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律
%3rP`A 7d vnupLh 目录
yHGADH0B 基本信息
W%J\qA 发展
+v\oOBB) 律制
3sk9`=[{$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J2Gf(RU 律名和律高
dRDnJc3 琴律与琴调
2?x4vI
np; BuwY3F\-O Xeajxcop# _j3f Ar(V 基本信息
BzzTGWq\ &FD>&WRV 中国宋代学者朱熹(1130~1200)在《琴律说》中
xfQ1T)F3g 提出的一个律学名词。琴律的名词虽然晚至南宋才出现,
a
=QCp4^ 但琴律的实践却渊源于先秦钟律和五弦琴、七弦琴的艺
kP"9&R`E 术。就其中的纯律因素而言,则早在原始社会的“簧”
v:U-6W_)| 中,已有踪迹可寻。
#`IN`m|
O84i;S+-p 发展
nR~(0G,H C]#,+q* 《国语·周语》 载周景王(公元前 544~前520在
3u;oQ5<(v 位)时的乐官伶州鸠说过“度律均钟”。三国吴韦昭注
XRH!]! 释这句话:“均钟”是先秦的一种旋律正律器。琴身木
Uv.)?YeGh 质,长七尺。张弦,用来调钟。《管子》一书中“凡将
nlYNN/@" 起五音”的记载,可以和韦昭之说互证。《管子》的三
rKn~qVls 分损益法只算到五音。简略到存有未尽之意。对春秋时
?EL zj 的编钟测音研究证明:钟律用管子五音为基础,兼采纯
,)XLq8 律三度的生律法;这只在“均钟”的性能与琴律相关时
JO;Uus{? 才有可能。先秦钟律到秦以后失传,但它的实践却在汉
6pzSp 以后的七弦琴艺术中保存下来。两晋隋唐间,琴的艺术
s CRdtP 已有甚大发展,而琴的律学特点失载,北魏陈仲儒曾把
OH88n69 琴五调与调律问题并提,但亦简略不明。宋代进入了一
xUvs: 个传统学术的大整理的时期,才有朱熹《琴律说》的出
/ouPg=+Nl 现。但人们对琴律的认识只是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
e!Hh s/&!T 在音乐考古学的新发展中引出有关律学研究的新课题。
+H.`MZ= ]A"h&`Cvt 律制
;]iRk -%~4W? 琴律是一种非平均律的体系。在律制问题上兼含三
k\IbIv7?i 分损益法和纯律三度音系生律法。它是灵活运用两种生
[~
fraK,) 律法、或称复合律制的一种多变的体系。律制上的这种
xmX 4qtAL 特点决定于琴徽的弦长比,琴的取音方法,兼采两种律
25T18&R 制的
调弦法,并与琴调及琴的旋宫方法有关。
:svqE+2 g{Rd=1SK] 律制有关的律学特点
w@pPcZ>z/ `gJ(0#ac 徽位
Gq6*SaTk 74u&%Rj 徽位与琴律的取音方法 首先在于纯律的特征。中
>V937 国的簧、埙、磬、钟等古乐器,自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oNXZRg6 即有纯律的实践;但至《曾侯乙钟铭》(公元前433)出
?(PKeq6 现以前,史料中并无表明纯律数理逻辑关系的确切记载。
nu^436MSOa 可以明确看作纯律计算方法的材料,只有琴工自古相传
]yu:i-SfP 的、确定徽位的“摺纸法”,亦即运算纯律弦长比值的
j [a(#V{ 简单整数比的计算方法。这种确定徽位的方法,到宋代
ZoeD:xnh[ 才由朱熹的《琴律说》以概要的叙述反映于文献材料。
TV:9bn?r) 徽位决定琴律在律制上的主要性质。它的13个徽位
GeqPRah 弦长比,形成如下序列:
:Al!1BJQ 其中,第三、六、 八、十一各徽,比值的分母为5。
5bIw?%dk( 产生的各音为纯律独有。其余各徽比值的分母可以析为
SKtr tm 2、3两个因数,产生的各音则为三分损益法与纯律三度
-} +[ 音系生律法所共有。由于琴的各种取音方法,全部联系
2/f}S?@ 着琴徽的作用,因此三分损益法虽可存在于某些取音方
[Zrr)8A 法之中,但琴律仍是一种以纯律倾向为主的复合律制。
%)|s1B'd GVz6-T~\> 三种取音方法
FlQGgVN H.;Q+A,8^ 琴上取音有散、按、泛3种方法。散声是空弦音;按
\G BuWY3B 音也叫实音,是左手按弦、右手弹奏发出的音;泛声是
==B6qX8T 左手指当徽位处虚触琴弦、右手弹奏促使琴弦发生分段
,I9bNO,%JK 振动,因而产生的泛音。这3种取音方法构成了琴律在律
BWNi [^] 制应用上的全部可能性。
lFkR=!?= 0%B/,/PxD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
CAlCDfKW} RNL9>7xV 琴律的散声各弦调律情况分别决定于两大类不同的
D=$)n_F “调弦法”,或为三分损益法,或为纯律三度音系生律
=*Lfl'sr_ 法;但按三分损益法调弦时,也只能约定各个散声的律
Fcx&hj1gQ 高,而不能决定琴律的全面的律制特点。琴律的按音虽
/xQTxh1;K 可按照三分损益法的弦长比确定“徽分”(一定的两个
NRuNKl.v 徽位之间,按十等分来决定其间占若干分的按音位置);
$xqa{L%B 但按音在当徽之处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必然产生纯律音
df=f62 程,而某些徽分则仍然产生纯律音程。琴律的泛声则由
:]"V-1#} 徽位约定,只能使曲调中的各音符合纯律结构。因此,琴
b$7 +;I; 徽决定着琴律的以纯律为主的律制倾向。
\*da6Am 0_/[k*Re 琴律及其两类调弦法
>~f]_puT d5b%
W3 七弦琴的调弦法脱胎于古代
dQvcXl] 的五弦琴。后世尊为“正调”的调弦:徵、羽、宫、商、
QPx^_jA 角的序列是最古老的一种五音弦序。增为七弦之时,六、
:3PH8TL 七两弦实际只是一、二弦的高八度的重复。
+t.b` U`- 各种“琴调”都以正调为准则,传统上存在两大类
?M2J wAK5 的调弦法。按正调的五音弦序说:第 1类即《管子·地
[UR-I0 s!/ 员》所载的调弦法,它的特征是二弦(D)和五弦(A)的散
@iiT< 声略高。第 2类即琴家所传的“仙翁法”,它的特征是
_aphkeqd 二弦(D)和五弦(A)的散声略低。用音分数可以比较它
xk5]^yDp 们的差别如下:
jdN`mosJ 这两种调弦法虽在琴家手中世代相传,但其来源已
TpaInXR 难考定。根据《管子·地员》的记载,已知先秦均钟即
@WhHUd4s 有第1种调弦法;根据《曾侯乙钟铭》中的“索商”(二
iscz}E,Y 弦)为 182音分的D,“□”(相当于五弦音高)常为
#Z #-Ht 884音分的□,可知先秦至迟在春秋战国间即应有第2种
s.rm7r@# 调弦法。但由于七弦琴刊本的晚出,直到明代以至晚近,
y5r4&~04 才得见到有关这两种调弦程序的详细记载。第 1种可见
R_KH"`q 于1557年萧鸾所辑《杏庄·太音补遗》的“和弦”部分
$qiya[&G4 以及今本《
古琴初阶》。第 2种可见于1547年杨嘉森所
"Q<MS'a 辑《
琴谱正传》的琴论部分以及《古琴初阶》所载“仙
`L
zPotz 翁法”。
+q4O D$} 这两种调弦法的空弦散声,原则上分属两种单一律
+|v90ed 制,但在琴律各音的综合运用中仍然得出复合律制的结
~o( 果,使琴律在律制问题上与调弦法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t1".0 第2种调弦法虽可称之为“纯律调弦法”,但在恰当徽分
baasGa3}s 上仍可奏出三分损益律的音调;甚至在徽位上取按音,亦
ks tIgcI
可产生四弦9徽204音分的D,二弦13徽接近408音分的E、
b>|6t~}M 五弦13徽接近1110音分的B。第1种调弦虽可称之为“三
W^Yxny 分损益调弦法”,但纯取徽位上的按音,却可比纯律调
(Z*!#}z` 弦法得出更为完备的各种纯律音程。
.`lCWeHN !i50QA|(G 律名和律高
1oS/`) #WuBL_nZ~ 琴律与律名、律位 先秦钟律原属均钟所用的律名,
`uFdwO'DD 自秦代以后至1978年曾侯乙钟出土前,久已失传。魏晋
<%d>v-=B 以来,七弦琴上通用的律名一般是以二弦散声为黄钟的
Z;i:]( 三分损益律十二个“正律”的名称。除了因琴派之异,
]]mJ']l 律名与弦序的对应关系时有不同外,十二律名并无区别。
H|*m$|$, 但这些通用的律名在琴上并不严格表示一定律高,而只
~&T~1xsFJ 表明一定“律位”(大体上律高相近的、异律同位的同
7v kL1IA 名各音)。①从琴上取音看,朱熹《琴律说》称一弦11
XSDpRo 徽□音(386音分)为姑洗;而姑洗作为三分损益律的律
Y73C5.dNcE 名应作E音(408音分)。②从调弦法看,同为纯律调弦
:h$$J
lP 法,《琴谱正传》的七弦散声D音(204音分)与一般的
_w{Qtj~s| “仙翁法”七弦散声□音(182音分),也都按照异律同
!VJoM,b8 位的原则同称“清太簇”。③从生律法的角度看,三分
pRqx`5 } 损益的仲吕应是□音(522音分,即比F音高一古代音差
1x)J[fyId 之律),不能复生黄钟C音,但琴律中的仲吕(三弦F音)
.8R@2c`}Cs 却可复生黄钟,这两个律高在琴上可以同称“仲吕”。
D-c4EV 琴上所用的律名具有复合律制的特点,并不表示单
w(/S?d
一律制的确定律高,正如先秦钟律中的宫商字一样,其
AdEMa}u6 内涵只是用来概括异律同位现象,实质是一种律位名称。
rsQtMtS2 -"`=1l 琴律与琴调
3mgD(,(^ F847pyOJnf 琴调因各弦散声的阶名实质而异。不
^ c<Ve'- 同的琴调都从正调(徵、羽、宫、商、角……)的弦序
Wri<h:1 变出(“紧”──升高、“慢”──降低有关各弦)。采
bsX[UF 用不同的琴调,只在不同程度上与特定
琴曲的调高、音
pkzaNY/q 阶、调式、直至特殊的表现性能有关。正如正调的本身
DrR@n~ 不与两类调弦法直接相关一样;一般的琴调也与律制问
WY/}1X9.% 题没有直接关系。也有某些琴调专属某种律制的调弦法。
$X6h|?3U, 诸如姜白石琴曲《古怨》的“侧商调”,在调弦程序上
}pYqWTG 具有精密规定,确属纯律的调弦法。传统琴论中虽然常
>j/w@Fj 将琴调问题归入琴律范畴,实质上琴调一般属于乐学理
uYN`:b8 论问题而不与律学理论直接相关。但在不同琴调涉及琴
WLT"ji0w2 曲旋宫问题时,它们的调律问题就呈现出种种复杂情况,
*VcJ= b
2Y 而将在律制问题上以不同程度相关联,这种情况属于琴
6t$8M[0-U 律理论的深入探讨问题,却已超出了琴律理论基本原则
khe}*y 的范围。
l-Z4Mq6*L j_AACq
{. UVP vOtZj http://baike.baidu.com/view/88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