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云子的推算碧落子斲琴法所用的古尺与公制的换算比例应是, _pb*kJ
碧落子斲琴法所用的古尺一寸=公制3.38厘米 9fs-|E[5
下文碧落子斲琴法是按这比例换算的 ,?jc0L.'r]
毫米以下四舍五入,未及细校, "~.4z,ha
碧落子斲琴法原件系抄本出自天一阁旧藏, Yh^8
!
有一二明显抄错处 RiAMW|M"C
在具体实践上决不可拘泥于碧落子斲琴法所用尺寸, QEut@L
因碧落子斲琴法所用尺寸很多并不合理, CvZ\Z472.j
结合唐宋琴槽腹实物也会发现大多与碧落子斲琴法所用尺寸不合处 A4rMJ+!5
碧落子斲琴法要用理性与紧密结合斲琴实践的态度解读它才能体会它的精义 a_0I)'
?
古籍中对斲琴法论述最全者当属碧落子斲琴法和与古斋琴谱 )l!
/7WKY
碧落子斲琴法对槽腹很多极其重要的部分只字不提而对一些次重要的部分言而再言 u^MRKLn
加上用了些很感性的描述去解读一些槽腹声学原理,显得诠释不精密与想当然 fD(r/~Vu
当然撇开这些不足碧落子斲琴法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学术价值远大于与古斋琴谱 x%k@&d;z
PRUl-v
而古斋琴谱记述的斲琴法显是一文人玩票的斲琴法, rqp]{?33
比如它的木工部分用的方法不象是很专业的木工采用的方法更象是一不熟练的爱好者用的笨方法 p-\->_9)y`
当然它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可借鉴,如在未正式合琴时先施漆灰试音再打开修正槽腹等等, D/"velV
但它强调灰胎鹿角灰应如面粉般细则是大多数明琴的做法. CV=qcD
这方法最大的好处是省事,灰胎可刷涂.易获得平均厚度,但坏处是灰胎过滤音声的性能不佳 2[(~_VJ
唐宋琴不是这样对待灰胎的 WK?5`|1l:x
琴长三尺六寸六分[123.7cm] 3O-vO=D
定材尺寸 C+M]"{Y+
为材之时 先定头厚4.4cm,尾厚3.4cm zx$1.IM"4
于头量至肩得33.8cm横尽墨分定(此是123.7cm之尺度也 若加减长短随肩为之) du~V=%9
自墨已下收煞至尾就3.4cm 自墨以上收煞至头底面共4.4cm为朴素之分寸 (底1.2cm h*40jZ
琴身尺寸 YL!{oHs4
头阔18.6cm ,肩阔20.3cm, 尾阔13.5cm ,头颈16.9cm *aS+XnT/
岳下至颈4.4cm ,岳与龈共厚2.4cm(岳1.4cm 龈1.0cm), :JX2GRL4
岳高1.4cm(张钺法1.5cm 盖自肩以下太薄 ,则岳虽高厚亦声浊) i5Sya]FN
弦眼自宫至武相距12.5cm, 中间五眼均于宫物之间共七眼 Iw.!*0$
颈窝至肩21.3cm,(肩不可以21.3cm为常 ,惟琴有长短加减随时 ,即须常在三徽下三分之一),颈中央阔13.5cm e
T;@pc
上腰在八徽1.7cm ,下腰在十二徽上1.7cm ,上下勤入1.0cm ,斜蹉0.8cm(此伶官之一样耳 ,若作他样 ,当以此腰之中取之) EqtL&UHe
腹开深2.4cm ,以木作横格子 ,上安七分度以戛之取知其度深浅, 其格如斗 概如肩宽18.6cm即2.0cm ,尾深2.0cm亦以六分格之 ,如肩18.6cm ,1.7cm粘缝 池深1.4cm, e-v|
凤足在九十徽之间 ,近九徽三分之一 ,足眼开1.4cm ,共两侧各2.0cm , 'ZI8nMY
底先定上分厚1.7cm 渐渐收杀至尾取1.4cm , _x""-X~OL
轸池正对弦通阔2.4cm长13.5cm , }ssja,;
足面脑角各高3.7cm ,分脑心至底厚4.7cm ,煞朴1.4cm也 ;a>u7rw
龙池长23.6cm(贴络了阔2.0cm),龙池上当四徽上4.0cm, 凤池长12.5cm, 阔1.7cm(上在十徽上1.4cm, 下在十二徽下1.4cm) W,H8B%e
天柱圆2.0cm 正在三四徽间, 若不能求徽定之 ,则自龙池上4.0cm, l"+8>Mm
地柱方1.7cm(在龙池下5.0cm), QnP3U
肩处底面相合 ,了共得6.0cm . g-UCvY
I
由是计之 hQY`7m>L
底厚2.0cm, 中央2.4cm, 尾端相合 ,了共得4.7cm, /W*Z.
由是计之, 底厚1.4cm, 面厚,1.4cm, 中央,2.0cm, 有两侧各厚2.4cm, 尾端两侧各厚2.2cm, 焦尾承弦横阔2.4cm, 焦尾横阔3.4cm, 焦尾两角各长8.5cm, 龙龈阔1.0cm 5rbb
,*
削面法 +ansN~3
已上尺寸既定,粘缝已毕, 随面中绳两边慢慢若下, 就两侧七分[2.366cm]弱, 所以弱者, 偿灰漆之分也, 若削面时, 不得动四绳俱镑两下其势自然成,便加镑洗亦无声病. =+mb@#="m
调声法 uJH[C>
凡面厚底薄木浊泛清大弦顽钝小弦焦咽 \X\f~CB
面底俱厚木泛俱实韵短声焦 w1-P6cf
面薄底厚木虚泛清利于小弦不利大弦 /i27F2NQm
面底皆薄木泛俱虚其声疾出音韵飘扬 q1eMK'1
是故为琴之法 必须底面相当 虚实相称 弦木声和 8kdJtEW3
然后为得桐性轻脆, 上必取2.0cm(面肉厚也)。梓性和实 ,下必1.7cm(底之厚也), 此良材之分寸也 , Z|x|8 !D
或良材必须加减 , [mjie1j/<
或桐刚而梓良(刚光和之中也故退其身), 面五底五(面肉1.7cm, 底厚1.7cm) , /RqWrpzx@
或桐良而梓刚 ,面2.0cm底1.4cm, w< Xwz`O
或两俱刚 ,面1.7cm底1.4cm, 8TAJ#Lm
或两具虚, 面2.4cm底1.9cm, <B0f
此不常之材也, 乃6.0cm之常规(常以厚6.0cm为规而加减之, 木弱则加, 木刚则减, 取其中也), 不可越也 Xj{fM\,"9
用之在人, 测之在心, 但以声消为善, 若灰漆已毕, 施弦调之, 若声浊更宜削木, 此调声之法也。今有古琴分寸厚者削而再灰其声乃清, 此削灰漆之明验也 3+uL@LXd
较古琴大小法 *-Yw%uR
余琴通厚6.0cm(长123.7cm), 越琴通厚7.8cm(长与上同) [|c%<|d2
余肩阔20.3cm ,越阔21.3cm .1;UEb|T
余尾阔13.5cm, 越尾阔14.2cm "OwVCym?
余中空2.4cm, 越中空2.0cm qF`6l(
余面肉厚2.0cm, 越面肉厚4.4cm 3TCRCz
余侧厚2.4cm, 越侧厚3.7cm 2'- "&d+O
按张越进雷震造琴尺寸厚薄法度, 唯只定底面分寸, 不言调声之法, 不管清浊 不问虚实, 但规规于尺寸而已, !dGu0wE
其言岳下两边底面共厚3.7cm, 中空相去2.0cm, 至尾1.7cm, 不说底面厚薄分寸, 尝诜琴与古琴底多薄厚者不过1.4cm及1.4cm以下, 今越琴中空2.0cm, 较之则兼底1.4cm共3.4cm. 又以侧3.4cm, 较之则琴面两旁落下就3.4cm, 势帯穹窿, 则两侧3.7cm, 底,1.4cm,中虚2.0cm共3.4cm, 外有0.3cm得中空,之上实0.3cm, 0.3cm之上须落4.0cm分始得穹窿之势, 以就3.4cm之侧,以4.0cm合侧3.4cm共7.8cm, 是琴通底面之厚也, 除底1.4cm得为朴之时6.4cm, 与越7.8cm较之, 以6.0cm减越之7.8cm余1.6cm, 是越之面厚,过今法之1.7cm, q! 'p
木肉既多只增重浊, 安有清快,如大弦则重增顽钝, 施细弦则徒益声焦, 是昔人之不务调声, 为求端巧之为过矣。亦不问木肉之厚薄桐梓之坚柔, 物于分寸局于体样, 但得虚顽之韵, 难求中和之声, 闻之者神昏, 弹之者心□, 欲望动天地感鬼神其难矣乎, 夫琴之为度, 肩阔则面平, 侧面厚大体之穹窿常过底之1.4cm, 若越之琴面须圆肥, 侧又太厚则面平, 恶其面平, 又如圆肥则木肉之势不得不厚矣, 8 I_
尝得古今之琴其底面则知其清浊矣, 面之厚者削之, 底之薄者换之, 无不清响, 是不可托古为妙规□今□为未至此修琴厚之明验也, 余习期学积有年矣, 得斯精妙皆出天性实不敢隐故集为说 *-5N0K<kQ
琴色样法 4c(Em+4
古者先之情性稽之制度, 则礼义合生气之和, 遵五常之行使阳不散而阴不窒, 刚而不恕, 柔而不慑, 世本曰伏羲制琴长123.7cm, 象棋之数也, 近代所效古制微短, 其音促而声细, 面厚肚窄其声低而窒塞, 面薄肚宽其声高而虚鸣, 然琴本无声之乐, 务存细紧, 近代之人不稽于古加其长阔, 矫欲高鸣失其琴音 IKPGqoM
昔者制琴用黄桐木者有五色也, 其黄色属中宫, 于山石之间回生尤鸣, 可以黄锺之月斩其木取其阳面光以日干然后火煨, 周官仲冬各斩阳木其义是也, S :}"gwFM
古者琴徽皆以玉为之, 取其珥确洁白则点无所染, 今之并用金石螺蚌之类也(一取闰中 二取四 三取五 四取一 五取三六 此是徽法也) &*7KQd
古人肩20.3cm象六合也 琴尾广13.5cm者以四时对 $57b.+2n
'n-y*f
斫琴秘诀目录 凡二十条 m#8[")a$"
选材 vaP`'
神仙秘奥真灵琴 X|Y(* $?D7
槽容手而不虚 _ pz}
弦贴面而不筅 DZC@^k \E
有韵无韵 wxc#)W
前虚后实 ,I5SAd|dX
前实后虚 wz69Yw7
七弦秦筝声 |]@Pq[Hn|
徽弦轻重不均 3Y2~HuM
徽弦不相应 <C(o0u&/
泛声与指下不同 egG<"e*W}N
纯阳实复 0stc$~~v
论尺 EI 35&7(
岳高不拒指 +ppA..1
雷氏无筅法 #L+:MA7H
出众 P][jB
论虚实 "EM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