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转载自 《心裁国乐谱》网站,孙心裁 u(Y! _ RSK~<Y@]q{ http://mayasun.idv.tw/topic.asp?TOPIC_ID=35 Y/3CB zE~{}\J 全国第四届 古琴打谱会暨国际 琴学研讨会见闻录(一)人物篇 tiTJ.uz6 (eG9b pqr 第三届古琴打谱会是在1985年(26/5─30/5)于扬州召开的 RW?F{Jy{ 距今已18年了 Nx%]dOa 所以这次古琴打谱会出席的代表特别茂盛 8Moe8X#3 (第一届1964.12.09─14于北京举行,四十余人出席 .[@TC@W 第二届 1983.04.30─05.07于北京举行时,虽是在历经19年之后 3k#?E]' 也只有五十余人出席
`.Oj^H6 而第三届竟有八十余人参加) 9i&(VzY[= 兹简略介绍如下: HB>&}z0 ir72fSe 乔建中/音研所所长 wc&`/'<p 王子初/音研所副所长 M;96Wm 赵宋光/前星海音乐学院院长 c"pI+Q 吴文光/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景略子) F7FUoew< 龚 一/上海民乐团团员 s!vvAD;\ 丁承运/温州大学教授 MM+xm{4l 李祥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dTE(+M-
Gr 赵家珍/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XL`*Tbx 阎林红/中央音乐学院讲师 @y|ZXPC# 戴晓莲/上海音乐学院副研究员 *FINNNARB 王建欣李凤云/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zQ&k$l9 凌瑞兰/渖阳音乐学院教授(凌其阵女) zKY 9'y 朱默涵/渖阳音乐学院教授 ?)Psf/ 李明忠李村/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李明忠女) #[Z1W8e 姚公白/(姚丙炎子) FnoE\2}9 翁瘦苍/常熟虞山琴社社长 vM.Y/,7S 朱 晞/常熟虞山琴社副社长 +*O$]Hh 俞伯孙/成都东坡琴社社长 {.D^2mj| 高培芬/山东古琴研究会会长 hPb erc2 刘正春/南京金陵琴社副社长 v>p UVM 汪 铎/苏州吴门琴社副社长 %gd{u\h^ 刘善教/镇江梦溪琴社社长 0TD cQ 徐匡华/杭州西湖琴社社长 ZQ%4]=w 李禹贤/厦门古琴学会名喻会长 yFD3:;} 戴树红/上海今虞琴社社长 P0Q]Ds| 谢导秀/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 ^PNE6 张子盛/天津古琴艺庄 x)wlp{rLf 梅曰强/扬州广陵琴社 CQ4MQ<BJ. 殷继山/太仓大还阁琴馆 MRI`h. 陈成渤/杭州龙艺琴苑 j,]KidDWm 徐匡华/杭州西湖琴社社长(徐元白子) '=M4(h 徐晓英/四川锦江琴社 d){o#@ 曾成伟/四川锦江琴社副社长 K4r"Q*h 顾泽长/辽宁古琴研究会会长(顾梅羹孙) 3@t&5UjwQ 王 政/常州西湖琴社 Gr&)5hm$ 吴 钊/音研所研究员(<琴曲集成>编者) V!|:rwG2 许 健/音研所研究员(<琴史>作者) [SJ)4e|) 崔 宪/音研所研究员 pG|+\k/B 林 晨/音研所副研究员(林友仁女) E`"<t:RzF 李 玫/音研所研究员 ;fdROI 秦 序/音研所研究员 ~36)3W[4 萧 梅/音研所副研究员 "
hD6Z 陈长林/中科院研究员(<龙朔操>打谱者) L.E6~Rv 张铜霞/中国歌舞团(<七弦琴音乐艺术>主编) mMz^I7$ 余青欣/中央民乐团 E1=WH-iA0 金治中/昆明 csEF^T- 香港:沉兴顺、唐健垣、谢俊仁、周旋捷、李春源、向雪春、李 明、吴英卉、林 琳、欧柏青、杨春微、黄泉锋、荣鸿曾 EAdr}io 台湾:陈庆灿、李 筠、李自强、吴怡青、王梦兰、孙新财、蔡灿煌(英国) pX\Y:hCug 日本:菊田勋、荒井雄三、高桥亚弥子、拇尾亮子 ZFJqI 韩国:贾瑀铉 zZhAH('fG 加拿大:黄树志、梁丽云 w%3R[Kdzk 美国:唐世璋 ||}k99y + ( <Abw{BTm rt_k } 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会暨国际琴学研讨会见闻录(二)学术篇 +1te 8P* aX)k(*| 「打谱」是弹琴的专有名词 *hk8[ 原指按照(没有节奏的)古琴简字指法谱 b3zxiq
x 经实际按弹 _gLj(<^9 试奏出(有节奏的)全曲原貌来的过程, ^|P/D 2;v1YKY 以往的琴人既只用(没有节奏的)古琴简字谱 *-zOQ=Y 则古人所谓的打谱 0LjF$3GpZ 是并不包括译出简谱在内的 k3 YDnMRA9 与今人所谓的打谱 rryC^Vma 必包括译出首调谱在内不同 +K@wh 6*{sZMG 我们今日所见到的 琴谱出版品 =SY`Xkj[ 往往在曲名右侧 {mkD{2)KQ 会记录出由谁(根据何琴谱)打谱的资讯来 b_'VWd:am 所以打谱的重点 e"){B 可说已由演奏的意义 'l&),]|$) 转化为翻译的意义 @`IMR$' (翻译就不一定是要经过实际按弹过程的) hHu?%f* 琴调的首调意义乃变得重要起来 cnm*&1EzV 不懂琴调 1+{V^)V? 是绝无法打谱的 ^#V7\;v$G o>#ue<Bc6 譬如<神奇秘谱>的五音调(宫调、征调、商调、羽调、角调) aw3 oG?3I 定弦既完全相同 &f;<[_QI= 古人的打谱就只要照谱索徽宣科即可 GY%2EM( 并无须理解此五个五音琴调间的区别 9On0om> :vsF4 今人的打谱既要记成首调简谱 M<%g )jn_ 则此五音调的第一弦各是(相同还是不相同的)何音? MnQ4,+ji- (也就是说宫是何律啦!) :c_>(~ 就成为很基本的问题 +(pFU\&U3H (柳琴兄曾说 77]6_ 用音既一样 LGau!\ 记谱上的区别并无意义 UhI T!x 可是除了笑我是书呆子的两位前辈之外 Dh4EP/=z 就没有其它任何一个琴人 5Nt40)E}sN (尤其是学者们)是这样理解的 Wv4x^nJ si!jB%^ 就算没有记谱上的区别 Cuk!I$ 则全记成何宫何调? f3p)Q<H>`( 总还是一个现实问题吧!) |e]2 >NjQa 1luRTI8^ 我在与会前 [s}nv] 在网路上一直请教这个问题 g5\EVcHkz 始终没有人能回答 ; xz}]@]Ar 所以在会议中 O1
KT 我也将此问题遍问琴友 k*U(ln 唯大都不得要领或众说纷云 ,drcJ 好在丁承运与唐世璋两人的论文中 tn\PxT 恰好就都谈到此问题 KysJ3G.k\ C<T)'^7z 我认为这个问题 kf Xg\6uKc 实是此次会议唯一能构成学术论题的议题 RyN}Gz/YN 也是我参加此次会议唯一的收获 $Y\-X<gRH 值得在此报导一下 (Cc!Iw'0M _
Cu," 关于<神奇秘谱>的五音调 HgY> M`U 唐世璋认为 WlF}R\N! 宫调与角调、羽调相同,第一弦皆为So(1=F) Mq#sSBE<K 征调与商调 相同,第一弦皆为Do(1=C) O 8\wH b.4H4LV 吴文光的意见 l)d(N7HME 基本上与唐世璋相同 mj!P
] 只是征调比较多样性 ;;Y>7Kn!u 第一弦时为Do, 时不为Do, ,lUroO^^ 他认为这是一种转调的现像 V+Tu{fFF7E [%1 87dz:D 若然, egd%,` 则<神奇秘谱>的五音调不但与主音无关 #cF ?a5 与音阶也是不可能有关的了! hb,G'IU ij|+MX 丁承运的意见 Mqk[+n 则不但与他俩不同 `
&E- 且颇为特出 `El)uTnuZ[ 并与我的假设相同 qGYru1 又有根有据 F.DRGi.i 很能引起我的注意来 !e0OGf U.kTdNSp 他说: in[yrqFb7t 宫调1=F第一弦为So(以第三弦为Do) 七弦定音为 5 6 1 2 3 5 6 kgQyG[u 商调1=C第一弦为Do 七弦定音为 1 2 4 5 6 1 2 oA;> z 征调1=G第一弦为Fa(以第四弦为Do) 七弦定音为 4 5 b71 2 45 F s{}bQyQ 羽调1=D第一弦为bSi(以第二弦为Do) 七弦定音为b7 1 b3 4 5 b71 `\]gNn'Q 角调1=A第一弦为bMi(以第五弦为Do) 七弦定音为b34 b6b71 b34 mT3'kUZ}] 假如商征对调的话 ($vaj; <神奇秘谱>的五音调 Z2t
r?] 是可以一言述之的 ?S~@Ea8/M 那就是: W,53|9b@ 宫调以宫为宫 oE;SZ"$x 征调以征为宫
n;w&}g 商调以商为宫 5R UhrE 羽调以羽为宫 [3~mil3rO 角调以角为宫 gWK N C (这个琴调的早期理论 i+Fk 就与我的燕乐宫调理论完全相同了!) Vi5&%/Y 而丁教授特别指出 - /
tzt 早期琴谱<西麓堂琴统>的琴论中 4b}94e@(N 就曾指出 DEFh&n 征调应称为商调 yf/c 商调应称为征调 $.g)%#h: (我至今虽还找不出此段话 op|:XLR5 但想来他之所言是确有根据的) M#5*gWfq9 g(b:^_Nep 丁教授说他这理论是可以用很多方法验证的 q' 譬如说征调的第一弦为什么定音是Fa SR<*yO 而不是唐世璋所说的Do呢? tw*n+{]hi 因为征调曲的第一弦空弦散音是不用的 `+c8;p'q 第一弦的空弦定音若是Do |nu)=Ag 则征调曲为何不用Do音呢? O\5q_>] 可见征调的第一弦是Fa DH*=IzcJf 所以征调曲才不用第一弦的空弦散音 @Q%g#N (与姜白石所说征调是去母调 EYaX@|) 所以征调是以住声为宫 E979qKl 以母声,也就是古琴的第一弦为清角 ,RYahu 当是同一道理吧!) GQvJj4LJp Aq5@k\[ <神奇秘谱>的角羽两调不多 p&O-]o8 丁教授的理论当是可以验证的 )Z.M(P 我很愿意试证之 m`Dn R`+ .>;}GsN& 不过 Cr;d
!= 话说在前面 yJMHm8OB7 即使丁教授的理论可以获得验证 7Gs0DwV 但因为中国的基本乐理 }vof| (Yh (也就是记谱法)并未被建立起之故 o<f#Zi 这个验证是并不一定能被承认的 K;NaiRP#k 因为记谱法本有两种(以上) h]w5N2$}? 也就是之/为调名制两种 -|/kg7IO\ ;'fn{j6C 譬如燕乐的羽调 ss4<s
5:y 为调名制记为 1 2b3 4 5 6b7 1 pRTdP/(OQ 之调名制却记为 6 71 2 3 #45 6 'C")X 日本人现在已记为2 34 5 6 71 2 w~S~ 陜北人却有记为 5 6b7 1 2 34 5者 LL}b]B[ 'y<<ce* 最有名的曲例就是<锈金匾>啰 @0qDhv s <锈金匾>的陜北原曲调是 !vQDPLBL 1=G含4与b7的清商调音阶苦腔(乙凡调,重六调),主音为So: Kd%>:E* 5 42 5 16 5 65 4 "KhVS WokQ
X" 王沂甫则记为1=C只含4的下征调音阶,主音为Re: .%3qzOrN 2 16 2 53 2 32 1 a+_F^ ZBf9Upg 惟依之调名制当记为 E{#Y= 1=F含#4的宫调音阶,主音为La: ->0OqVQA 6 53 6 27 6 76 5 >.}ewz&9o 1oVjx_I5y 依燕乐及日本唐传雅乐原所采的为调名制 E~| XY9U36 则是1=D含4与b7b3的羽调音阶,主音为Do: NW*qw q 1 b75 1 42 1 21 b7 q*36/I "?Mf%u1R 这个记谱法在今人看来 BGSqfr1F 无疑是上四者中 3L5o8?[ 最难且最不中听的 2TZ+R7B? (因为<绣金匾>本非含b7b3的羽调音阶 |TE\ ] 羽调的偏音在五度环的二三音 =#Qm D= 而<绣金匾>的偏音在五度环的六七音 WER\04%D\m 羽调的五声音阶当有一个大三度与一个小二度 ;xl_9Ht/ (即曲调中4,b7两音(陜北的14两音)为偏音) ;=ci7IT' 而<绣金匾>的五声音阶中并无大三度与小二度 eCI0o5U 且14两音为主音(63方为偏音) OD~TWT_ 由此也可知<绣金匾>并非羽调 |-'.\)7: 当属含#4的宫调音阶 S^/:O.X)c, 而宫调音阶无论之/为调名制既法是完全相同的 Z7@~#)3 这里只是举个大家较熟的曲例而已 s(3iGuT 但以羽调音阶记谱的曲例 J ;e/S6l 日本唐传雅乐中尚有很多) w*-1*XNA 因为这种角羽两调的为调名制唱法 I8]q~Q<-P 于宋元后失传了 KDW=x4*p (为调名制且于1117年被整个放弃了) 7K\H_YY8# 连日本人都将羽调改记为低二度调 J@4,@+X 把 1 2b3 4 5 6b7 1 %J
'RO 改记为2 34 5 6 71 2了! `& (Fy 与现代有些曲谱 50Kv4a" 把粤曲的乙凡调 DdG*eKC 1 2 4 5 b7 1 yS2[V,vS7 改记为低二度调 V1= (^{p8 2 3 5 6 1 2异曲同工 ,2y" \_ N:yyDeGyW 但我要这样说: j%Cr)'H? 所有的声调(音阶)都是应以七声作论的 pSml+A: 所有的地方音乐与古乐的曲谱 /[|ODfY 原也多是七声音阶 c~=yD:$ 绝少只有五音者 4[$D3,A (9X>E+0E 如粤曲的乙凡调正确的七声表示法当为 5(}Qg9% 1 2 (3)4 5 (6)b7 1 {+.ai8 若改记为低二度调,就成为 GA.4'W^&a 2 3 (#4)5 6 (7)1 2 SyWLPh <双星恨>一曲若这样记谱 OlJkyL8| 就要转调三次 g'Id31r' 且不但宫位不同 -1P*4H2a 音阶也都不同! Dqu][~oQ 这时#4b7等音阶特征音 d mj T$a| 就常会被歪曲或省略了! n!>#o1Qr 实不若传统记谱法简明合理 ?{bAyh/ 0u7\*Iy 再以<锈金匾>为例 Q x]zz4jD 原曲原有 TzW1+DxM5 232 12 5 54 24 21 b7 一句 )b_
GKA
` 都并不被记为 |x ~<Dc>0* 3#43 23 6 65 35 32 1 ^9zFAY.| 而被改为 |n_es)A 36 23 6 …………. $!-a)U,w$B 1}$GVb%i 原有 /t<C_lLM 21 b76 1 一句 #ivN-WKCl 王沂甫并不记为 F]"Hs> 65 43 5 oD=6D9c? 而改为 f|&ga'5g& 65 42 5即 ~l=Jx* 21 b75 1 IxxA8[^V 总之七声音阶都被修改为五声音阶了! uSRvc0R\ _?IP}} jA: 我们若只拿到修改的五声音阶谱 Ub%sw&QG(9 是不一定看得出 'r2VWavT 原来的七声记谱法 y,OwO4+y\ 才是最简明自然且最为合理的 #!n"),3 JL7"}^ 丁教授也说 +#/`4EnI 并非他要标新立意 [61T$ . 他也并不提倡开倒车 wV,l }Xb- 只是事实的真相既是如此 DwLl}{r' 他也就不得不把它发掘出来 lW8!_h"G`n df$VC 知道这些历史真相的人 ,cqZb0VP{t 其思维方式
jRv j:H9 是不可能与俗论相同的 .bT|:Q~@{ 也就难免成为众人眼中的异类啦 4)4E/q/5 UJX=lh.o 所以丁承运劝我不要跟一般人多费唇舌 FlPPz 但真的假不了 N+[ |"v 假的真不了 \;%DDw 历史的真相在中国乐理被建立起来以后 ?g5u#Q>! 是终会被揭开的 IRxFcLk 而建立中国乐理的任务 V`7^v: 总该由我们努立来完成 k\J 6WT 不能继续任令 ?R;K`f9< 不懂乐史的人来代庖吧! 5jYZ+OB DwL4?!E 第二个勉强能称得上是学术议题的 52L* :|b 是打谱能不能修改原谱音高? ,PyA$Z 是应完全复元 7rdPA9 还是容许校刊 S/XkxGZ2 甚至再创作的问题 YyZ>w2_MTi 9u->.O: p 多数人当然是主张 wv ~?<DF 应加以校刊的 YVEin1] 因为琴谱原都是手抄本 b3,&RUF 笔误必然很多 )7j CEA03 4GY:N6qe' 但像<神奇秘谱>这样的早期琴谱来说 NP {O 有些特殊徽分是一再出现 jP-=x( 显然不是笔误的 '[6o(~* 今人若以后代的标准与眼光 o@d+<6Um 主观的来推论这些都是手误 NSPa3NE 我个人就并不表赞成 q|[P[7z 譬如唐世璋与丁承运就都曾指出 I'NE>!=Q <神奇秘谱>的 琴曲多有b3之音(b7与4那就更多了) b)eKa40Z 那就更不必说羽角两调的琴曲了 J3$Ce%< 主观的把变化音修改为偏音甚至正音 %j[DG_ 正就是燕乐28调(及琴调)失传的原因 t#p*{S 3u &>Ko}?w 有人主张修改过之后 )/:&i<Q: 应加以注名 \40d?N#D 并说明理由 nO d'$q 这就算是一种补充性的修正意见吧! U/|H%b --------------------------------------------------- 6}RRrYL7I 会中有一位日本人 _c W(R,i 展出他在网站上的琴谱 #78P_{#! 是用.tml写的 qU1^ K 不但 古琴谱字须由中文合成 JmR)
g 且并不规范 7JedS 如挑,只能用兆来表示之类 P9RIX;A= 非常原始 ``:AF: 即使用扫瞄影像档 5G-}'-R 也比它省力省时且更好看吧! p=U/l#xO xGzp}
我所发表的电脑打谱论文与程式 \3ZQ:E}5 是可以译谱的 cVR3_e{&H 但多位大陆学者表示 V@(7K0 他们所感兴趣的只是抄谱而非译谱 l9 |x7GB \G}$+ 一般琴人则多无电脑 l/JE}Eg( 也没上过网站 NB z3j 少数表兴趣的人向我要论文 8-wW?YTG 也只是交儿女研究而已 -UPlQL 倒是来自香港与外国来的琴友们 2`o}neF{ 比较感兴趣 M99gDN 李村小姐关心古琴指法谱之没有节奏讯息问题 6#JdQ[IP6 发明了一套板眼符号 ?QnVWu2K 唯就不说刘天华早已采用了简谱的减拍线法 ;I#S m; 来表示节奏吧 wK7wu. 南北曲工尺谱及南管工尺谱上 ;bZIj`D( 原来岂非已有一套通行的板演符号么? !"dbK'jb^ 又何劳李村小姐来另行设计呢? ~[CtsCiQ {\?zqIM 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会暨国际琴学研讨会见闻录(三)琴艺篇 % 1+\N ma\UJz 这次会议的名称 v%e-vl 既是打谱(演奏)与学术研讨并列
1Ugyjjlz 则正式代表(只缴费一半)最少都要弹奏一曲 n>w/T" 有些且既演奏又发表论文 C(7Y5\"P 像我这样 }Ot
I8;> 只发表论文而不演奏的 9 pGND]tIi 可说是绝无仅有 D{](5?$`| +!I7(gL 我为什么不演奏呢? *hT1_ 因为曾有一个人对我说 \xH#X=J 我弹得可还真不错 MBbycI, 但要是不弹的话 o*_O1P 可就更好了 ^Fl6-|^~ 4)BPrWea1 茍依我之愚见 T/_JXK>W 此次会议中 ~9:ILCfX 要是不弹的话就更好的人 #>|l"1 可还真是不少 @[qGoai 这些人若原非名人 JYbE(&l%de 则其琴艺若何 K$H>/*&'~ 我也就不说也罢了 k+"+s
bsW' 单表表一些名家的琴艺吧: s{- `y`JP \k=.w 吴文光演出的<关睢><离骚> [U]ouh) 当是这次会议中 {ZS-]|Kx 最特出而引起众多关注讨论的 sI
u{_b (殷继山认为他属当今第一) :\*<EIk( 主因是他的神情不但极为投入 6;lJs,I1w{ 且都相当激动 hm%'k~ pX:FXzYQ <离骚>一曲若单由曲名来解 .Z!!x 固然可以被理解为是激动的 $>3/6(bW 但琴曲的内容似并无甚多激动之处可呈 ;JcOm&d/hk 何况<关睢>的本文既是 idC4yH42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么 Sv7_-#SW<( 又有何激动之处可表呢? fwojFS.K 但是倒也还真是有人 x*~a{M,h 代其强解为 _)7dy2%{q “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Sd3KY9, 所以才”性冲动”! 7-oH >OF^ <(]e/} 古琴讲究的是”清微淡远” _u`NIpXSP 难怪有琴友发言说 OAc*W<Q0 吴老师这样弹琴是会伤身体的! ?,JN? ,_ XDCu @ 我有幸与吴文光老师多聊了一回 )U`"3R 了解到他长期在国外演出 |EJ&s393& 常须与其它国际级的传统乐师较量 >+[uV^2[ 他认为必须采用这种演出形态 :%dIX}F 才能镇得住(不懂中国琴乐?的)外国人 VWlOMqL995 也就是说 .qyk [O 他不止<关睢><离骚>是这样的 EBY=ccGE{ 其它曲目恐怕也都是这样激动的吧? H<M
ggs- qNhQ2x\ 吴老师是吴景略大师的公子 T4dYC'z 长期处于被乃父声名所笼罩之下 '8NKrI 其实他的文化水平远超过乃父 %"Y7 b2pPa 又是民乐音乐学的博士 ({ 7tp!@ 但目前在中国音乐学院中 ob 似并无一展长才的机会 i>9/vwe 连古琴学生也没有了 y&0&K4aa 这与他的激动 $XqfwlUu/4 有无关联呢? oRM,_ No)v&P% 另一位名家是厦门的李禹贤老师 h^P>,dy0 他的演出吟猱较多近于颤抖 g& yR - 被其老友戴树红加以提出 c3gy{:lb 认为动态应与静态加以交互运用 M-!eL< 才能给欣赏者一些留白与领会空间 ?"p:6%GFz <春怨>若演奏得咬牙切齿 !@ml^&hP 那就成为<春恨>了! a2dlz@)J 7-M$c7S 李老师与戴老师一样 Vrf+~KO7 为人极为坦然及热情 !af35WF 他建议下一次的打谱会议 @15%fX`*o 若能加以事前的计划分配 YC:>) 则集全国之力 kU8V,5 六百多首琴曲就可以很快打完了 ~RVx~hh 不要只指定少数指定曲为打谱对像 OCzWP, 以免重复的浪费人力 T/
CI?sn
H}NW? 他认为现在大家所演出的曲目 G
.~Psw# 其实就始终只有这几十首而已 Mj&f7IUO 这与十亿人民 G
1{F_ 一天到晚只听八出样版戏 71+J{XOC 有何区别呢? {4Q4aL( rO%
|PRP 我非常同意他的见解 %d+:0.+`n 但在最后的综合讨论中 //G5lW/* 他却不愿提出此议 "h/{YjUS 因为李祥霆(等)认为 29K09 0f 打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打的 k;p:P ?s5Y 打出的谱即使再多若不能用 krTH<- P 就完全缺乏意义! >Au]S` _wWh7'u~G 但是能不能用由谁决定呢? (Al.hEs' 谁能阻止非名家们来打谱呢? ex8mA6g 连他自己也提出这样的问题来 @WX]K0$; 却又并无可行的解决方案! jg?B][ 4q)eNcs 我个人以为 }Po&6^ 这些名家们 G?)vqmJ% 无论多么努力 b|T}mn 终究未能打出所有的琴谱么 YF=@nR$_~j 那么在音高的部份 eR(PY{ 借用众力来完成 ,Cg uY/y 而节奏部份 oy!W$ ?6 则容许名家们(包括所有的一般琴友们)来进一步完成 ]6{G;f$ 又何害之有何益之无呢? 4uv'l3 Xc2Oa 渖阳凌瑞兰老师 :K& 以 录音的方式代替演出 tw8@&8" 且有电子音乐作为伴奏 WigC' 是本次会议中
%-+lud 颇令人鼓舞的演出 br"p D-} 但正如意料之中 @]Ye36v0#L 保守的琴界 }XCHoB 似并不特别推崇此项成果 f/9]o 那么电子古琴的推出 Ys10r-kDS 就更难以指望了 93%U;0w[Nw 其实古琴是最须要电子化的中国乐器之一 vN%zk(?T 现在演出古琴既必用麦克风 x`^~|Q 则与电子古琴所差无几! EA4aZ6% CTt3W>'=+ 天津音乐学乐的李凤云演出时 ,MwwA@,9- 由夫婿王建欣以琴箫齐奏 JBdZ] 真正是琴瑟合鸣 {A4"KX(U 可惜箫声不大 x%ZjGDF m @b2{'#9]} 张铜霞的演出 KIdlndGs 曲目简单 "k\W2,q[ 但有板有眼有浓有淡 z3b8 恐与她身为一级演奏员的训练 9)sGnD; 及演出经验丰富有关吧 2.Ym "4LYqDe 金蔚是浙江的年青美术老师 lhAwTOn`Q 表现不疾不徐 |b'fp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