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载自 《心裁国乐谱》网站,孙心裁 ^,>}%1\
nMeS CX http://mayasun.idv.tw/topic.asp?TOPIC_ID=35 :ECw
\_"0$ 7;~2e 全国第四届 古琴打谱会暨国际 琴学研讨会见闻录(一)人物篇 Z"+(LO! } cRi
A 第三届古琴打谱会是在1985年(26/5─30/5)于扬州召开的 [&fWF~D-p< 距今已18年了 8`6
LMQ 所以这次古琴打谱会出席的代表特别茂盛 $*g{[&L|6 (第一届1964.12.09─14于北京举行,四十余人出席 R+C+$?4NG 第二届 1983.04.30─05.07于北京举行时,虽是在历经19年之后 %uF:) 也只有五十余人出席 POkXd^pI 而第三届竟有八十余人参加) Xp.|.)Od 兹简略介绍如下: Gtf1}UJC e_\SSH@tw 乔建中/音研所所长 Y/#:)(&@ 王子初/音研所副所长 <x ^IwS 赵宋光/前星海音乐学院院长 2~+'vi 吴文光/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景略子) 3$;J0{&[i 龚 一/上海民乐团团员 PVS\, 丁承运/温州大学教授 H#_}^cGPR= 李祥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5QNBB|X@ 赵家珍/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9
4 "f 阎林红/中央音乐学院讲师 (Jm(}X]sh[ 戴晓莲/上海音乐学院副研究员 8}]l9"q( 王建欣李凤云/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3KbUHSx 凌瑞兰/渖阳音乐学院教授(凌其阵女) UX03"gX
朱默涵/渖阳音乐学院教授 CRP7U 李明忠李村/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李明忠女) 4D0(Fl 姚公白/(姚丙炎子) zv>ZrFl* 翁瘦苍/常熟虞山琴社社长 nsy!p5o 朱 晞/常熟虞山琴社副社长 Id; mn}+~ 俞伯孙/成都东坡琴社社长 Tm0?[[3hC 高培芬/山东古琴研究会会长 [qq`cT@ 刘正春/南京金陵琴社副社长 `;R|V 汪 铎/苏州吴门琴社副社长 oVAOGHE 刘善教/镇江梦溪琴社社长 u)wu=z8 徐匡华/杭州西湖琴社社长 ,80jMs 李禹贤/厦门古琴学会名喻会长 @:I\\S@bN 戴树红/上海今虞琴社社长 |P^ikx6f5 谢导秀/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 34HFrMi 张子盛/天津古琴艺庄 }6F_2S3c 梅曰强/扬州广陵琴社 !N@Yh"c 殷继山/太仓大还阁琴馆 "bLP3 陈成渤/杭州龙艺琴苑 ^a: Saq-} 徐匡华/杭州西湖琴社社长(徐元白子) lrM.RM96 徐晓英/四川锦江琴社 9(V=Ubj 曾成伟/四川锦江琴社副社长 X+fuhcn 顾泽长/辽宁古琴研究会会长(顾梅羹孙) h4B+0 王 政/常州西湖琴社 6f<*1YR
F 吴 钊/音研所研究员(<琴曲集成>编者) QJb7U5:B+ 许 健/音研所研究员(<琴史>作者) ,!xz*o+#@ 崔 宪/音研所研究员 DX7Ou%P,mg 林 晨/音研所副研究员(林友仁女) eYPt 李 玫/音研所研究员 3XM Bu* 秦 序/音研所研究员 x A@|I# 萧 梅/音研所副研究员 N. ItyV 陈长林/中科院研究员(<龙朔操>打谱者) -<u-
+CbuT 张铜霞/中国歌舞团(<七弦琴音乐艺术>主编) 0q-0zXlSL 余青欣/中央民乐团 RRK^~JQI.2 金治中/昆明 }mkA Hmu4 香港:沉兴顺、唐健垣、谢俊仁、周旋捷、李春源、向雪春、李 明、吴英卉、林 琳、欧柏青、杨春微、黄泉锋、荣鸿曾 Tq_1wX'\ 台湾:陈庆灿、李 筠、李自强、吴怡青、王梦兰、孙新财、蔡灿煌(英国) 3(>(lk 日本:菊田勋、荒井雄三、高桥亚弥子、拇尾亮子 qQ3]E][/ 韩国:贾瑀铉 WlF+unB!9 加拿大:黄树志、梁丽云 5VCMpy 美国:唐世璋 ;2+FgOj 7/$nA<qM ot&j HS' 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会暨国际琴学研讨会见闻录(二)学术篇 ";%e~
= _:/Cl9~ 「打谱」是弹琴的专有名词 AycA:< 原指按照(没有节奏的)古琴简字指法谱 ~7F EY0 / 经实际按弹 s:qxAUi\/ 试奏出(有节奏的)全曲原貌来的过程, ^R&_}bp E,"b*l. 以往的琴人既只用(没有节奏的)古琴简字谱 y$+!%y* 则古人所谓的打谱 n#/U@qVgc 是并不包括译出简谱在内的 /1s 9;'I 与今人所谓的打谱 !8H!Fj`|j 必包括译出首调谱在内不同 5pN08+ .2 N_? 我们今日所见到的 琴谱出版品
!;BZ# tF& 往往在曲名右侧 o+PQ;Dl 会记录出由谁(根据何琴谱)打谱的资讯来 &z{dr~ 所以打谱的重点 Iqe=#hUFe! 可说已由演奏的意义 R]V~IDs 转化为翻译的意义 Jv '3]( (翻译就不一定是要经过实际按弹过程的) RBMMXJj 琴调的首调意义乃变得重要起来 zM3H@;}m 不懂琴调 8=!rnJCav 是绝无法打谱的 G~Q*:m %FXI lH5 譬如<神奇秘谱>的五音调(宫调、征调、商调、羽调、角调) bqf]$}/8k 定弦既完全相同 WHdqO8 古人的打谱就只要照谱索徽宣科即可 7N-CtQnv 并无须理解此五个五音琴调间的区别 MZ >0K >vNk kxWyQ 今人的打谱既要记成首调简谱 q329z> 则此五音调的第一弦各是(相同还是不相同的)何音? _ d(Ks9 (也就是说宫是何律啦!) qkZ5+2m 就成为很基本的问题 }kgjLaQ^N (柳琴兄曾说 HZ[68T[8b 用音既一样 +3~Gc<OO 记谱上的区别并无意义 <
|]i 可是除了笑我是书呆子的两位前辈之外 x0TnS# 就没有其它任何一个琴人 -Ihn<<uE? (尤其是学者们)是这样理解的 @eAGN|C5 Huug_E+ 就算没有记谱上的区别 ;'Z,[ a 则全记成何宫何调? =B,_d0Id 总还是一个现实问题吧!) [5}cU{M q_%w
l5\F 我在与会前 z[$9B#P 在网路上一直请教这个问题 .$}Z:,aB
始终没有人能回答 |yId6v 所以在会议中 Z]1z*dv 我也将此问题遍问琴友 N`L'
4v) 唯大都不得要领或众说纷云 NUxAv= xl 好在丁承运与唐世璋两人的论文中 N'Z_6A*- 恰好就都谈到此问题 VLwJ6?.f' [|m>vY! 我认为这个问题 <7sF<KD 实是此次会议唯一能构成学术论题的议题 Y;%R/OyWY 也是我参加此次会议唯一的收获 q^T&A[hMPx 值得在此报导一下 *cb
D&R\ }(vOaD|k= 关于<神奇秘谱>的五音调 V}Y~z)i0 唐世璋认为 hCOy\[2$ 宫调与角调、羽调相同,第一弦皆为So(1=F) _Oaso > 征调与商调 相同,第一弦皆为Do(1=C) ZQJw2LA gO HCe-]nMd 吴文光的意见 z!t3xFN&/ 基本上与唐世璋相同 4,R\3`b 只是征调比较多样性 %'D:bi5 第一弦时为Do, 时不为Do, A{n*NxKCX! 他认为这是一种转调的现像 s K$Sar t0AqGrn 若然, tZc.%TU 则<神奇秘谱>的五音调不但与主音无关 dKN3ZCw*gF 与音阶也是不可能有关的了! TnZc.
l,FG:"`Z@ 丁承运的意见 iA{chQBr 则不但与他俩不同 p1`'1`.3 且颇为特出 Rp4BU"&sU 并与我的假设相同 7p"~:1hU 又有根有据 6m;wO r 很能引起我的注意来
m%[2x# +'YSpJ 他说: bW 79<T'+ 宫调1=F第一弦为So(以第三弦为Do) 七弦定音为 5 6 1 2 3 5 6 b$$L]$q2 商调1=C第一弦为Do 七弦定音为 1 2 4 5 6 1 2 gC,0+Y~ 征调1=G第一弦为Fa(以第四弦为Do) 七弦定音为 4 5 b71 2 45 /i]=ndAk 羽调1=D第一弦为bSi(以第二弦为Do) 七弦定音为b7 1 b3 4 5 b71 V }r_ 角调1=A第一弦为bMi(以第五弦为Do) 七弦定音为b34 b6b71 b34 ?-6x]l=] 假如商征对调的话 V=8{CmqT <神奇秘谱>的五音调 EssUyF-jwU 是可以一言述之的 &&QDEDszp 那就是: [b)K@Ha 宫调以宫为宫 7=M'n;!Mh 征调以征为宫 \VhpB
商调以商为宫 U
mx 羽调以羽为宫 O<H@:W#k 角调以角为宫 "351s3ff
(这个琴调的早期理论 #\!hBL
@b 就与我的燕乐宫调理论完全相同了!) UdM5R
[ 而丁教授特别指出 kdueQ(\ 早期琴谱<西麓堂琴统>的琴论中 EF7|%N 就曾指出 ;wYwiSVd 征调应称为商调 KI?1(L 商调应称为征调 ss M9t (我至今虽还找不出此段话 3!L<=X 但想来他之所言是确有根据的) -fZShOBY` xr7<(:d 丁教授说他这理论是可以用很多方法验证的 nH3b<k;S 譬如说征调的第一弦为什么定音是Fa ]P ?#lO6 而不是唐世璋所说的Do呢? YQ[&h 因为征调曲的第一弦空弦散音是不用的 uzn))/" 第一弦的空弦定音若是Do _R!!4Hp<Q 则征调曲为何不用Do音呢? &V,-W0T_ 可见征调的第一弦是Fa >=q!!'$: 所以征调曲才不用第一弦的空弦散音 uhN(`E@ (与姜白石所说征调是去母调 dQ2i{A"BKz 所以征调是以住声为宫 %_X[{( 以母声,也就是古琴的第一弦为清角 iTBhLg, 当是同一道理吧!) iJp!ROI G4`sRaT. <神奇秘谱>的角羽两调不多 Wn9Mr2r!*, 丁教授的理论当是可以验证的 /Z9`uK 我很愿意试证之 }?ac<> u& OmUw.VH 不过 hcqmjqJ 话说在前面 P A+e= % 即使丁教授的理论可以获得验证 =jd=Qs IL 但因为中国的基本乐理 cK} (也就是记谱法)并未被建立起之故 TYLl_nGr 这个验证是并不一定能被承认的 0_xcrM 因为记谱法本有两种(以上) [ QL<&:s& 也就是之/为调名制两种 @OL3&R J;]@?( 譬如燕乐的羽调 fB ,!|u 为调名制记为 1 2b3 4 5 6b7 1 Zo638*32 之调名制却记为 6 71 2 3 #45 6 ]C:If h~ 日本人现在已记为2 34 5 6 71 2 :Tl6:=B 陜北人却有记为 5 6b7 1 2 34 5者 1J%qbh MH~qfH>K 最有名的曲例就是<锈金匾>啰 kpMM%"=V <锈金匾>的陜北原曲调是 *]UEF_ 1=G含4与b7的清商调音阶苦腔(乙凡调,重六调),主音为So: 4 >tYMyLt0 5 42 5 16 5 65 4 x`|tT%q@l ^} pREe c= 王沂甫则记为1=C只含4的下征调音阶,主音为Re: gSo(PW) 2 16 2 53 2 32 1 ,9j:h)ks? t;~`Lm@hY 惟依之调名制当记为 !v;_@iW3e 1=F含#4的宫调音阶,主音为La: b+#~N>| 6 53 6 27 6 76 5 Q9'p3"yoE #,9TJ:~N 依燕乐及日本唐传雅乐原所采的为调名制 }T*xT>p^3 则是1=D含4与b7b3的羽调音阶,主音为Do: ';L^mxh 1 b75 1 42 1 21 b7 YNQ6(HA Chi<)P$^ 这个记谱法在今人看来
|h~/Zz= 无疑是上四者中 v}*u[GWl] 最难且最不中听的 z{M,2 (因为<绣金匾>本非含b7b3的羽调音阶 ^Th"`Av5 羽调的偏音在五度环的二三音 lL+^n~g 而<绣金匾>的偏音在五度环的六七音 ,8 NEnB 羽调的五声音阶当有一个大三度与一个小二度 YV!V9 (即曲调中4,b7两音(陜北的14两音)为偏音) 36Y[7m= 而<绣金匾>的五声音阶中并无大三度与小二度 !?-5hh1\ 且14两音为主音(63方为偏音) 3*23+}^G 由此也可知<绣金匾>并非羽调
7~9f rW<K 当属含#4的宫调音阶 5$G??="K 而宫调音阶无论之/为调名制既法是完全相同的 qA\kx#v]P 这里只是举个大家较熟的曲例而已
q>oH(A 但以羽调音阶记谱的曲例 />I8nS}T 日本唐传雅乐中尚有很多) u#k6v\/ 因为这种角羽两调的为调名制唱法 o)D+qiA3U 于宋元后失传了 qN,FX#DP (为调名制且于1117年被整个放弃了) vgp%;-p( 连日本人都将羽调改记为低二度调 8}E(UsTa 把 1 2b3 4 5 6b7 1 wdDHRW0Y 改记为2 34 5 6 71 2了! U\GZ
与现代有些曲谱 %L|bF"K5; 把粤曲的乙凡调 A-`J!xj#/ 1 2 4 5 b7 1 ~ai'
M# 改记为低二度调 =X'7V}Q} 2 3 5 6 1 2异曲同工 w3cK:
C0 tNf" X! 但我要这样说: B]}V$*$\? 所有的声调(音阶)都是应以七声作论的 h9smviU7u 所有的地方音乐与古乐的曲谱 =]mx"0i[ 原也多是七声音阶 J0W).mD_H 绝少只有五音者 EuA<{%i g~D6.OZU 如粤曲的乙凡调正确的七声表示法当为 `-YSFQ~O, 1 2 (3)4 5 (6)b7 1 *xVAm7_v 若改记为低二度调,就成为 xi^e =:;` 2 3 (#4)5 6 (7)1 2 A|OC?NZY <双星恨>一曲若这样记谱 k_^/ 就要转调三次 X35U!1Y\ 且不但宫位不同 P&`r87J 音阶也都不同! ,ST.pu8N. 这时#4b7等音阶特征音 l5nDt$Ex 就常会被歪曲或省略了! Ca"+t
lO 实不若传统记谱法简明合理 M{RZ-)IC 2/q=l? 再以<锈金匾>为例 yQ&%* ?J 原曲原有 /%w[q:..h 232 12 5 54 24 21 b7 一句 xVX||rrh 都并不被记为 2 3w{h d 3#43 23 6 65 35 32 1 IGV.0l 而被改为 u9~J1s<e 36 23 6 …………. "fJ|DE&@<i mnaD KeA 原有 ~"0X,APR5 21 b76 1 一句 ~*]`XL.- 王沂甫并不记为 =0yJ2[R7Do 65 43 5 z(68^-V=: 而改为 j;'Wf[V 65 42 5即 Hu2g (! 21 b75 1 y%l#lz=6 总之七声音阶都被修改为五声音阶了! X[Gk!dr# cyeDZ) 我们若只拿到修改的五声音阶谱 (uc)^lfX 是不一定看得出 zFQkUgb 原来的七声记谱法 ]Wm ?<7H 才是最简明自然且最为合理的 ",_ g'7hc~= 丁教授也说 oT{yttSNo 并非他要标新立意 "(VcYQ+ 他也并不提倡开倒车 RYaofW 只是事实的真相既是如此 ]7
mSM 他也就不得不把它发掘出来 B;je|M!d X_@@v|UF 知道这些历史真相的人 )#Bfd(F 其思维方式 *%BI*p 是不可能与俗论相同的 Lbkn Sy C 也就难免成为众人眼中的异类啦 DA@hf jn Y3G 所以丁承运劝我不要跟一般人多费唇舌 ^{bEq\5& 但真的假不了 ^}\R]})w" 假的真不了 DN0b.*[`3 历史的真相在中国乐理被建立起来以后 o@;_(knb 是终会被揭开的 8{t&8Ql n 而建立中国乐理的任务 2` qXDfD` 总该由我们努立来完成 =6YO!B>7 不能继续任令 s\R?@ 不懂乐史的人来代庖吧! V3UGx'@^y }"k(kH 第二个勉强能称得上是学术议题的 E1g$WhXIS 是打谱能不能修改原谱音高? MX\-)e# 是应完全复元 Z"T(8>c;g 还是容许校刊 ') y~d 甚至再创作的问题 E NjD~ S P?7b,a95O 多数人当然是主张 ~ riw7" 应加以校刊的 X6 cb#s0| 因为琴谱原都是手抄本 R?SHXJ%' 笔误必然很多 dq(L1y870 .w)t<7 y 但像<神奇秘谱>这样的早期琴谱来说 #_\~Vrf(# 有些特殊徽分是一再出现 :!hH`l}p 显然不是笔误的 !S{<Xc'wv 今人若以后代的标准与眼光 !2I wuru 主观的来推论这些都是手误 r!iuwE@ 我个人就并不表赞成 _S1uJ~j;E 譬如唐世璋与丁承运就都曾指出 ^4NH.q{ <神奇秘谱>的 琴曲多有b3之音(b7与4那就更多了) rM |RGe 那就更不必说羽角两调的琴曲了 !,"G/}'^; 主观的把变化音修改为偏音甚至正音 Or>[_3 正就是燕乐28调(及琴调)失传的原因 HpAZ{P7 "r+<=JU>OV 有人主张修改过之后 "ukbqdKD 应加以注名 gv-k}2u_ 并说明理由 'Y Zs6rcJ 这就算是一种补充性的修正意见吧! #Qd3A --------------------------------------------------- AFED YRX 会中有一位日本人 WE]^w3n9 展出他在网站上的琴谱 ]Jqe)o 是用.tml写的 itvdzPO 不但 古琴谱字须由中文合成 %L.+r!. 且并不规范 /d'u1FnA= 如挑,只能用兆来表示之类 `I$A;OPK7 非常原始 *JXJ
2 即使用扫瞄影像档 pC8i&_A 也比它省力省时且更好看吧! v%[mt`I ;Vt
u8f 我所发表的电脑打谱论文与程式 mo$*KNW%\ 是可以译谱的 k>`X!
" 但多位大陆学者表示 rgY~8PY" 他们所感兴趣的只是抄谱而非译谱 4[q *7m Km-B=6*QY 一般琴人则多无电脑 JM%#L *; 也没上过网站 5yI D% 少数表兴趣的人向我要论文 ?2;G_P+ 也只是交儿女研究而已 {%Sww: 倒是来自香港与外国来的琴友们 A[bxxQSP\H 比较感兴趣 r kl7p? 李村小姐关心古琴指法谱之没有节奏讯息问题 XQ8Imkc 发明了一套板眼符号 cpV i9] 唯就不说刘天华早已采用了简谱的减拍线法 IIZsN*^ 来表示节奏吧 _I!&w!3oM 南北曲工尺谱及南管工尺谱上 rg~CF< 原来岂非已有一套通行的板演符号么? a=dN.OB}F7 又何劳李村小姐来另行设计呢? swrd r~!lD9R~ 全国第四届古琴打谱会暨国际琴学研讨会见闻录(三)琴艺篇 Q<pM
tW X;NTz75 这次会议的名称 Le!I-i(aD 既是打谱(演奏)与学术研讨并列 GZo4uwG@a 则正式代表(只缴费一半)最少都要弹奏一曲 U_No/$ b 有些且既演奏又发表论文 W]OT=6u8o 像我这样 yNL71 >w4 只发表论文而不演奏的 9iE66N>z 可说是绝无仅有 VUb*,/hxa ,+&j/0U 我为什么不演奏呢? rpmDr7G 因为曾有一个人对我说 Xc^~|%+ 我弹得可还真不错 U|nk86r 但要是不弹的话 .w~USJ=X 可就更好了 *&D=]fG 2}t wt 茍依我之愚见 ;+U9; 此次会议中 i_"I"5pBF 要是不弹的话就更好的人 |sh U 可还真是不少 UsTPNQj 这些人若原非名人 w6_}]
&F 则其琴艺若何 K~]jXo^M 我也就不说也罢了 Ipe; %as# 单表表一些名家的琴艺吧: d,)L, J `O/)q^m1L 吴文光演出的<关睢><离骚> j^.P=; 当是这次会议中 MR}\fw$(. 最特出而引起众多关注讨论的 0bE_iu>f' (殷继山认为他属当今第一) 5hAg*zJb5o 主因是他的神情不但极为投入 ;l'I.j 且都相当激动 \2jY)UrQs p* @L1 <离骚>一曲若单由曲名来解 l;uEw 固然可以被理解为是激动的 XvdhPOMy 但琴曲的内容似并无甚多激动之处可呈 q}jf&xUWzH 何况<关睢>的本文既是 F@BNSs N=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么 LHb{9x 又有何激动之处可表呢? "^H+A-R[ 但是倒也还真是有人 rxARJso 代其强解为 $m>e!P>%u “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Ar==@777j 所以才”性冲动”! v6:DA#0 BlUY9`VWh@ 古琴讲究的是”清微淡远” QVpZA, 难怪有琴友发言说 pP @#|T 吴老师这样弹琴是会伤身体的! i?>"}h 5kF5`5+Vj 我有幸与吴文光老师多聊了一回 r!S iR( 了解到他长期在国外演出 :$j~;)2 常须与其它国际级的传统乐师较量 !NCT) #G` 他认为必须采用这种演出形态 VA0TY/{
] 才能镇得住(不懂中国琴乐?的)外国人 ,#G@ri:B 也就是说 mI# BQE`p6 他不止<关睢><离骚>是这样的 N5\<w> 其它曲目恐怕也都是这样激动的吧? 5
Jhl4p}w &BgaFx** 吴老师是吴景略大师的公子 TI332,eL 长期处于被乃父声名所笼罩之下 d,77L 其实他的文化水平远超过乃父 D fea<5~^z 又是民乐音乐学的博士 hk
I$ow ( 但目前在中国音乐学院中 S,H{\c 似并无一展长才的机会 C N"c 连古琴学生也没有了 gT.-Cf{ 这与他的激动 MD7[}cB 有无关联呢? yrjm0BM#
r2G<::<zL 另一位名家是厦门的李禹贤老师 RY'y%6Z]ZO 他的演出吟猱较多近于颤抖 vl<J-+|0C 被其老友戴树红加以提出 Ut+m m\7 认为动态应与静态加以交互运用 ZLkJYZk 才能给欣赏者一些留白与领会空间 fHigLL0B <春怨>若演奏得咬牙切齿 D1f=f88/} 那就成为<春恨>了! fh~&&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