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 《心裁国乐谱》网站,孙心裁
+ZbNSN= j1`<+YT<# http://mayasun.idv.tw/topic.asp?TOPIC_ID=35 B9|s`o)! JOG-i 全国第四届
古琴打谱会暨国际
琴学研讨会见闻录(一)人物篇
4 xqzdR_ 2->Lz 第三届古琴打谱会是在1985年(26/5─30/5)于扬州召开的
Vz0(D 距今已18年了
.nZKy't 所以这次古琴打谱会出席的代表特别茂盛
p0W<K (第一届1964.12.09─14于北京举行,四十余人出席
~IYR&GEaUG 第二届 1983.04.30─05.07于北京举行时,虽是在历经19年之后
kxKb}>= 也只有五十余人出席
'4M{Xn}@ 而第三届竟有八十余人参加)
X'b3CS4 兹简略介绍如下:
}>M\iPO.]* PESvx>: 乔建中/音研所所长
j_5&w Znq 王子初/音研所副所长
b_`h2dUq 赵宋光/前星海音乐学院院长
?5CE<[ 吴文光/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景略子)
AM=> P7 龚 一/上海民乐团团员
6fw7\u 丁承运/温州大学教授
%~:\f#6 李祥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E
G+/2o+W 赵家珍/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J;~YD$ 阎林红/中央音乐学院讲师
+@]k[9 戴晓莲/上海音乐学院副研究员
hY!ek;/Gc 王建欣李凤云/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OCu_v%G0 凌瑞兰/渖阳音乐学院教授(凌其阵女)
:rM2G@{ 朱默涵/渖阳音乐学院教授
7HVENj_b+M 李明忠李村/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李明忠女)
`^#4okg] 姚公白/(姚丙炎子)
~D@ YLW1z( 翁瘦苍/常熟虞山琴社社长
0\U* 朱 晞/常熟虞山琴社副社长
c3GBY@m 俞伯孙/成都东坡琴社社长
Zj -#"Gm 高培芬/山东古琴研究会会长
Tv1oy%dK 刘正春/南京金陵琴社副社长
9n is8 汪 铎/苏州吴门琴社副社长
gs!'*U) 刘善教/镇江梦溪琴社社长
' Z#_"s#L 徐匡华/杭州西湖琴社社长
7 q!==P= 李禹贤/厦门古琴学会名喻会长
J-/w{T8: 戴树红/上海今虞琴社社长
C-A?
mIC 谢导秀/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
7zx
xO|p[ 张子盛/天津古琴艺庄
[_jw8` 梅曰强/扬州广陵琴社
Ej)7[ 殷继山/太仓大还阁琴馆
d BB?A~ 陈成渤/杭州龙艺琴苑
[R1|=kGU 徐匡华/杭州西湖琴社社长(徐元白子)
4L:O0Ggz} 徐晓英/四川锦江琴社
v {r %/* 曾成伟/四川锦江琴社副社长
l$1?@l$j 顾泽长/辽宁古琴研究会会长(顾梅羹孙)
?{aC-3VAT 王 政/常州西湖琴社
4`"}0:t. 吴 钊/音研所研究员(<琴曲集成>编者)
Ce-=
- 许 健/音研所研究员(<琴史>作者)
QOK,- 崔 宪/音研所研究员
D}
B?~Lls 林 晨/音研所副研究员(林友仁女)
$}vzBuWHwN 李 玫/音研所研究员
$1 B?@~& 秦 序/音研所研究员
|=ph&9 萧 梅/音研所副研究员
c*B< -
l<5 陈长林/中科院研究员(<龙朔操>打谱者)
h! uyTgq 张铜霞/中国歌舞团(<七弦琴音乐艺术>主编)
I'BHNZO5tf 余青欣/中央民乐团
w0;4O)H$O 金治中/昆明
2FaCrc/ 香港:沉兴顺、唐健垣、谢俊仁、周旋捷、李春源、向雪春、李 明、吴英卉、林 琳、欧柏青、杨春微、黄泉锋、荣鸿曾
KDb j
C'3 台湾:陈庆灿、李 筠、李自强、吴怡青、王梦兰、孙新财、蔡灿煌(英国)
N
{{MMIq 日本:菊田勋、荒井雄三、高桥亚弥子、拇尾亮子
hBRi5&% 韩国:贾瑀铉
Q>Klkd5( 加拿大:黄树志、梁丽云
Mi#i 3y( 美国:唐世璋
I!?Xq . q
-:3b =8#.=J[/ 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会暨国际琴学研讨会见闻录(二)学术篇
`Y.~eE k62s|VeU 「打谱」是弹琴的专有名词
;Q,t65+Am 原指按照(没有节奏的)古琴简字指法谱
eI"pRH*f 经实际按弹
b-/QZvg 试奏出(有节奏的)全曲原貌来的过程,
3O;H& E oixw8hz 以往的琴人既只用(没有节奏的)古琴简字谱
r'y Nc&~ 则古人所谓的打谱
E9mu:T 是并不包括译出简谱在内的
$b2~Wj*-nJ 与今人所谓的打谱
ROn@tW 必包括译出首调谱在内不同
m5
sW68 p?#T^{Quz~ 我们今日所见到的
琴谱出版品
R~iv%+ 往往在曲名右侧
uvJHkAi 会记录出由谁(根据何琴谱)打谱的资讯来
9,~7,Py } 所以打谱的重点
6)0.q|Q 可说已由演奏的意义
[ KgO:},c 转化为翻译的意义
c_ncx|dUs (翻译就不一定是要经过实际按弹过程的)
OU.}H $x" 琴调的首调意义乃变得重要起来
ip<VRC5`5 不懂琴调
#8M?y*<I 是绝无法打谱的
[uGsF0#e CR23$<FC 譬如<神奇秘谱>的五音调(宫调、征调、商调、羽调、角调)
"`cN k26JZ 定弦既完全相同
~C^:SND7 古人的打谱就只要照谱索徽宣科即可
y+k^CT/u 并无须理解此五个五音琴调间的区别
Z8Ig, WPsfl8@D 今人的打谱既要记成首调简谱
~b*]jZwT 则此五音调的第一弦各是(相同还是不相同的)何音?
vGlVr.) (也就是说宫是何律啦!)
Pb;c:HeI/ 就成为很基本的问题
[/q
Bvuun (柳琴兄曾说
6QA`u* 用音既一样
9tv,,I;iU 记谱上的区别并无意义
niCK(&z 可是除了笑我是书呆子的两位前辈之外
, @UOj= 就没有其它任何一个琴人
z H-a%$5 (尤其是学者们)是这样理解的
, d $"`W2 {e|.AD 就算没有记谱上的区别
D|Q7dIZm 则全记成何宫何调?
>U`G3(#7S 总还是一个现实问题吧!)
ms5?^kS2O C{m%]jKH 我在与会前
sM MtU@<x 在网路上一直请教这个问题
$adZ|Q\ 始终没有人能回答
9vyf9QE; 所以在会议中
{|>Wwa2e 我也将此问题遍问琴友
O6/ vFEB 唯大都不得要领或众说纷云
Uc:NW
好在丁承运与唐世璋两人的论文中
N,K/Ya)1 恰好就都谈到此问题
rxX4Cw]\"y s!?uLSEdb 我认为这个问题
;PC! 实是此次会议唯一能构成学术论题的议题
g(tVghHxt$ 也是我参加此次会议唯一的收获
;AJQ2 值得在此报导一下
2#:p:R8I> 5b/ ~]v 关于<神奇秘谱>的五音调
aOd#f:{y 唐世璋认为
TaD;_)( 宫调与角调、羽调相同,第一弦皆为So(1=F)
UJh;Hp: 征调与商调 相同,第一弦皆为Do(1=C)
.Ja].hP NjZ~b/ 吴文光的意见
3e'6A ^# 基本上与唐世璋相同
tnnGM,"ol 只是征调比较多样性
ws9IO ?|&G 第一弦时为Do, 时不为Do,
OWwqCPz. 他认为这是一种转调的现像
/;(ji?wN 1|4,jm $ 若然,
C`t@tgT 则<神奇秘谱>的五音调不但与主音无关
@kh<b<a4 与音阶也是不可能有关的了!
uarfH]T{ fWq*Op.]c 丁承运的意见
JqMF9|{H 则不但与他俩不同
MZ$uWm`/ 且颇为特出
gZ^Qt.6Z 并与我的假设相同
u$^tRz9 又有根有据
DqQp47kp 很能引起我的注意来
;$&\:-6A# S=-$:65 他说:
8>[g/%W 宫调1=F第一弦为So(以第三弦为Do) 七弦定音为 5 6 1 2 3 5 6
5z0VMt 商调1=C第一弦为Do 七弦定音为 1 2 4 5 6 1 2
B%uY/Mwz$ 征调1=G第一弦为Fa(以第四弦为Do) 七弦定音为 4 5 b71 2 45
p,8~)ic_ 羽调1=D第一弦为bSi(以第二弦为Do) 七弦定音为b7 1 b3 4 5 b71
/a^
R$RHl' 角调1=A第一弦为bMi(以第五弦为Do) 七弦定音为b34 b6b71 b34
.\_RavW23 假如商征对调的话
=3(Auchl$Y <神奇秘谱>的五音调
}~+,x# 是可以一言述之的
\X&8EW 那就是:
\\\8{jq 宫调以宫为宫
xrvM}Il 征调以征为宫
MAkr9AKb, 商调以商为宫
m=l'9j"D 羽调以羽为宫
;DK%!."% 角调以角为宫
ciODTq? (这个琴调的早期理论
@~$"&B 就与我的燕乐宫调理论完全相同了!)
;x\oY6: 而丁教授特别指出
[s[ZOi!;I 早期琴谱<西麓堂琴统>的琴论中
O%kUj&h^ 就曾指出
$4xSI"+M% 征调应称为商调
1}a4AGAp 商调应称为征调
-ymDRoi (我至今虽还找不出此段话
{,sqUq ( 但想来他之所言是确有根据的)
pAatv;Ex ]87BP%G 丁教授说他这理论是可以用很多方法验证的
Q
>/,QX 譬如说征调的第一弦为什么定音是Fa
G*+^b'7 而不是唐世璋所说的Do呢?
T%) E!:}v 因为征调曲的第一弦空弦散音是不用的
o5a=>|?p> 第一弦的空弦定音若是Do
!5lV#w!vb 则征调曲为何不用Do音呢?
HQ-++;Q 可见征调的第一弦是Fa
8lpAe0p(Z 所以征调曲才不用第一弦的空弦散音
=w+8q1!o (与姜白石所说征调是去母调
)L:e0u 所以征调是以住声为宫
#}y8hzS$ 以母声,也就是古琴的第一弦为清角
V2}\]x'1 当是同一道理吧!)
dWQsC| kd^H}k <神奇秘谱>的角羽两调不多
HQm_ K0$ 丁教授的理论当是可以验证的
ujxr/8mjV 我很愿意试证之
SdYf^@%}F A811VL^ 不过
0pMN@Cz6 话说在前面
o p9dYjG7 即使丁教授的理论可以获得验证
edo )W
mn 但因为中国的基本乐理
7C7.}U (也就是记谱法)并未被建立起之故
BJUj#s0$ 这个验证是并不一定能被承认的
]S&ki}i& 因为记谱法本有两种(以上)
?'P}ZC8P 也就是之/为调名制两种
|~BnE
1`7zYW&L 譬如燕乐的羽调
J;obh.}u"{ 为调名制记为 1 2b3 4 5 6b7 1
U)bv,{-q 之调名制却记为 6 71 2 3 #45 6
To>,8E+GAb 日本人现在已记为2 34 5 6 71 2
nte?a e 陜北人却有记为 5 6b7 1 2 34 5者
9(TGkz(NA XJe=+_K9 最有名的曲例就是<锈金匾>啰
ffmtTJFC5 <锈金匾>的陜北原曲调是
eo9/ 1=G含4与b7的清商调音阶苦腔(乙凡调,重六调),主音为So:
q_.fVn:! 5 42 5 16 5 65 4
W#<1504ip 7m-% 王沂甫则记为1=C只含4的下征调音阶,主音为Re:
6"Fn$ :l? 2 16 2 53 2 32 1
;`#R9\C=h 4c<
s"2F 惟依之调名制当记为
#3qeRl 1=F含#4的宫调音阶,主音为La:
0h@FHw2d 6 53 6 27 6 76 5
z;S-Q, 3>1^$0iq 依燕乐及日本唐传雅乐原所采的为调名制
k B>F(^ 则是1=D含4与b7b3的羽调音阶,主音为Do:
v,ssv{gU 1 b75 1 42 1 21 b7
kh0cJE\_^ VQla.Y 这个记谱法在今人看来
xW`y7Q }p 无疑是上四者中
[oTe8^@[ 最难且最不中听的
mcez3gH (因为<绣金匾>本非含b7b3的羽调音阶
d>hv-nD 羽调的偏音在五度环的二三音
{o24A:M 而<绣金匾>的偏音在五度环的六七音
2DCQ5XewYe 羽调的五声音阶当有一个大三度与一个小二度
n6%` (即曲调中4,b7两音(陜北的14两音)为偏音)
4MS<t FH) 而<绣金匾>的五声音阶中并无大三度与小二度
_h!.gZB3 且14两音为主音(63方为偏音)
[HQ)4xG 由此也可知<绣金匾>并非羽调
\A[l(aB 当属含#4的宫调音阶
mF*x&^ie 而宫调音阶无论之/为调名制既法是完全相同的
Lg7A[\c
~ 这里只是举个大家较熟的曲例而已
S\TXx79PhC 但以羽调音阶记谱的曲例
?+d`_/IB 日本唐传雅乐中尚有很多)
w2nReB z 因为这种角羽两调的为调名制唱法
Kn~Rck|
] 于宋元后失传了
,_3hbT8Q
(为调名制且于1117年被整个放弃了)
[Iks8ZWr_ 连日本人都将羽调改记为低二度调
z lr! 把 1 2b3 4 5 6b7 1
1.!U{>$ 改记为2 34 5 6 71 2了!
Eu?z! 与现代有些曲谱
0ae8Xm3J@R 把粤曲的乙凡调
XH!#_jy 1 2 4 5 b7 1
R
p&J!hlA 改记为低二度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