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895阅读
  • 0回复

琴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雪狼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0-06-24
琴律 L[\m{gN  
;,T3C:S?  
目录 q) %F#g  
基本信息 "Y(stRa  
发展 yl|?+  
律制 f%n],tE6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cA#2mlS'1  
律名和律高 dQ6:c7hp>D  
琴律与琴调 [{.e1s<EK  
z-<091,  
M@$}Og  
   /DOV/>@5%  
基本信息 om%L>zfB  
_`yd"0 Ux  
  中国宋代学者朱熹(1130~1200)在《琴律说》中 :;[pl|}tM  
  提出的一个律学名词。琴律的名词虽然晚至南宋才出现, _ndc^OG  
  但琴律的实践却渊源于先秦钟律和五弦琴、七弦琴的艺 y]|Hrx  
  术。就其中的纯律因素而言,则早在原始社会的“簧” r[xj,eIb  
  中,已有踪迹可寻。 <<#-IsT  
_'9("m V  
发展 [fF0Qa-  
=O= 0 D  
  《国语·周语》 载周景王(公元前 544~前520在 KT1/PWa  
  位)时的乐官伶州鸠说过“度律均钟”。三国吴韦昭注 oej5bAi  
  释这句话:“均钟”是先秦的一种旋律正律器。琴身木 \lj.vzD-A  
  质,长七尺。张弦,用来调钟。《管子》一书中“凡将 r* #ApM"L  
  起五音”的记载,可以和韦昭之说互证。《管子》的三 .!uXhF'  
  分损益法只算到五音。简略到存有未尽之意。对春秋时 VC%{qal;q  
  的编钟测音研究证明:钟律用管子五音为基础,兼采纯 -2NXQ+m ;  
  律三度的生律法;这只在“均钟”的性能与琴律相关时 ~WH4D+  
  才有可能。先秦钟律到秦以后失传,但它的实践却在汉 Oax*3TD  
  以后的七弦琴艺术中保存下来。两晋隋唐间,琴的艺术 #+)AIf  
  已有甚大发展,而琴的律学特点失载,北魏陈仲儒曾把 >TSPEvWc  
  琴五调与调律问题并提,但亦简略不明。宋代进入了一 F?!P7 zW  
  个传统学术的大整理的时期,才有朱熹《琴律说》的出 P{ YUW~  
  现。但人们对琴律的认识只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 "`P/j+-rt  
  在音乐考古学的新发展中引出有关律学研究的新课题。 [?rK9I&  
3IXai)6U  
律制 g)7~vm2/,  
O$QtZE61  
  琴律是一种非平均律的体系。在律制问题上兼含三 qYD$_a  
  分损益法和纯律三度音系生律法。它是灵活运用两种生 ks92-%;:  
  律法、或称复合律制的一种多变的体系。律制上的这种 z~[:@mGl  
  特点决定于琴徽的弦长比,琴的取音方法,兼采两种律 4.7 YIM  
  制的调弦法,并与琴调及琴的旋宫方法有关。 H4%2"w6|!  
0V*B3V<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4 DhGp  
*'5 )CC  
徽位 A-5xgp,  
*|)a@V L  
  徽位与琴律的取音方法 首先在于纯律的特征。中 f4A;v|5_  
  国的簧、埙、磬、钟等古乐器,自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l6aSr  
  即有纯律的实践;但至《曾侯乙钟铭》(公元前433)出 DONXq]f:,"  
  现以前,史料中并无表明纯律数理逻辑关系的确切记载。 r)Q/YzXx*  
  可以明确看作纯律计算方法的材料,只有琴工自古相传 ? yL3XB>  
  的、确定徽位的“摺纸法”,亦即运算纯律弦长比值的 T(LqR?xOo  
  简单整数比的计算方法。这种确定徽位的方法,到宋代 !|!k9~v!  
  才由朱熹的《琴律说》以概要的叙述反映于文献材料。 ^PwZP;On  
  徽位决定琴律在律制上的主要性质。它的13个徽位 a=(D`lQ8  
  弦长比,形成如下序列: @qP uYFnw  
  其中,第三、六、 八、十一各徽,比值的分母为5。 N?cvQR{r9  
  产生的各音为纯律独有。其余各徽比值的分母可以析为 S0,q@LV  
  2、3两个因数,产生的各音则为三分损益法与纯律三度 l=EnK"aU  
  音系生律法所共有。由于琴的各种取音方法,全部联系 =T_E]>FF9  
  着琴徽的作用,因此三分损益法虽可存在于某些取音方 UQq ,Xq  
  法之中,但琴律仍是一种以纯律倾向为主的复合律制。 TJ k3z^.j  
>R9Q|   
三种取音方法 +tsF.Is!t  
_5<d'fBd  
  琴上取音有散、按、泛3种方法。散声是空弦音;按 !,D7L6N  
  音也叫实音,是左手按弦、右手弹奏发出的音;泛声是 F@m]Imn5Dx  
  左手指当徽位处虚触琴弦、右手弹奏促使琴弦发生分段 m]C|8b7Y  
  振动,因而产生的泛音。这3种取音方法构成了琴律在律 s3nt12  
  制应用上的全部可能性。 ckn0I  
m\9R;$ \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 X[' VZz7  
;#'YO1`gf3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分别决定于两大类不同的 %6A."sePO  
  “调弦法”,或为三分损益法,或为纯律三度音系生律 ' i- 6JG%  
  法;但按三分损益法调弦时,也只能约定各个散声的律 )OjTn"  
  高,而不能决定琴律的全面的律制特点。琴律的按音虽 i.QS(gM  
  可按照三分损益法的弦长比确定“徽分”(一定的两个 E?\&OeAkO  
  徽位之间,按十等分来决定其间占若干分的按音位置); 9f UD68Nob  
  但按音在当徽之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然产生纯律音 b&q!uFP  
  程,而某些徽分则仍然产生纯律音程。琴律的泛声则由 D~~"wos  
  徽位约定,只能使曲调中的各音符合纯律结构。因此,琴 Ck`-<)uN  
  徽决定着琴律的以纯律为主的律制倾向。 jb0wP01R  
4:umD*d 3E  
琴律及其两类调弦法 %S$P<nKN5  
^HS;\8Xvb  
  七弦琴的调弦法脱胎于古代 ie<zc+*rW  
  的五弦琴。后世尊为“正调”的调弦:徵、羽、宫、商、 54[#&T$S  
  角的序列是最古老的一种五音弦序。增为七弦之时,六、 Sq#AnD6To  
  七两弦实际只是一、二弦的高八度的重复。 x/BtB"e*5  
  各种“琴调”都以正调为准则,传统上存在两大类 VU8EjuOetb  
  的调弦法。按正调的五音弦序说:第 1类即《管子·地 #&v86  
  员》所载的调弦法,它的特征是二弦(D)和五弦(A)的散 :/rl \woA>  
  声略高。第 2类即琴家所传的“仙翁法”,它的特征是 VO"/cG;]*  
  二弦(D)和五弦(A)的散声略低。用音分数可以比较它 U}#3 LFr.?  
  们的差别如下: ALcin))+B  
  这两种调弦法虽在琴家手中世代相传,但其来源已 ]~a;tF>Fw  
  难考定。根据《管子·地员》的记载,已知先秦均钟即 Q{+*F8%8V<  
  有第1种调弦法;根据《曾侯乙钟铭》中的“索商”(二 .>QzM>zO  
  弦)为 182音分的D,“□”(相当于五弦音高)常为 SB1j$6]OR7  
  884音分的□,可知先秦至迟在春秋战国间即应有第2种 1omjP`]|,  
  调弦法。但由于七弦琴刊本的晚出,直到明代以至晚近, AN193o   
  才得见到有关这两种调弦程序的详细记载。第 1种可见 qV;E% XkkS  
  于1557年萧鸾所辑《杏庄·太音补遗》的“和弦”部分 )FLDCer  
  以及今本《古琴初阶》。第 2种可见于1547年杨嘉森所 F~bDA~  
  辑《琴谱正传》的琴论部分以及《古琴初阶》所载“仙 }~I(e  
  翁法”。 aPU.fER  
  这两种调弦法的空弦散声,原则上分属两种单一律 HgGwV;W  
  制,但在琴律各音的综合运用中仍然得出复合律制的结 ?L K n  
  果,使琴律在律制问题上与调弦法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I}/e v  
  第2种调弦法虽可称之为“纯律调弦法”,但在恰当徽分 _v/w ,z  
  上仍可奏出三分损益律的音调;甚至在徽位上取按音,亦 KU]co4]8^s  
  可产生四弦9徽204音分的D,二弦13徽接近408音分的E、 w\V1pu^6@  
  五弦13徽接近1110音分的B。第1种调弦虽可称之为“三 _#\e5bE=Z  
  分损益调弦法”,但纯取徽位上的按音,却可比纯律调 ;2#9q9(  
  弦法得出更为完备的各种纯律音程。 C8{bqmlm@  
+ 6noQYe  
律名和律高 Q!9  
mS$9D{  
  琴律与律名、律位 先秦钟律原属均钟所用的律名, 8 x=J&d  
  自秦代以后至1978年曾侯乙钟出土前,久已失传。魏晋 bEQy5AX  
  以来,七弦琴上通用的律名一般是以二弦散声为黄钟的 XA b%V'  
  三分损益律十二个“正律”的名称。除了因琴派之异, )2z<5 `  
  律名与弦序的对应关系时有不同外,十二律名并无区别。 IOfxx>=3  
  但这些通用的律名在琴上并不严格表示一定律高,而只 HZASIsl  
  表明一定“律位”(大体上律高相近的、异律同位的同 +N6IdDN3  
  名各音)。①从琴上取音看,朱熹《琴律说》称一弦11 ?g{--'L  
  徽□音(386音分)为姑洗;而姑洗作为三分损益律的律 Q,ez AE  
  名应作E音(408音分)。②从调弦法看,同为纯律调弦 ^`~s#L7  
  法,《琴谱正传》的七弦散声D音(204音分)与一般的 k kZ2Jxvx  
  “仙翁法”七弦散声□音(182音分),也都按照异律同 UWW^g@d4  
  位的原则同称“清太簇”。③从生律法的角度看,三分 %>p[;>jW  
  损益的仲吕应是□音(522音分,即比F音高一古代音差 RGu`Jk  
  之律),不能复生黄钟C音,但琴律中的仲吕(三弦F音) f-.dL  
  却可复生黄钟,这两个律高在琴上可以同称“仲吕”。 enC/@){~  
  琴上所用的律名具有复合律制的特点,并不表示单 J# >)+  
  一律制的确定律高,正如先秦钟律中的宫商字一样,其 C33BP}c]  
  内涵只是用来概括异律同位现象,实质是一种律位名称。 <USK6!-G  
hqXp>.W  
琴律与琴调 o*k.je1  
-R]Iu\  
  琴调因各弦散声的阶名实质而异。不 1;*4y J2  
  同的琴调都从正调(徵、羽、宫、商、角……)的弦序 |?cL>]t  
  变出(“紧”──升高、“慢”──降低有关各弦)。采 uI9eUO  
  用不同的琴调,只在不同程度上与特定琴曲的调高、音 3# g"Z7/  
  阶、调式、直至特殊的表现性能有关。正如正调的本身 1 5heLnei  
  不与两类调弦法直接相关一样;一般的琴调也与律制问 k!Ym<RD%N  
  题没有直接关系。也有某些琴调专属某种律制的调弦法。 Ir\P[A  
  诸如姜白石琴曲《古怨》的“侧商调”,在调弦程序上 DX2_} |$!  
  具有精密规定,确属纯律的调弦法。传统琴论中虽然常 SD/=e3  
  将琴调问题归入琴律范畴,实质上琴调一般属于乐学理 qix$ }(P  
  论问题而不与律学理论直接相关。但在不同琴调涉及琴 lGlh/B%  
  曲旋宫问题时,它们的调律问题就呈现出种种复杂情况, (jyT9'*wAT  
  而将在律制问题上以不同程度相关联,这种情况属于琴 bIWSNNV0F  
  律理论的深入探讨问题,却已超出了琴律理论基本原则 Z bW!c1s{  
  的范围。 f7lt|.p  
JRw<v4pZ  
{g C?kp  
http://baike.baidu.com/view/88960.htm
古琴文化网 guqinwenhu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