FKOaQ%IH 名应作E音(408音分)。②从调弦法看,同为纯律调弦
&JI8]JmU) 法,《琴谱正传》的七弦散声D音(204音分)与一般的
#YOA`m,' “仙翁法”七弦散声□音(182音分),也都按照异律同
b>N8F^}~O 位的原则同称“清太簇”。③从生律法的角度看,三分
6i~WcAs 损益的仲吕应是□音(522音分,即比F音高一古代音差
?1eK#Z. 之律),不能复生黄钟C音,但琴律中的仲吕(三弦F音)
<A'$%`6m 却可复生黄钟,这两个律高在琴上可以同称“仲吕”。
|H+Wed| 琴上所用的律名具有复合律制的特点,并不表示单
#
4PVVu< 一律制的确定律高,正如先秦钟律中的宫商字一样,其
%|i`kYsy 内涵只是用来概括异律同位现象,实质是一种律位名称。
*`RkTcG d<N:[Y\4l 琴律与琴调
H'hpEwG n=ux5M 琴调因各弦散声的阶名实质而异。不
xK\d4" 同的琴调都从正调(徵、羽、宫、商、角……)的弦序
Z/;aT -N 变出(“紧”──升高、“慢”──降低有关各弦)。采
,WB{i^TD 用不同的琴调,只在不同程度上与特定
琴曲的调高、音
}U9G 阶、调式、直至特殊的表现性能有关。正如正调的本身
w*JGUk 不与两类调弦法直接相关一样;一般的琴调也与律制问
ox (%5c)b| 题没有直接关系。也有某些琴调专属某种律制的调弦法。
(=@h23
vH 诸如姜白石琴曲《古怨》的“侧商调”,在调弦程序上
%1$,Vs<RH 具有精密规定,确属纯律的调弦法。传统琴论中虽然常
{,~3.5u 将琴调问题归入琴律范畴,实质上琴调一般属于乐学理
NTI+ 论问题而不与律学理论直接相关。但在不同琴调涉及琴
Oo%d]8W 曲旋宫问题时,它们的调律问题就呈现出种种复杂情况,
& 9 ?\b7 而将在律制问题上以不同程度相关联,这种情况属于琴
w)Qp?k
d 律理论的深入探讨问题,却已超出了琴律理论基本原则
;BIY^6,7e 的范围。
A$:U'ZG_ Hg$lXtn] >&5DsV.B http://baike.baidu.com/view/88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