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转载自 《心裁国乐谱》网站,孙心裁 |[k6X=5 },[S 9I`p http://mayasun.idv.tw/topic.asp?TOPIC_ID=35 gY*Cl1 Iz Zb);08X 全国第四届 古琴打谱会暨国际 琴学研讨会见闻录(一)人物篇 h/-7;Csv JR7~|ov 第三届古琴打谱会是在1985年(26/5─30/5)于扬州召开的 3^1)W!n/ 距今已18年了 >`,v?<>+ 所以这次古琴打谱会出席的代表特别茂盛 b39;Sv|# (第一届1964.12.09─14于北京举行,四十余人出席
LFGu|]( 第二届 1983.04.30─05.07于北京举行时,虽是在历经19年之后 &sx/qS#,VL 也只有五十余人出席 )-9|3` 而第三届竟有八十余人参加) y^M'&@F 兹简略介绍如下: j]
M)i:n >+,1@R 乔建中/音研所所长 HzbO#)Id-I 王子初/音研所副所长 VFA1p)n 赵宋光/前星海音乐学院院长 }})4S;j 吴文光/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景略子) D8[&}D4 龚 一/上海民乐团团员 zS?i@e
$ 丁承运/温州大学教授 )m5<gp ` 李祥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_eO+O=j_x 赵家珍/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ISq7*%F 阎林红/中央音乐学院讲师 PMXnupt 戴晓莲/上海音乐学院副研究员 Ie4*#N_ 王建欣李凤云/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4_r8ynq{z 凌瑞兰/渖阳音乐学院教授(凌其阵女) }1;Ie0l=_e 朱默涵/渖阳音乐学院教授 {fIH9+v 李明忠李村/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李明忠女) FopD/D{ 姚公白/(姚丙炎子) =7Tbu'O; 翁瘦苍/常熟虞山琴社社长 *xL#1 朱 晞/常熟虞山琴社副社长 '[\%P2c)Q 俞伯孙/成都东坡琴社社长 r=&PUT+vt 高培芬/山东古琴研究会会长 \hNMTj#O 刘正春/南京金陵琴社副社长 s8eiq`6\H} 汪 铎/苏州吴门琴社副社长 t*.v! 刘善教/镇江梦溪琴社社长 H,3$TNXy 徐匡华/杭州西湖琴社社长 @@ZcW<Y" 李禹贤/厦门古琴学会名喻会长 @J"
} ~Y 戴树红/上海今虞琴社社长 9Cf^Q3)5o 谢导秀/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 DB?_E{y] 张子盛/天津古琴艺庄 B*DH^";t 梅曰强/扬州广陵琴社 {"{J*QH 殷继山/太仓大还阁琴馆 m{+lG* 陈成渤/杭州龙艺琴苑 WxO*{`T! 徐匡华/杭州西湖琴社社长(徐元白子) IwWo-WN7. 徐晓英/四川锦江琴社 nW|[poQK 曾成伟/四川锦江琴社副社长 nR"k%$ 顾泽长/辽宁古琴研究会会长(顾梅羹孙) ]*zF#Voc 王 政/常州西湖琴社 (T'inNbJe 吴 钊/音研所研究员(<琴曲集成>编者) )](8{}wo 许 健/音研所研究员(<琴史>作者) E8NIH!dI 崔 宪/音研所研究员 2px5>4< 林 晨/音研所副研究员(林友仁女) O]{H2&k@ 李 玫/音研所研究员 :nZ*x=aq 秦 序/音研所研究员 #/1A:ig 萧 梅/音研所副研究员 $8_*LR$ 陈长林/中科院研究员(<龙朔操>打谱者) j#!J
hi 张铜霞/中国歌舞团(<七弦琴音乐艺术>主编) o2Pj|u*X 余青欣/中央民乐团 _Q.3X[88C 金治中/昆明 fCEd
:Kr 香港:沉兴顺、唐健垣、谢俊仁、周旋捷、李春源、向雪春、李 明、吴英卉、林 琳、欧柏青、杨春微、黄泉锋、荣鸿曾 3UrqV`x \ 台湾:陈庆灿、李 筠、李自强、吴怡青、王梦兰、孙新财、蔡灿煌(英国) X4%*&L 日本:菊田勋、荒井雄三、高桥亚弥子、拇尾亮子 (W@
ypK@ 韩国:贾瑀铉 /!AdX0dx 加拿大:黄树志、梁丽云 $RA"NIZ:! 美国:唐世璋 m^]/
/j @X\nY</E#M {'r(P& 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会暨国际琴学研讨会见闻录(二)学术篇 |C-B=XE;3 hb?
|fi 「打谱」是弹琴的专有名词 -t*C-C'"| 原指按照(没有节奏的)古琴简字指法谱
-U*XA 经实际按弹 uLL#(bhDr 试奏出(有节奏的)全曲原貌来的过程, Pfd FB A 9tQb: 以往的琴人既只用(没有节奏的)古琴简字谱 *+@/:$|U 则古人所谓的打谱 mT-5Ok&TUe 是并不包括译出简谱在内的 BAt2m- 与今人所谓的打谱 /I6?t=?< 必包括译出首调谱在内不同 3_Oq4 / 06Uxd\E~ 我们今日所见到的 琴谱出版品 o5Qlp5`:u 往往在曲名右侧 #NL1N_B 会记录出由谁(根据何琴谱)打谱的资讯来 vv%Di.V 所以打谱的重点 wu
3uu1J 可说已由演奏的意义 #axRg=d?K 转化为翻译的意义 L~ 1Lv? (翻译就不一定是要经过实际按弹过程的) o_\b{<^I 琴调的首调意义乃变得重要起来 %
qAhETZ% 不懂琴调 )(DV~1r= 是绝无法打谱的 DB>>U>H- L{gFk{@W 譬如<神奇秘谱>的五音调(宫调、征调、商调、羽调、角调) 70KXBu<6
定弦既完全相同 e,1Jxz4QH 古人的打谱就只要照谱索徽宣科即可 VK`b'U&l" 并无须理解此五个五音琴调间的区别 |<BTK_R (!Ml2 今人的打谱既要记成首调简谱 bk^ :6>{K 则此五音调的第一弦各是(相同还是不相同的)何音? sV[|op (也就是说宫是何律啦!) c#{<|
. 就成为很基本的问题 c+4SGWmO (柳琴兄曾说 qRB%G<H 用音既一样 Bwll
[=_I 记谱上的区别并无意义 ih~c(&n0 可是除了笑我是书呆子的两位前辈之外 *r9I
1W 就没有其它任何一个琴人 7 ic]q, (尤其是学者们)是这样理解的 SAo"+% typ*.j[q 就算没有记谱上的区别 a o7|8[ 则全记成何宫何调?
EQ=Enw1[ 总还是一个现实问题吧!) Bpk%,*$*) ^OA}#k
NTW 我在与会前 [N7[%iQ% 在网路上一直请教这个问题 :;??!V 始终没有人能回答 n\cP17dr 所以在会议中 &+sO"j4<?r 我也将此问题遍问琴友 dYr# 唯大都不得要领或众说纷云 W%1fm/G0 好在丁承运与唐世璋两人的论文中 53(m9YLk 恰好就都谈到此问题 -@J;FjrXmP E,C<ox4e 我认为这个问题 AHZ6 实是此次会议唯一能构成学术论题的议题 7Uj[0Awn 也是我参加此次会议唯一的收获 yUH8 值得在此报导一下 KCCS7l/ K5w22L^=+ 关于<神奇秘谱>的五音调 sDbALAp
+ 唐世璋认为 ^i:%;oeG 宫调与角调、羽调相同,第一弦皆为So(1=F) 0U$6TDtmE 征调与商调 相同,第一弦皆为Do(1=C) qw_qGgbl 0!(Ii@m=N 吴文光的意见 +d'h20 基本上与唐世璋相同 rp1u 只是征调比较多样性 d[SC1J 第一弦时为Do, 时不为Do, A#jiCIc 他认为这是一种转调的现像 .s2d &"^A 若然, pr;L~$JW 则<神奇秘谱>的五音调不但与主音无关 ]pB~&0jg 与音阶也是不可能有关的了! spe9^.SI MGmtA( 丁承运的意见 EG9S?
$ 则不但与他俩不同 E+ 7S:B 且颇为特出 qt;6CzL
C 并与我的假设相同 5h20\b?=$ 又有根有据 0tsll1 很能引起我的注意来 twO)b"0 ,;D74h2F 他说: ?94da4p 宫调1=F第一弦为So(以第三弦为Do) 七弦定音为 5 6 1 2 3 5 6 $6'xRUx X 商调1=C第一弦为Do 七弦定音为 1 2 4 5 6 1 2 `_v-Y`Z 征调1=G第一弦为Fa(以第四弦为Do) 七弦定音为 4 5 b71 2 45 wkd591d* 羽调1=D第一弦为bSi(以第二弦为Do) 七弦定音为b7 1 b3 4 5 b71 %F}`;>C3 角调1=A第一弦为bMi(以第五弦为Do) 七弦定音为b34 b6b71 b34 cAktSoF 假如商征对调的话 q_oYI3 <神奇秘谱>的五音调 h_CeGl!M} 是可以一言述之的 {s`1+6_&Vz 那就是: ZFdQZ=.' 宫调以宫为宫 OEAF. 征调以征为宫 crhck'?0 商调以商为宫 UT^t7MY#O 羽调以羽为宫 F;~ #\X 角调以角为宫 YDQV,`S7 (这个琴调的早期理论 8^4X/n 就与我的燕乐宫调理论完全相同了!) {1SxM / 而丁教授特别指出 ec]ksw6T+ 早期琴谱<西麓堂琴统>的琴论中 Bj]0Cz 就曾指出 H%%#^rb^ 征调应称为商调 n*O/X 商调应称为征调 }]n&" =Zk- (我至今虽还找不出此段话 WO}JIExy 但想来他之所言是确有根据的) c6lEWC: N?pD"re)6 丁教授说他这理论是可以用很多方法验证的 Z;n}*^U 譬如说征调的第一弦为什么定音是Fa sV77WF 而不是唐世璋所说的Do呢? >ueJ+sgH 因为征调曲的第一弦空弦散音是不用的 <o]tW4\(R 第一弦的空弦定音若是Do iK.MC%8? 则征调曲为何不用Do音呢? Dt+"E 可见征调的第一弦是Fa ZE=~ re 所以征调曲才不用第一弦的空弦散音 x b _C1n (与姜白石所说征调是去母调 @nZFw. 所以征调是以住声为宫 PN.=])7T 以母声,也就是古琴的第一弦为清角 \!YPht 当是同一道理吧!) ,cm2uY 2{#quXN9 <神奇秘谱>的角羽两调不多 ' !_44 丁教授的理论当是可以验证的 2?}( 我很愿意试证之 H%sQVE7m ]1Q\wsB 不过 i_=P!%, 话说在前面 \<PX'mnO 即使丁教授的理论可以获得验证 G! 87F/ 但因为中国的基本乐理 <`N\FM^vo (也就是记谱法)并未被建立起之故 )FHaJ*&d 这个验证是并不一定能被承认的 3PJ 因为记谱法本有两种(以上) lYZHM," 也就是之/为调名制两种 9#3+k/A zJx<]=] 譬如燕乐的羽调 WrD20Q$9Q 为调名制记为 1 2b3 4 5 6b7 1 Xbu >8d?n 之调名制却记为 6 71 2 3 #45 6 <T7y85 日本人现在已记为2 34 5 6 71 2 Ar):D#D 陜北人却有记为 5 6b7 1 2 34 5者 T+~~w'v0 YTGup]d 最有名的曲例就是<锈金匾>啰 #2WBYScW0 <锈金匾>的陜北原曲调是 | z('yy$ 1=G含4与b7的清商调音阶苦腔(乙凡调,重六调),主音为So: ]XP[tLYY 5 42 5 16 5 65 4 a}Ov@7 Az)P&*2:'` 王沂甫则记为1=C只含4的下征调音阶,主音为Re: hyTi': 2 16 2 53 2 32 1 `9wz:s QtP YobIbpo 惟依之调名制当记为 p@Qzg
/X 1=F含#4的宫调音阶,主音为La: "1[N;|xa 6 53 6 27 6 76 5 o0<T|zgF5, Hu'c)|~f 依燕乐及日本唐传雅乐原所采的为调名制 dj]sr!q+ 则是1=D含4与b7b3的羽调音阶,主音为Do: Az.Y-O<$\ 1 b75 1 42 1 21 b7 o 86}NqK i3Ffk+ |b 这个记谱法在今人看来 (JM4W
"7' 无疑是上四者中 [6-l6W 最难且最不中听的 `i.f4]r (因为<绣金匾>本非含b7b3的羽调音阶 +ATN2
o 羽调的偏音在五度环的二三音 ->j9(76 " 而<绣金匾>的偏音在五度环的六七音 .z{7
rH 羽调的五声音阶当有一个大三度与一个小二度 ,3Wa~\/Q (即曲调中4,b7两音(陜北的14两音)为偏音) eEU: 而<绣金匾>的五声音阶中并无大三度与小二度 c`t1:%S 且14两音为主音(63方为偏音) O Ov"h\, 由此也可知<绣金匾>并非羽调 7'&Xg_ 当属含#4的宫调音阶 )v|a:'%K_ 而宫调音阶无论之/为调名制既法是完全相同的 }U#S* 这里只是举个大家较熟的曲例而已 Mv9s 但以羽调音阶记谱的曲例 w1GCjD*y 日本唐传雅乐中尚有很多)
Cw+ (,1 因为这种角羽两调的为调名制唱法 O}KT>84M 于宋元后失传了 J%[K;WjrZJ (为调名制且于1117年被整个放弃了) yDyq. -Q 连日本人都将羽调改记为低二度调 Z4(2&t^ 把 1 2b3 4 5 6b7 1 p(U'Ydl~ 改记为2 34 5 6 71 2了! D&oC1 与现代有些曲谱 YqDw*S{ 把粤曲的乙凡调 e~-Dk .i 1 2 4 5 b7 1 I5bi^!i 改记为低二度调 @L~y%# 2 3 5 6 1 2异曲同工 d?S<h`{x FF/MTd}6qG 但我要这样说: $OUa3!U_! 所有的声调(音阶)都是应以七声作论的 Sqb#U{E 所有的地方音乐与古乐的曲谱 +0=RC^ 原也多是七声音阶 vfo[<" 绝少只有五音者 "@f`O !W3Le$aL 如粤曲的乙凡调正确的七声表示法当为 F^aD!O ~ 1 2 (3)4 5 (6)b7 1 qGh rJ6R! 若改记为低二度调,就成为 y'+^
ME$H 2 3 (#4)5 6 (7)1 2 / _cOg? o <双星恨>一曲若这样记谱 xApa+j6I 就要转调三次 HML6<U-eS 且不但宫位不同 [t6)M~&e:_ 音阶也都不同! Tok"-$`N 这时#4b7等音阶特征音 AOfQqGf 就常会被歪曲或省略了! ^X_%e | 实不若传统记谱法简明合理 yx}:Sgv% Us%VBq 再以<锈金匾>为例 -9Can4 原曲原有 oS`F Yy 232 12 5 54 24 21 b7 一句 "~+K`*0r8 都并不被记为 ^|x{E20 3#43 23 6 65 35 32 1 ^L'K?o
而被改为 Q!Op^4Jz 36 23 6 …………. [UI
bO@e f/=0 原有 JTb<uC 21 b76 1 一句 {bNnhW*qOu 王沂甫并不记为 (nc fR 65 43 5 .*zQ\P 而改为 Y] n^(V 65 42 5即 +(P;4ZOmB 21 b75 1 V3`*LU 总之七声音阶都被修改为五声音阶了! Onc!5L @.g4?c 我们若只拿到修改的五声音阶谱 s/T5aJR 是不一定看得出 =-:o?&64 原来的七声记谱法 huQ1A0(no 才是最简明自然且最为合理的 od|pI5St 5fLCmLM` 丁教授也说 }U(^ QB 并非他要标新立意 ]>AW 他也并不提倡开倒车 r`&ofk1K 只是事实的真相既是如此 M.128J+xfS 他也就不得不把它发掘出来 '!Sj]+ nnE@1X3 知道这些历史真相的人 W!Xgse3 其思维方式 sVC5<?OW!p 是不可能与俗论相同的 ?Rwn1.Z 也就难免成为众人眼中的异类啦 F1+2V"~ *r % 所以丁承运劝我不要跟一般人多费唇舌 P_?1Rwm-45 但真的假不了 [lnN~#(Y 假的真不了 PCU6E9~t2 历史的真相在中国乐理被建立起来以后 *".7O*jjV 是终会被揭开的 59ivL6=3 而建立中国乐理的任务 %
,X(GwX 总该由我们努立来完成 "TxXrt%>A 不能继续任令 d6L(Q(:s 不懂乐史的人来代庖吧! Jrffb=+b kO5KZ;+N- 第二个勉强能称得上是学术议题的 U{R*WB b 是打谱能不能修改原谱音高? c'(]n]a% 是应完全复元 j[z\p~^ 还是容许校刊 \Js9U|lY 甚至再创作的问题
/!9949XV t=pG6U 多数人当然是主张 #uH1!UQb 应加以校刊的 HD`%Ma
Yhc 因为琴谱原都是手抄本 I#mT#xs6 笔误必然很多 '}OrFN @-7K~in?^ 但像<神奇秘谱>这样的早期琴谱来说 T0SD|' 有些特殊徽分是一再出现 7<KRB\)b& 显然不是笔误的 Te.hXCFD 今人若以后代的标准与眼光 SZ0Zi\W 主观的来推论这些都是手误 5I<?HsK@ 我个人就并不表赞成 F>}).qx 譬如唐世璋与丁承运就都曾指出 tz)L`g/J~ <神奇秘谱>的 琴曲多有b3之音(b7与4那就更多了) "2;UXX-H 那就更不必说羽角两调的琴曲了 Lr+2L_/v` 主观的把变化音修改为偏音甚至正音 S1=c_!q%9 正就是燕乐28调(及琴调)失传的原因 ;m&f Vp }tJ:-!*2 有人主张修改过之后 _I-0[w 应加以注名 F{}z[0 并说明理由 eHjR/MMr_ 这就算是一种补充性的修正意见吧! p*N+B
o --------------------------------------------------- q)%C| 会中有一位日本人 H(g&+Wcu= 展出他在网站上的琴谱 `=\G>#p<T 是用.tml写的 Kc(_?` 不但 古琴谱字须由中文合成 57oY]NT? 且并不规范 z1L. 如挑,只能用兆来表示之类 dXOjaS# ~ 非常原始 P"% / 即使用扫瞄影像档 s_kI\w4(x1 也比它省力省时且更好看吧! g%+nMjif adxJA}K} 我所发表的电脑打谱论文与程式 OrH&dY 是可以译谱的 #{]=>n)j 但多位大陆学者表示 |M0TG 他们所感兴趣的只是抄谱而非译谱 Vk-_v5 3Fr}8Dy 一般琴人则多无电脑 8CYJR/ 也没上过网站 GRs ;-Jt 少数表兴趣的人向我要论文 /bw-* 也只是交儿女研究而已 k"n#4o: 倒是来自香港与外国来的琴友们 K@d`jb4T 比较感兴趣 ))MP]j9
T 李村小姐关心古琴指法谱之没有节奏讯息问题 {jv1hKTa 发明了一套板眼符号 ilNm\fQ. 唯就不说刘天华早已采用了简谱的减拍线法 m4%m0"Z 来表示节奏吧 5=
F-^ 南北曲工尺谱及南管工尺谱上 F:H76O` 8 原来岂非已有一套通行的板演符号么? > Euput\ 又何劳李村小姐来另行设计呢? u!X2ju< mq
"p"iI 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会暨国际琴学研讨会见闻录(三)琴艺篇 QzS{2Y[OQ :q= XE$%H 这次会议的名称 9\"~ G) 既是打谱(演奏)与学术研讨并列 lF#Kg!-l 则正式代表(只缴费一半)最少都要弹奏一曲 0m@S+$v 有些且既演奏又发表论文 }KOu 像我这样 ,CvU#ab8$ 只发表论文而不演奏的 'DIE#l` 可说是绝无仅有 `6M(`*Up *yJb4uALB 我为什么不演奏呢? g VuN a) 因为曾有一个人对我说 ;1y\!f3#V~ 我弹得可还真不错 `C=p7% 但要是不弹的话 ?Jma^ S 可就更好了 q`\lvdl $iB(N ZV 茍依我之愚见 HnpGPGz@F 此次会议中 c1z5t]d 要是不弹的话就更好的人 q!7\`>.2:{ 可还真是不少 2L\h+) 这些人若原非名人 ?e ~* ,6 则其琴艺若何 Xau.4&\d 我也就不说也罢了 "5e]-u' 单表表一些名家的琴艺吧: lmd0Q(I f8n'9HOw> 吴文光演出的<关睢><离骚> }^ iE|YKz 当是这次会议中 h&Sl8$jVp 最特出而引起众多关注讨论的 Isi,Tl ^ (殷继山认为他属当今第一) kiECJ@5p 主因是他的神情不但极为投入 weDv[b5i 且都相当激动 ^X?[zc GE 8(+X0} <离骚>一曲若单由曲名来解 ^@ux 固然可以被理解为是激动的 6jnRC*!? 但琴曲的内容似并无甚多激动之处可呈 n|F`6.G 何况<关睢>的本文既是 Pgo5&SQb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么 :@p`E}1r{ 又有何激动之处可表呢? \2LCpN 但是倒也还真是有人 SnXLjJe 代其强解为 P_Zo}.{ “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 ^&'r5H 所以才”性冲动”! I4)vJ0 -Wig k['v 古琴讲究的是”清微淡远” "y`?KY$[N 难怪有琴友发言说 $M><K 吴老师这样弹琴是会伤身体的! <6`,)(dj tF'67,~W 我有幸与吴文光老师多聊了一回 SY{J 了解到他长期在国外演出 R@EFG%|`_ 常须与其它国际级的传统乐师较量 4C2 Dwj 他认为必须采用这种演出形态 EYQ!ELuF 才能镇得住(不懂中国琴乐?的)外国人 >Te{a*`"m: 也就是说 !P;qc 他不止<关睢><离骚>是这样的 WRnUF[y+) 其它曲目恐怕也都是这样激动的吧? 0|U<T#t8? eFx*lYjA 吴老师是吴景略大师的公子 !l&lb]Vcz 长期处于被乃父声名所笼罩之下 ZBYmAD 其实他的文化水平远超过乃父 68d @By 又是民乐音乐学的博士 l%)XPb2$J 但目前在中国音乐学院中 #2dmki"~( 似并无一展长才的机会 FX'W%_f, 连古琴学生也没有了 Fb*;5VNU. 这与他的激动 *[jaI-~S 有无关联呢? m]%cNxS m1cyCD 另一位名家是厦门的李禹贤老师 IEA[]eik> 他的演出吟猱较多近于颤抖 1|%$ie 被其老友戴树红加以提出 Fl
O%OD 认为动态应与静态加以交互运用 RXP"v- 才能给欣赏者一些留白与领会空间 NT nn!k <春怨>若演奏得咬牙切齿 Z`f _e? 那就成为<春恨>了! Z,2uN!6 o 1b#q/ 李老师与戴老师一样 a(
qw 为人极为坦然及热情 gi`ZFq@ 他建议下一次的打谱会议 }Jc^p 若能加以事前的计划分配 ;P{ *'@ 则集全国之力 U_J|{*4S.! 六百多首琴曲就可以很快打完了 R:fu n, 不要只指定少数指定曲为打谱对像 (O&b:D/Y 以免重复的浪费人力 VOiphw` $51#xe 他认为现在大家所演出的曲目 >,y QG+ 其实就始终只有这几十首而已 ~:0h o 这与十亿人民 cEN^H 一天到晚只听八出样版戏 k4|YaGhf 有何区别呢? q}8R>`Z{ zL{KK9Or 我非常同意他的见解 (2{1m#o 但在最后的综合讨论中 U-Iwda8v 他却不愿提出此议 ,p2
Di 因为李祥霆(等)认为 &Y,Rm78 打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打的 %AJdtJ@0H 打出的谱即使再多若不能用 ,5/gNg 就完全缺乏意义! "47nc1T+n ePF9Vzq 但是能不能用由谁决定呢? IQ|~d08} 谁能阻止非名家们来打谱呢? q80?C.,` 连他自己也提出这样的问题来 #a0 (Wh7 却又并无可行的解决方案! b
:+
X3 |GsLcUv6 我个人以为 .FC1:y<aO 这些名家们 =]"PSY7p 无论多么努力 @B[V'| 终究未能打出所有的琴谱么 +uH1rF_&@ 那么在音高的部份 ;m\(fW*ii 借用众力来完成 2{qoWys8[ 而节奏部份 ZE1#{u~[y 则容许名家们(包括所有的一般琴友们)来进一步完成 Sz._XY^ 又何害之有何益之无呢? p&q&Fr- "'8$hV65.p 渖阳凌瑞兰老师 LPXwfEHOm 以 录音的方式代替演出 3j3AI7c 且有电子音乐作为伴奏 C{,nDa?| 是本次会议中 -@QLE}~k[ 颇令人鼓舞的演出 Z2ZS5a 但正如意料之中 OU[Sm7B 保守的琴界 d2(n3Xf 似并不特别推崇此项成果 qzH97<M}T 那么电子古琴的推出 5H5<ft, 就更难以指望了 R{WG>c 其实古琴是最须要电子化的中国乐器之一 J0x)m2
现在演出古琴既必用麦克风 +Gjy%JFp 则与电子古琴所差无几! eC3ZK"oJ E;X'.7[c 天津音乐学乐的李凤云演出时 t4Z.b 5g 由夫婿王建欣以琴箫齐奏 QM$?}>: 真正是琴瑟合鸣 Rk'pymap 可惜箫声不大 4~
iKo :8rqTBa` 张铜霞的演出 K4
>d 曲目简单 R` N-^x 但有板有眼有浓有淡 l^SKd 恐与她身为一级演奏员的训练 s5[ Cr"q7B 及演出经验丰富有关吧 cL}g7D _LS=O@s^ 金蔚是浙江的年青美术老师 U2h?l
`nP 表现不疾不徐 )D@
NX/} 这是我个人颇为欣赏的两个人 Ms$kL'/ +XQS
-= 多位琴家之女 yNqrL?i 不但能克绍箕裘 ~+1t17 且多已在音乐学院任教 +Oxl1fDf 实是琴界之福 v3[
2!UXq 惟这几位后生女琴友 A /o=a# 指力普遍不如男性 U_!6pqFc 表情方面也就乏善可陈 |+[bKqI5 我就不再多说了 ruA!+@or =A,i9Z& 有些前辈 \:Nbl<9(9 原是学界(而非琴界)出身 )UxF lp;\ 以学者身份 6 g!t1%Kb 再续加以实务研习 0>AA-~=- 本与琴家续提升琴学内函一样值得鼓励 BeVQ[ 但在这样正式的会议中了草收场 P!-9cd1C, 实无必要 ^y??pp<1J 且见伤于一世英名 HID;~Ne 故唐健垣就指出 cLXMq"?C 这是绝对不应该的 -dza_{&+iZ wWH5T}\ 值得一提的是 *f,EDSN1@d 一位老外的演出 *l5/q\D 鱼贯而出一无留白 O/FQ'o1F 打了就跑连长拍都不够 Dl7#h,GTc< 几无句逗顿挫可言 lT%o6qgT 速度虽快但离快而不乱的要求极远 K}*s^*X 有人戏称可以加配一个口琴 N (43+ 当乡村音乐来演出 8J>s|MZ 但也有人对这种批评 $V@IRBm 大不以为然 0R; ;ou 认为中西的欣赏美学不同 7wZKK0;T 对老外应加以鼓励而不应加以讥讽 t<Og?m}( 否则就不够厚道 2AdV=n6Z 非琴人风范 :*\JJ w
T%:}/@ 1|Fukx<@J< 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会暨国际琴学研讨会见闻录(四)会务篇 Bq\%]2;eo{ 此次会议假上海工商银行位于常熟的渡假村举行 1c\$ziB 村内有一小湖 <8'}H`w% 湖边有室外咖啡座 }3QEclZr 环境清幽 n0cqM}P@;! 0uj3kr?cv 代表们都有专车接送 >`t
|a 报到后每人受赠刻好的图章一枚 [aI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