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律 %.r{+m
p/:)Z_
目录 30*^ERO
基本信息 U
u(ysN4`
发展 k;3Bv 6
律制 |A8Ar 7)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Nv,[E+a2
律名和律高 g^NdN46%
琴律与琴调 F@kOj*5,[
Gnj;=f
{:IOTy
q]0a8[]3
基本信息 1.o-2:]E
V2ypmkn8&
中国宋代学者朱熹(1130~1200)在《琴律说》中 'X_iiR8n@p
提出的一个律学名词。琴律的名词虽然晚至南宋才出现, #E2`KGCzW
但琴律的实践却渊源于先秦钟律和五弦琴、七弦琴的艺 bS3qX{5
术。就其中的纯律因素而言,则早在原始社会的“簧” KunK.m
中,已有踪迹可寻。 " 6~pTHT
U>(5J,G
发展 aa_&WHXkt
hQ i[7r($8
《国语·周语》 载周景王(公元前 544~前520在 y%|nE((
位)时的乐官伶州鸠说过“度律均钟”。三国吴韦昭注 t^&:45~Q
释这句话:“均钟”是先秦的一种旋律正律器。琴身木 Oo`P +S#
质,长七尺。张弦,用来调钟。《管子》一书中“凡将 (s
%T18
起五音”的记载,可以和韦昭之说互证。《管子》的三 z tHGY
分损益法只算到五音。简略到存有未尽之意。对春秋时 &jl'1mZ
的编钟测音研究证明:钟律用管子五音为基础,兼采纯 }H?8~S=
律三度的生律法;这只在“均钟”的性能与琴律相关时 HPCzh
才有可能。先秦钟律到秦以后失传,但它的实践却在汉 { Y|h;@j$
以后的七弦琴艺术中保存下来。两晋隋唐间,琴的艺术 oB-&ma[ZS
已有甚大发展,而琴的律学特点失载,北魏陈仲儒曾把 :M`|*~V~$
琴五调与调律问题并提,但亦简略不明。宋代进入了一 q+x4Od3
个传统学术的大整理的时期,才有朱熹《琴律说》的出 iVd*62$@$
现。但人们对琴律的认识只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 MnO,Cd6{%d
在音乐考古学的新发展中引出有关律学研究的新课题。 X8ev uN
'AF2:T\
律制 7ZET@
rnIv|q6@
琴律是一种非平均律的体系。在律制问题上兼含三 1T%Y:0
分损益法和纯律三度音系生律法。它是灵活运用两种生 r9uY?M
律法、或称复合律制的一种多变的体系。律制上的这种 X;w1@4!
特点决定于琴徽的弦长比,琴的取音方法,兼采两种律 ,yWTkql
制的调弦法,并与琴调及琴的旋宫方法有关。 j$Vv'on
WnLgpt2G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D6:- ,w
ldM [8
徽位 CJJ 1aM
V3$!`T}g4
徽位与琴律的取音方法 首先在于纯律的特征。中 E(4ti]'4
国的簧、埙、磬、钟等古乐器,自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K-)*S\<}
即有纯律的实践;但至《曾侯乙钟铭》(公元前433)出 J@oGAa%3)
现以前,史料中并无表明纯律数理逻辑关系的确切记载。 $e+@9LNK
可以明确看作纯律计算方法的材料,只有琴工自古相传 M`FsKK`
的、确定徽位的“摺纸法”,亦即运算纯律弦长比值的
UQ$dO2^
简单整数比的计算方法。这种确定徽位的方法,到宋代 *wwLhweQ5W
才由朱熹的《琴律说》以概要的叙述反映于文献材料。 DGC-`z
徽位决定琴律在律制上的主要性质。它的13个徽位 ?f1%)]>
弦长比,形成如下序列: ci+Pg9sS
其中,第三、六、 八、十一各徽,比值的分母为5。 %bt2^
产生的各音为纯律独有。其余各徽比值的分母可以析为 gu/eC
2、3两个因数,产生的各音则为三分损益法与纯律三度 tRS^|??
音系生律法所共有。由于琴的各种取音方法,全部联系 ,M>W) TSH
着琴徽的作用,因此三分损益法虽可存在于某些取音方 5dMIv<#T`
法之中,但琴律仍是一种以纯律倾向为主的复合律制。 ""^9WLH4g-
}kT;UdIu;
三种取音方法 Nn
?B D4i
w(J-[t118
琴上取音有散、按、泛3种方法。散声是空弦音;按 n #p6i
音也叫实音,是左手按弦、右手弹奏发出的音;泛声是 V(L~t=k$
左手指当徽位处虚触琴弦、右手弹奏促使琴弦发生分段 TIW6v4
振动,因而产生的泛音。这3种取音方法构成了琴律在律 Eof1sTpA
制应用上的全部可能性。 H+F?)VX}oA
#dqZdj@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 ba%[!
HoT5 5v!o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分别决定于两大类不同的 V{HZ/p_Y
“调弦法”,或为三分损益法,或为纯律三度音系生律 7WiVor$g-
法;但按三分损益法调弦时,也只能约定各个散声的律 enF.}fo]
高,而不能决定琴律的全面的律制特点。琴律的按音虽 `-\4Dx1!q
可按照三分损益法的弦长比确定“徽分”(一定的两个 L(PJ9wjkD
徽位之间,按十等分来决定其间占若干分的按音位置); \C
ZiU3
但按音在当徽之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然产生纯律音 .'lc[iI9)d
程,而某些徽分则仍然产生纯律音程。琴律的泛声则由 7FqmT
徽位约定,只能使曲调中的各音符合纯律结构。因此,琴 mppBc-#EYr
徽决定着琴律的以纯律为主的律制倾向。 $sU?VA'h
CHdw>/5
琴律及其两类调弦法 ]RPv@z:V
!}"npUgE
七弦琴的调弦法脱胎于古代 8.o[K
的五弦琴。后世尊为“正调”的调弦:徵、羽、宫、商、 !.+iA=K{
角的序列是最古老的一种五音弦序。增为七弦之时,六、 3HO4h\mp
七两弦实际只是一、二弦的高八度的重复。 <eO 7b6_
各种“琴调”都以正调为准则,传统上存在两大类 9K#.0
的调弦法。按正调的五音弦序说:第 1类即《管子·地 <.l5>mgkCw
员》所载的调弦法,它的特征是二弦(D)和五弦(A)的散 XEfTAW#7
声略高。第 2类即琴家所传的“仙翁法”,它的特征是 1ScfX\F=
二弦(D)和五弦(A)的散声略低。用音分数可以比较它 X-3L4@T:?
们的差别如下: %;yo\
这两种调弦法虽在琴家手中世代相传,但其来源已 ~"gOq"y5p
难考定。根据《管子·地员》的记载,已知先秦均钟即 b/"gkFe#
有第1种调弦法;根据《曾侯乙钟铭》中的“索商”(二 N,(@k[uta
弦)为 182音分的D,“□”(相当于五弦音高)常为 YM 7P!8Gc
884音分的□,可知先秦至迟在春秋战国间即应有第2种 S"|D!}@-
调弦法。但由于七弦琴刊本的晚出,直到明代以至晚近, Aw4Qm2Kf
才得见到有关这两种调弦程序的详细记载。第 1种可见 8hQ"rrj+
于1557年萧鸾所辑《杏庄·太音补遗》的“和弦”部分 =V"ags
以及今本《古琴初阶》。第 2种可见于1547年杨嘉森所 cK(}B_D$
辑《琴谱正传》的琴论部分以及《古琴初阶》所载“仙 D?}LKs[
翁法”。 q
.tVNKy%
这两种调弦法的空弦散声,原则上分属两种单一律 To]WCFp6@
制,但在琴律各音的综合运用中仍然得出复合律制的结 _(
w4 \]
果,使琴律在律制问题上与调弦法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dpBGt@
第2种调弦法虽可称之为“纯律调弦法”,但在恰当徽分 k5w+{iOh
上仍可奏出三分损益律的音调;甚至在徽位上取按音,亦 <9"s&G@
可产生四弦9徽204音分的D,二弦13徽接近408音分的E、 '&?47+W
五弦13徽接近1110音分的B。第1种调弦虽可称之为“三 ).9-=P HlX
分损益调弦法”,但纯取徽位上的按音,却可比纯律调 }.NR+:0
弦法得出更为完备的各种纯律音程。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