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 《心裁国乐谱》网站,孙心裁
SC
$` s{z~Axup- http://mayasun.idv.tw/topic.asp?TOPIC_ID=35 I~]Q55 `l gjw= 全国第四届
古琴打谱会暨国际
琴学研讨会见闻录(一)人物篇
$uFh$f !,6v=n[Nz 第三届古琴打谱会是在1985年(26/5─30/5)于扬州召开的
R<lNk< 距今已18年了
Z?~d']XD 所以这次古琴打谱会出席的代表特别茂盛
6mF{ImbRbS (第一届1964.12.09─14于北京举行,四十余人出席
[6_Du6\h 第二届 1983.04.30─05.07于北京举行时,虽是在历经19年之后
4`UL1)A] 也只有五十余人出席
#[U9(44, 而第三届竟有八十余人参加)
|DFvZ6} 兹简略介绍如下:
MCi` TXr $nfBvf 乔建中/音研所所长
V^`?8P8d 王子初/音研所副所长
wSJ]3gJM` 赵宋光/前星海音乐学院院长
3?*M{Y| 吴文光/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景略子)
16[-3cJ T 龚 一/上海民乐团团员
>NH4A_ 丁承运/温州大学教授
:<t{ =0G 李祥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uV 赵家珍/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Vh#Mp! 阎林红/中央音乐学院讲师
4g 6ksdFQ 戴晓莲/上海音乐学院副研究员
pg?i F1 王建欣李凤云/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la#Vf:] 凌瑞兰/渖阳音乐学院教授(凌其阵女)
r}y[r}vk 朱默涵/渖阳音乐学院教授
NO+
55n 李明忠李村/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李明忠女)
FfYd+]+? 姚公白/(姚丙炎子)
AJ#m6`M+EK 翁瘦苍/常熟虞山琴社社长
EOBs}M; 朱 晞/常熟虞山琴社副社长
=##s;zj(% 俞伯孙/成都东坡琴社社长
s?@)a,C%k 高培芬/山东古琴研究会会长
/[20e1 w! 刘正春/南京金陵琴社副社长
iO9nvM< 汪 铎/苏州吴门琴社副社长
gP%|:" 刘善教/镇江梦溪琴社社长
Yt/SnF 徐匡华/杭州西湖琴社社长
?9(o*lp 李禹贤/厦门古琴学会名喻会长
Q9yGQu 戴树红/上海今虞琴社社长
aucZJjH 谢导秀/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
/Oggt^S 张子盛/天津古琴艺庄
2-$bh 梅曰强/扬州广陵琴社
%CxEZPe$ 殷继山/太仓大还阁琴馆
uK;K{ 陈成渤/杭州龙艺琴苑
`dgM|.w5= 徐匡华/杭州西湖琴社社长(徐元白子)
aW=By)S!Y 徐晓英/四川锦江琴社
&'huS?gA9 曾成伟/四川锦江琴社副社长
:PFx& 顾泽长/辽宁古琴研究会会长(顾梅羹孙)
>9.5-5" 王 政/常州西湖琴社
CCW%G,$U9 吴 钊/音研所研究员(<琴曲集成>编者)
0E?s>-b 许 健/音研所研究员(<琴史>作者)
{ p!_-sL 崔 宪/音研所研究员
%su}Ru 林 晨/音研所副研究员(林友仁女)
C?[a3rNH( 李 玫/音研所研究员
OB I+<2`Oc 秦 序/音研所研究员
TDAWI_83- 萧 梅/音研所副研究员
];pf 陈长林/中科院研究员(<龙朔操>打谱者)
yNrinYw 张铜霞/中国歌舞团(<七弦琴音乐艺术>主编)
P>{US1t 余青欣/中央民乐团
l- 1]w$
y 金治中/昆明
@ kJ0K 香港:沉兴顺、唐健垣、谢俊仁、周旋捷、李春源、向雪春、李 明、吴英卉、林 琳、欧柏青、杨春微、黄泉锋、荣鸿曾
j Ne(w<',P 台湾:陈庆灿、李 筠、李自强、吴怡青、王梦兰、孙新财、蔡灿煌(英国)
7>'uj7r]= 日本:菊田勋、荒井雄三、高桥亚弥子、拇尾亮子
GJIWG&C03 韩国:贾瑀铉
|%'6f}fnE 加拿大:黄树志、梁丽云
m1hW< 美国:唐世璋
j!lAxlOX |-(IJG#) m feMmKFu\ 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会暨国际琴学研讨会见闻录(二)学术篇
Wa[x`:cT?u "w*+v 「打谱」是弹琴的专有名词
4-7kS85 原指按照(没有节奏的)古琴简字指法谱
*3_f&Y 经实际按弹
uq !; 试奏出(有节奏的)全曲原貌来的过程,
^])e[RN7?n cS D._"P 以往的琴人既只用(没有节奏的)古琴简字谱
ocIt@#20K 则古人所谓的打谱
#cj\~T.,, 是并不包括译出简谱在内的
YH)Opk 与今人所谓的打谱
O;X(pE/G 必包括译出首调谱在内不同
:M22P`: XMN?;Hj> 我们今日所见到的
琴谱出版品
MvFM, 往往在曲名右侧
ET,Q3X\Oe 会记录出由谁(根据何琴谱)打谱的资讯来
HY jMNj0 所以打谱的重点
%6NO 0 F^ 可说已由演奏的意义
0W T#6D 转化为翻译的意义
ioC@n8_[G (翻译就不一定是要经过实际按弹过程的)
<i_>
y~v` 琴调的首调意义乃变得重要起来
j>0<#SYBu 不懂琴调
$nB-ADRu@ 是绝无法打谱的
)p$\gwr=2 May&@x/oMS 譬如<神奇秘谱>的五音调(宫调、征调、商调、羽调、角调)
\4h>2y 定弦既完全相同
87QZun% 古人的打谱就只要照谱索徽宣科即可
hD nM+4D 并无须理解此五个五音琴调间的区别
,c4c@|Bh? V19e> 今人的打谱既要记成首调简谱
EKZ$Q4YE 则此五音调的第一弦各是(相同还是不相同的)何音?
xT9Yes& (也就是说宫是何律啦!)
8{R_6BS 就成为很基本的问题
Qs|OG (柳琴兄曾说
)n\*ht7 用音既一样
cQ8dc+ { 记谱上的区别并无意义
m"lE&AM64p 可是除了笑我是书呆子的两位前辈之外
h [nH<m 就没有其它任何一个琴人
r1i$D (尤其是学者们)是这样理解的
1&"-*) 28nmQ 就算没有记谱上的区别
;yF[2P ; 则全记成何宫何调?
CJzm}'NY 总还是一个现实问题吧!)
ET U-]R 3 _h0- 我在与会前
DdBxqkh 在网路上一直请教这个问题
hVMYB_<~ 始终没有人能回答
'UY[ap 所以在会议中
\r)%R5_CQ 我也将此问题遍问琴友
yh S#&)O 唯大都不得要领或众说纷云
7^ 4jcfJH 好在丁承运与唐世璋两人的论文中
/&CUspb 恰好就都谈到此问题
Vy]A,Rn7 *"1~bPl 我认为这个问题
Mv|vRx^b 实是此次会议唯一能构成学术论题的议题
($c`s8mp 也是我参加此次会议唯一的收获
|2z}Xm5\ 值得在此报导一下
<5dH *K KwS`3 6: 关于<神奇秘谱>的五音调
&k1/Z*/ 唐世璋认为
Yt -W1vl 宫调与角调、羽调相同,第一弦皆为So(1=F)
H{ZLk, 征调与商调 相同,第一弦皆为Do(1=C)
*5e<\{! j5kA^MTG 吴文光的意见
"X`RQ6~]> 基本上与唐世璋相同
aiYo8+{!# 只是征调比较多样性
o6*/o ]] 第一弦时为Do, 时不为Do,
aSUsyOe 他认为这是一种转调的现像
&]w#z=5SXi ~%`EeJwT 若然,
cn$5:%IK 则<神奇秘谱>的五音调不但与主音无关
}d_<\ 与音阶也是不可能有关的了!
z; J +4Q[N;[+* 丁承运的意见
C5Xof|#p| 则不但与他俩不同
~L~]QN\3 且颇为特出
/mc*Hc8R8 并与我的假设相同
(#oYyM] 又有根有据
bZ/
hgqS 很能引起我的注意来
rsWQHHkO D}MoNE[r 他说:
=nzFd-P 宫调1=F第一弦为So(以第三弦为Do) 七弦定音为 5 6 1 2 3 5 6
5:c;RRn 商调1=C第一弦为Do 七弦定音为 1 2 4 5 6 1 2
' PELf
P8 征调1=G第一弦为Fa(以第四弦为Do) 七弦定音为 4 5 b71 2 45
!}ilN 1> 羽调1=D第一弦为bSi(以第二弦为Do) 七弦定音为b7 1 b3 4 5 b71
aVP5% 角调1=A第一弦为bMi(以第五弦为Do) 七弦定音为b34 b6b71 b34
qYiv 假如商征对调的话
N r<9u$d9= <神奇秘谱>的五音调
X<Z(]`i 是可以一言述之的
Vb2\/e:k 那就是:
x@Y|v@}BE 宫调以宫为宫
|) O): 征调以征为宫
>5.zk1&H 商调以商为宫
Uj,g]e8e 羽调以羽为宫
/jR8|sb 角调以角为宫
WHP;Neb6 (这个琴调的早期理论
g92dw<$> 就与我的燕乐宫调理论完全相同了!)
B%fU' 而丁教授特别指出
[m\,+lG?)j 早期琴谱<西麓堂琴统>的琴论中
~
7}] 就曾指出
N+NK` 征调应称为商调
'j }g 商调应称为征调
I0iY+@^5 (我至今虽还找不出此段话
(etUEb^}T 但想来他之所言是确有根据的)
Ir/:d]N* pw3(t 丁教授说他这理论是可以用很多方法验证的
as(*B-_n~ 譬如说征调的第一弦为什么定音是Fa
ugI#ZFjJWE 而不是唐世璋所说的Do呢?
]U[&uymax 因为征调曲的第一弦空弦散音是不用的
dMJ!>l>2 第一弦的空弦定音若是Do
.Vmtx 则征调曲为何不用Do音呢?
J?IC~5*2 可见征调的第一弦是Fa
x6ahZ 所以征调曲才不用第一弦的空弦散音
Lyr2(^#: (与姜白石所说征调是去母调
4:U0f;Fs 所以征调是以住声为宫
@0|nq9l1 以母声,也就是古琴的第一弦为清角
")ED)&e 当是同一道理吧!)
_s*!
t E5gl ^Q?Z <神奇秘谱>的角羽两调不多
,Aj }]h\L 丁教授的理论当是可以验证的
>!
oF0R_< 我很愿意试证之
b/nOdFO@ FZ p<|t 不过
'0RRFO 话说在前面
j;iL&eo> 即使丁教授的理论可以获得验证
"y$ qrN- 但因为中国的基本乐理
)Oiev u_"| (也就是记谱法)并未被建立起之故
0wFh%/: 这个验证是并不一定能被承认的
y\#o2PVmY 因为记谱法本有两种(以上)
:_Fxy5} 也就是之/为调名制两种
`VZZ^K9zR 3D[=b%2\ 譬如燕乐的羽调
@8zT'/$ 为调名制记为 1 2b3 4 5 6b7 1
fL Nag~
之调名制却记为 6 71 2 3 #45 6
2:'lZQ 日本人现在已记为2 34 5 6 71 2
4fty~0i=z 陜北人却有记为 5 6b7 1 2 34 5者
>S'>!w PBrnzkoY 最有名的曲例就是<锈金匾>啰
~^$MA$ /p <锈金匾>的陜北原曲调是
=Z`0>R` 1=G含4与b7的清商调音阶苦腔(乙凡调,重六调),主音为So:
eu9w|g 5 42 5 16 5 65 4
\f"1}f o,FUfO}F 王沂甫则记为1=C只含4的下征调音阶,主音为Re:
:Fw?{0 2 16 2 53 2 32 1
hgO?+x K_#UZA< Y 惟依之调名制当记为
ln#\sA?iG 1=F含#4的宫调音阶,主音为La:
.S!-e$EJ 6 53 6 27 6 76 5
%ek"!A .&iN(Bd 依燕乐及日本唐传雅乐原所采的为调名制
=/9<(Tt%m 则是1=D含4与b7b3的羽调音阶,主音为Do:
k 4B_W 1 b75 1 42 1 21 b7
dIJGB== H&bh<KPMh 这个记谱法在今人看来
o/1JO_41 无疑是上四者中
7|Dn+= 最难且最不中听的
}9CrFTbx; (因为<绣金匾>本非含b7b3的羽调音阶
>vVw!.fJ 羽调的偏音在五度环的二三音
%S`ik!K"I 而<绣金匾>的偏音在五度环的六七音
;SY.WfVA7 羽调的五声音阶当有一个大三度与一个小二度
hnzNP\$U] (即曲调中4,b7两音(陜北的14两音)为偏音)
)6{P8k4Zr 而<绣金匾>的五声音阶中并无大三度与小二度
0T))>.iu# 且14两音为主音(63方为偏音)
g1@wf 由此也可知<绣金匾>并非羽调
J=*K"8Qr 当属含#4的宫调音阶
"IwM:v 而宫调音阶无论之/为调名制既法是完全相同的
W:O0} 这里只是举个大家较熟的曲例而已
c'05{C 但以羽调音阶记谱的曲例
|>2:eH 日本唐传雅乐中尚有很多)
HO5d%85 因为这种角羽两调的为调名制唱法
Spgg+;9 于宋元后失传了
<%K UdkzEP (为调名制且于1117年被整个放弃了)
%F J#uQXZ 连日本人都将羽调改记为低二度调
0d4cE10 把 1 2b3 4 5 6b7 1
qq;b~ 3kW 改记为2 34 5 6 71 2了!
z+/LS5$ 与现代有些曲谱
Y Pszk5hn 把粤曲的乙凡调
N9]xJgTze 1 2 4 5 b7 1
&{W^W8,% 改记为低二度调
x=,8[W#XT 2 3 5 6 1 2异曲同工
H]Wp%"L >^3zU 但我要这样说:
uD(t`W" 所有的声调(音阶)都是应以七声作论的
&fSTR-8ev# 所有的地方音乐与古乐的曲谱
bUs|t 原也多是七声音阶
?@UAL.y 绝少只有五音者
yvxl_*Ds8 "HC)/)Mv@ 如粤曲的乙凡调正确的七声表示法当为
({M?Q>s 1 2 (3)4 5 (6)b7 1
tcA;#^jc 若改记为低二度调,就成为
~NNv>5t5 2 3 (#4)5 6 (7)1 2
O<GF> <双星恨>一曲若这样记谱
cy1jZ1) 就要转调三次
kCA5|u 且不但宫位不同
hZN<Yd8: 音阶也都不同!
&N\[V-GP2G 这时#4b7等音阶特征音
p)/
p!d[T/ 就常会被歪曲或省略了!
kG^dqqn6 实不若传统记谱法简明合理
l~1AT% uvB1VV4 再以<锈金匾>为例
#T \ 原曲原有
XDYosC: 232 12 5 54 24 21 b7 一句
|+NuYz? 都并不被记为
]a/'6GbR 3#43 23 6 65 35 32 1
!kXeO6X@m 而被改为
Bq!cY Wj 36 23 6 ………….
C4NRDwU|. (F8AL6 原有
VXIQw'Cq 21 b76 1 一句
HarFE4V 王沂甫并不记为
1q]c7" 65 43 5
1V%'.l9 而改为
&1GUi{I 65 42 5即
5f{|"LG& 21 b75 1
ez*jjm 总之七声音阶都被修改为五声音阶了!
1S%}xsR0 GDPo`#~ 我们若只拿到修改的五声音阶谱
Vk7=7%xW 是不一定看得出
&qRJceT( 原来的七声记谱法
PayV,8
才是最简明自然且最为合理的
6fwY$K\X iV
hJH4 丁教授也说
s#^pC*,' 并非他要标新立意
1r571B*O 他也并不提倡开倒车
HomN/wKh 只是事实的真相既是如此
>V!LitdJ 他也就不得不把它发掘出来
&1Fply7(Ay xjq0D[ 知道这些历史真相的人
s[c^"@HT 其思维方式
hz)9"B\S 是不可能与俗论相同的
d^84jf.U 也就难免成为众人眼中的异类啦
o4)hxs gb 4pN 所以丁承运劝我不要跟一般人多费唇舌
_!AJiP3!)4 但真的假不了
e|'N(D}h* 假的真不了
("Dv>&w9 历史的真相在中国乐理被建立起来以后
Sz0+<F#5 是终会被揭开的
;NsO 而建立中国乐理的任务
BUC,M:J+H 总该由我们努立来完成
@]'SeiNp 不能继续任令
9*}gl3y 不懂乐史的人来代庖吧!
X+ f9q0 .>]N+:O 第二个勉强能称得上是学术议题的
c> G@+ 是打谱能不能修改原谱音高?
nNn56&N] 是应完全复元
xm H-!Da 还是容许校刊
)U(u>SV(\ 甚至再创作的问题
7+XM3 % vS8?nG 多数人当然是主张
77We;a 应加以校刊的
O&$0&dhc 因为琴谱原都是手抄本
G)7)]yBL 笔误必然很多
)=H{5&e#u mG(N:n%*K 但像<神奇秘谱>这样的早期琴谱来说
' G#SLqZy 有些特殊徽分是一再出现
Z> 74.r 显然不是笔误的
nl@E[yA9[ 今人若以后代的标准与眼光
kuS/S\Z5K 主观的来推论这些都是手误
[7\>"v6 我个人就并不表赞成
kO ![X ^V 譬如唐世璋与丁承运就都曾指出
OFy,B-`A{ <神奇秘谱>的
琴曲多有b3之音(b7与4那就更多了)
i\p:#'zk5 那就更不必说羽角两调的琴曲了
*Bw #c
j 主观的把变化音修改为偏音甚至正音
QIA R 正就是燕乐28调(及琴调)失传的原因
C\Ayv)S#2 Hj~O49%j& 有人主张修改过之后
?`P2'i<b 应加以注名
uO'/|[`8 并说明理由
0.DQO; 这就算是一种补充性的修正意见吧!
3N<&u ---------------------------------------------------
v0 ];W| 会中有一位日本人
D4Sh9:\ 展出他在网站上的琴谱
~A >oO-0K 是用.tml写的
L[C*@
uK 不但
古琴谱字须由中文合成
MUcNC\`z 且并不规范
iJP{|-h 如挑,只能用兆来表示之类
7~vqf3ON4J 非常原始
mk= #\> 即使用扫瞄影像档
(@Zcx9 也比它省力省时且更好看吧!
4e9E'
"8% =_QkH!vI 我所发表的电脑打谱论文与程式
gX*K&*q 是可以译谱的
d=F-L 但多位大陆学者表示
-e*BqH2t 他们所感兴趣的只是抄谱而非译谱
(I=6Nnt' V/bH^@,sA 一般琴人则多无电脑
4v qNule 也没上过网站
C1QWU5c v 少数表兴趣的人向我要论文
&O tAAE 也只是交儿女研究而已
']?=[`#NL 倒是来自香港与外国来的琴友们
;|30QUYh 比较感兴趣
D# v?gPo4 李村小姐关心古琴指法谱之没有节奏讯息问题
B>|5xpZM12 发明了一套板眼符号
rJ(OAKnY 唯就不说刘天华早已采用了简谱的减拍线法
93D
\R 来表示节奏吧
Bp3L>AcVu 南北曲工尺谱及南管工尺谱上
k18$JyaG 原来岂非已有一套通行的板演符号么?
Y:pRcO.4g 又何劳李村小姐来另行设计呢?
2Xgx*'t\ @HEPc95 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会暨国际琴学研讨会见闻录(三)琴艺篇
xIgql}. a8JN19}D 这次会议的名称
5Y-2
# 既是打谱(演奏)与学术研讨并列
T
% / 则正式代表(只缴费一半)最少都要弹奏一曲
r}EM4\r 有些且既演奏又发表论文
3; y_mg 像我这样
:qnokrGzB 只发表论文而不演奏的
1nB@zBQu- 可说是绝无仅有
sqG`"O4W J@`
8(\( 我为什么不演奏呢?
DHzkRCM 因为曾有一个人对我说
7;xKy'B\ 我弹得可还真不错
RVP 18ub.S 但要是不弹的话
B01^oYM} 可就更好了
Jpx'W f)^t') 茍依我之愚见
C*G/_`?9 此次会议中
*Sb2w*c> 要是不弹的话就更好的人
m!Af LSlwm 可还真是不少
yW>R RE; 这些人若原非名人
\)R-A
'*U 则其琴艺若何
FpdHnu i1 我也就不说也罢了
&<h?''nCy 单表表一些名家的琴艺吧:
O+FBQiv k1iLnza% 吴文光演出的<关睢><离骚>
a: IwA9!L 当是这次会议中
GCH[lb>IJv 最特出而引起众多关注讨论的
P6we(I`"2 (殷继山认为他属当今第一)
.,mM%w,^O 主因是他的神情不但极为投入
if@,vc 且都相当激动
J wFned#T ]fC7%"nB <离骚>一曲若单由曲名来解
oKiD8': 固然可以被理解为是激动的
DMMLzS0A 但琴曲的内容似并无甚多激动之处可呈
#=x+
[d+ 何况<关睢>的本文既是
[&d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