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云子的推算碧落子斲琴法所用的古尺与公制的换算比例应是, B: '}SA{
碧落子斲琴法所用的古尺一寸=公制3.38厘米 #sHA!@ |
下文碧落子斲琴法是按这比例换算的 O"'.n5>:`
毫米以下四舍五入,未及细校, 2X];zY
碧落子斲琴法原件系抄本出自天一阁旧藏, ]YQ!i@Y
有一二明显抄错处 |)%]MK$;
在具体实践上决不可拘泥于碧落子斲琴法所用尺寸, w)Rtt 9
因碧落子斲琴法所用尺寸很多并不合理, #=}dv8
结合唐宋琴槽腹实物也会发现大多与碧落子斲琴法所用尺寸不合处 Vki'pAN
碧落子斲琴法要用理性与紧密结合斲琴实践的态度解读它才能体会它的精义 5,Q3#f~!
古籍中对斲琴法论述最全者当属碧落子斲琴法和与古斋琴谱 <V> [H7
碧落子斲琴法对槽腹很多极其重要的部分只字不提而对一些次重要的部分言而再言 iTX:*$~I
加上用了些很感性的描述去解读一些槽腹声学原理,显得诠释不精密与想当然 1\'?.
当然撇开这些不足碧落子斲琴法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学术价值远大于与古斋琴谱 tVAWc$3T
C(=$0FIR
而古斋琴谱记述的斲琴法显是一文人玩票的斲琴法, h;q=<[h\
比如它的木工部分用的方法不象是很专业的木工采用的方法更象是一不熟练的爱好者用的笨方法 jwP}{mi*
当然它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可借鉴,如在未正式合琴时先施漆灰试音再打开修正槽腹等等, .2K4<UOAbm
但它强调灰胎鹿角灰应如面粉般细则是大多数明琴的做法. ,5Vc
这方法最大的好处是省事,灰胎可刷涂.易获得平均厚度,但坏处是灰胎过滤音声的性能不佳 jruXl>T!U
唐宋琴不是这样对待灰胎的 6[b?ckvi
琴长三尺六寸六分[123.7cm] ';'TCb{f *
定材尺寸 SHoov
为材之时 先定头厚4.4cm,尾厚3.4cm Mx-? &
于头量至肩得33.8cm横尽墨分定(此是123.7cm之尺度也 若加减长短随肩为之) o+NPe36
自墨已下收煞至尾就3.4cm 自墨以上收煞至头底面共4.4cm为朴素之分寸 (底1.2cm cpIFjb>u{
琴身尺寸 7m4gGkX#r
头阔18.6cm ,肩阔20.3cm, 尾阔13.5cm ,头颈16.9cm qcNu9Ih
岳下至颈4.4cm ,岳与龈共厚2.4cm(岳1.4cm 龈1.0cm), \hlQu{q.
岳高1.4cm(张钺法1.5cm 盖自肩以下太薄 ,则岳虽高厚亦声浊) `&3hfiI}
弦眼自宫至武相距12.5cm, 中间五眼均于宫物之间共七眼 | c:E)S\
颈窝至肩21.3cm,(肩不可以21.3cm为常 ,惟琴有长短加减随时 ,即须常在三徽下三分之一),颈中央阔13.5cm PpxLMe]
上腰在八徽1.7cm ,下腰在十二徽上1.7cm ,上下勤入1.0cm ,斜蹉0.8cm(此伶官之一样耳 ,若作他样 ,当以此腰之中取之) P M
x`PB
腹开深2.4cm ,以木作横格子 ,上安七分度以戛之取知其度深浅, 其格如斗 概如肩宽18.6cm即2.0cm ,尾深2.0cm亦以六分格之 ,如肩18.6cm ,1.7cm粘缝 池深1.4cm, rLkUIG
凤足在九十徽之间 ,近九徽三分之一 ,足眼开1.4cm ,共两侧各2.0cm , dz3KBiq
底先定上分厚1.7cm 渐渐收杀至尾取1.4cm , 8vk*",
轸池正对弦通阔2.4cm长13.5cm , b 8vyJb,K
足面脑角各高3.7cm ,分脑心至底厚4.7cm ,煞朴1.4cm也 bCV3h3<
龙池长23.6cm(贴络了阔2.0cm),龙池上当四徽上4.0cm, 凤池长12.5cm, 阔1.7cm(上在十徽上1.4cm, 下在十二徽下1.4cm) *\-R&